袁隆平
1 .“杂交水稻” “青蒿素”分别与科学家有关的是( )
A.袁隆平、屠呦呦 B.于敏、袁隆平
C.爱因斯坦、袁隆平 D.钱学森、屠呦呦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杂交水稻” “青蒿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72年屠呦呦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此获得诺贝尔奖,A项符合题意;BCD三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杂交水稻” “青蒿素”,结合我国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掌握1973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72年屠呦呦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的相关知识。
2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遭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C.电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学的课堂笔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遭迹等”和所学知识,袁隆平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直接记录或留下的珍贵资料,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B正确;《袁隆平传奇》、电影作品《袁隆平》属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AC排除;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关于袁隆平的相关知识,但不具有史料价值,D排除。故选B。
3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A.电影作品《袁隆平》 B.袁隆平遗留手稿
C.《中外科学家故事——袁隆平》 D.某同学课堂笔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未经任何加工的历史遗存材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的贡献,可用作一手史料的是袁隆平遗留手稿,故B符合题意;ACD是经过艺术加工材料或间接材料,不是第一手材料,排除。故选B。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序号一一对应的人物是
A.邓稼先、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 B.钱学森、屠呦呦、邓稼先、袁隆平
C.邓稼先、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 D.钱学森、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这是邓稼先的名言,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因此,①对应的是邓稼先。②屠呦呦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成功拯救了无数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因此,②对应的是屠呦呦。③“初心不改,赤诚报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是对钱学森光辉的一生最精炼的评价,他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之一。由于钱学森的付出,使我国导弹、原子弹的研究时间缩短了至少20年,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因此,③对应的是钱学森。④“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1973年,袁隆平成功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因此,④对应的是袁隆平。据此可知,与序号一一对应的人物是邓稼先、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故选A项,排除对应不正确的BCD项。
5 .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的突出贡献表现在
A.水稻良种培育 B.信息技术
C.农村改革 D.航天技术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在1973年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被誉为“两弹元勋”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钱学森和袁隆平 B.邓稼先和焦裕禄
C.王进喜和雷锋 D.邓稼先和袁隆平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卓越的功勋,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邓稼先和袁隆平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准确记忆两弹元勋是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7 .新时期的农民认为,生活改善靠“两平”。送来好政策和好种子的分别是
A.习近平邓小平 B.习近平蒋道平
C.邓小平袁隆平 D.蒋道平袁隆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领导进行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走向富裕;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所以送来好政策和好种子的分别是邓小平和袁隆平,故选C;综上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 .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时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向其家属表示亲切问候并送花圈。袁隆平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源于他的( )
A.杂交水稻技术 B.发现菁蒿素 C.互联网技术 D.新材料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A符合题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B排除;CD项与袁隆平无关,排除。故选择A。
9 .中国有“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最突出的贡献是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张明出身农民家庭,长大后成为一位和袁隆平一样的农业专家一直是他的愿望,下列人物中能给他最大帮助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贾思勰 D.郦道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北魏贾思勰是著名农学家,他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利用,内容丰富,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故C符合题意;华佗、张仲景是医学家,故AB不合题意;郦道元是水利学家,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 .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于袁隆平的突出贡献,他被赞誉为( )
A.“杂交水稻之父” B.“两弹元勋”
C.“火箭之父” D.“铁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以致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袁隆平被赞誉为“杂交水稻之父”,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挽联“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寄托了人们对袁隆平无尽的哀思。袁隆平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 )
A.参与设计人造地球卫星 B.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后,六七十年代中国科技方面取得哪些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故排除C项;袁隆平与人造地球卫星无关,故排除A项;屠呦呦与青蒿素有关,故排除B项;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与袁隆平无关,故排除D项。
12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因器官衰竭在长沙逝世,中国失去了那一粒最宝贵的粮食。袁隆平爷爷说过:“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我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它陪种子成长……”袁隆平爷爷的主要贡献是
A.研制出原子弹 B.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C.在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 D.成功研制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正确;研制出原子弹、在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成功研制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是袁隆平的贡献,排除ACD。故选B。
13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主题为“中国种子”,袁隆平院士担任中国企业联合馆的形象大使。袁隆平被誉为( )
A.两弹元勋 B.杂交水稻之父 C.中国航天之父 D.激光照排之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袁隆平”这一关键词,结合课本所学,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B项符合题意;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A项不合题意;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C项不合题意;王选被称为“激光照排之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4 .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时,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
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使得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C.解决了世界的饥饿问题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信息是,袁隆平的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大幅度提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研究大大缓解了中国和世界粮食危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故D正确;这一研究对推动中国人口的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实现农业现代化,故B错误;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的饥饿问题,故C说法欠妥。
15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同志逝世,享年91岁。下面是同学们评论有关袁隆平的功绩,由此看出他致力于( )
A.农业 B.国防建设工业 C.外交方面 D.政治方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有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 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
16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数十万群众冒雨送行,自发排队悼念。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主要是
A.研制原子弹 B.育成杂交水稻
C.发现青蒿素 D.参与载人航天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数十万群众冒雨送行,自发排队悼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B符合题意;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之人,被成为“原子弹之父”,所以A不符合题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所以C不符合题意;袁隆平没有参与载人航天,所以D不符合题意。
17 .在我国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我国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题干说法正确。
18 .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水稻是________。
【答案】籼型杂交水稻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材料二凤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谁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以什么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你认为:袁隆平在当时的农业科技上突出责献是什么?
(3)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最关键有哪两条?
【答案】(1)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
(2)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政策、科技。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依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开放性题目,我国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是政策、科技。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0年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52.5亿亩,其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2.2亿亩,约占总面积的10%,但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20%,被称为“东方魔稻”。如果将常规稻全部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
材料二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向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学习,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袁隆平培育出的这种杂交水稻的名称是什么?
(2)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
(3)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使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产量大增,这充分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突出代表是谁?他被誉为什么?
(5)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
【答案】(1)“籼型杂交水稻”
(2)“杂交水稻之父”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邓稼先;“两弹元勋”。
(5)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袁隆平的研究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产量带来了大幅度的增产,这说明的道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稼先负责研制原子弹,邓稼先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主要贡献。
(5)本国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等。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