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11:04:04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材料 当地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7月6日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怎样起源的?如何实证?
什么是国家?早期国家怎样形成?
材料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何以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一般已进入国家阶段。
星罗棋布,多元共生
“上古穴居而野处。”—《周易》
采集渔猎
学会用火
单位面积内果兽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不能密集。
采集渔猎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
人口有限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材料 苏秉琦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苏氏提到的系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几个大地区,不但资料多,发展的线索也较为清楚。单由这几个文化圈的发展轨迹,已足够呈现中国古代人类文化的聚合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与畜牧生产下的
磨制石器带来更强的征服力
稳定食物供给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造就更广的取食范围
人口规模增加
定居成为可能
村寨体系诞生
以血缘为纽带,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时期
生产力进步
推动社会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早期
材料 在中国北方,至今最早的农业遗迹……房屋内部,往往留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都是农业生产及粮食加工的用具。遗址中有数百处灰坑,其中有不少是贮存粮食的窑穴,腐朽的粮食堆积,厚度不等,有的窑穴深至5米,粮食堆积厚达2米,储粮总量可达十余万斤之多,其粮食供应之规模,相当可观。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从游走寻觅到村寨定居
从采集渔猎到生产加工
从供应不足到粮食剩余
剩余从何而来?剩余如何分配?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材料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子女的男系血缘关系得以确认,这样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为父权制,这被认为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氏族对抗的力量,加速了把原始公社制推向历史尽头的步伐。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神农氏用耒耜辟土农耕
(汉代画像砖)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分工
阶级分化
私有制度
强制权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1)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1、三皇五帝
◎黄帝、炎帝塑像
◎陶寺观星台遗址
(2)舜承尧位,这种做法被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二、从部落到国家
图解历史: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五帝
大禹治水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华夏始祖
关于禅让制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散佚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关于禅让制
最早的国家——夏?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
二里头遗址=夏遗址?
2.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2.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四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2)夏朝的传承
2.早期国家的产生
(3)夏朝的国家管理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4)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2.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商、西周兴亡的大事记
商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西周。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
商的灭亡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
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执政”。
共和执政
三、商和西周
商朝的政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是最高行政长官。尹之下设立王事职官系统、神事职官系统、民事职官系统、军事职官系统。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部族。
内外服制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版图和影响扩大
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国家内部结构采取部族、方国联盟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政治特征
商朝
政治
机构
版图
管理
特征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诸侯
卿大夫

天子
诸侯立家,是小宗。在诸侯国内大宗。
卿置侧室,在诸侯国内是小宗。
士有隶子弟。
天子建国,天下共主,是大宗。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小结:早期国家的特征
西周
原始
社会
夏朝
商朝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建立了世袭王朝,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不断进步。
进步性
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以致国家内部结构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职官系统也只能采取世卿世禄这种固化的等级结构方式。国家治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
局限性
商、西周的经济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
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课堂检测
1.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
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D
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B
3.据先秦文献记载,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经考古发掘证实,商朝的都城遗址早期主要在郑州一带,晚期在安阳。这说明
A.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特征 B.考古发掘更具价值
C.历史研究需多重史料互证 D.文献记载真实可信
C
4.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当时
A.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B.还未出现私有制
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
5.周公平定商遗民叛乱后,大封同姓诸侯,将原臣服殷商的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将商部族分给各诸侯。此举
A.有效控制地方巩固政权 B.避免王族内部的斗争
C.抵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D.加剧诸侯分立的局面
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习题
一、单选题
1.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
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2.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要削夺他们的田地。这些规定
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
3.《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4.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同徒“授民”。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
A.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D.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5.据先秦文献记载,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经考古发掘证实,商朝的都城遗址早期主要在郑州一带,晚期在安阳。这说明
A.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特征 B.考古发掘更具价值
C.历史研究需多重史料互证 D.文献记载真实可信
6.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了(  )
A.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B.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C.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D.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
7.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8.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这说明在西周(  )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 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
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 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
9.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周王来说应是(  )
A.大宗 B.小宗
C.关系是相对的 D.不确定
10.《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晋文公即位之前,晋国内乱频繁发生,国内阶级矛盾积累已久。韩原之战战败后,晋国通过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赋税十分沉重。很多人民被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腹水来缓解社会矛盾。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开始按军功大小奖励人们土地、奴隶和官职,改变了传统“不劳而获”世卿世禄制的分封标准,给晋文公推行新的世卿世禄制打开了缺口,晋文公即位后,总结了惠、怀二君丧失民心的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笼络人心,确立了以“贤、能、德、义”为标准的分封原则,提拔了许多贤能义德之士,形成了新的世卿世禄制。此外,晋文公还确立了“贤、能”的用人标准,他将才华横溢的先轸升为中军元帅,还规定异姓宗族“掌其远官”。
——摘编自《晋国改革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翎《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1.D
2.D
3.B
4.D
5.C
6.C
7.C
8.A
9.B
10.A
11.【答案】 (1)背景:晋国社会秩序混乱;赋税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晋献公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周天子王权衰弱,诸侯争霸现象较为普遍;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小农土地私有现象出现。
内容:确立了以“贤、能、德、义”为标准的分封原则;确立以“贤、能”为选才用人标准;规定异姓中有才能的人,担任边远地方的官。
(2)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宗法分封制的传统原则,形成新的用人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素质,增强了晋国的实力。
12.【答案】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的特点是按爵位高低赐给不等的土地与人口;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承、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