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1: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 行推恩 B. 设刺史 C. 推察举 D. 分郡县
2.《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市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人B. 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 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D. 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3.西汉最高的学府是( )
A. 大学 B. 太学 C. 中学 D. 小学
4.下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
A. 实行“削藩” B. 推行分封制 C. 颁布“推恩令” D. 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一个游牧民族的进扰,这个游牧民族是( )
A. 突厥 B. 女真 C. 契丹 D. 匈奴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 稳固大一统局面 D. 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7.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你的职权范围是( )
A. 负责监督皇族 B. 监督地方官员 C. 负责州县的政务 D. 负责地方军事防务
8.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没有以下哪一项( )
A. 推恩令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全国设13个监察区 D. 派张骞通西域
9.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
A. 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 . 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C. 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 经济困难、稳定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顾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材料二:(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是指什么事?其中“只读一种书”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3)西汉初期,统治者实施什么政策?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材料三: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统治局面史称()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与材料三中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何内在联系?
12.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盐的专卖采取民制官收的做法,煮成的盐由官府接盆给以一定的工价,全部收归官有。铁矿的开采、冶炼和铁器的铸造,由官吏指挥“徒”“卒”来从事生产和运输。铁器全部归官府所有.由官府统一运销。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二:西汉中央政府直辖一百多个郡国,除了不定期的派员巡视之外,对地方行政的日常监察,是通过刺史完成的。同时设司隶校尉,负责京师治安……而且还可纠察皇太子、三公以及旁州郡国。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儒家经典)者,皆绝其道(加以禁绝),勿使并进。(注: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及其意义。
(2)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汉武帝时在哪三方面趋于大一统的局面。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A
【解析】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其实力,相关的措施是推恩令。A项行推恩是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B项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不符合题意;C项推察举指实行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行郡县是指秦朝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 A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有以下重要信息:“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巩固中央集权。A项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题干政策最直接的影响,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 B
【解析】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ACD三项都不是西汉最高的学府,不符合题意;B项太学是西汉最高的学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4. C
【解析】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四个选项中A选项也,B选项,D选项,故本题选C。 A项实行“削藩” 是为了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问题,但是在汉景帝时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推行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不符合题意;C项颁布“推恩令”是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而实行的,符合题意;D项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汉武帝为大一统在思想方面实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5. D
【解析】秦始皇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命令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又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匈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 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ABD三项都不是“汉武”最主要的功绩,不符合题意;C项稳固大一统局面是“汉武”最主要的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负责州县的政务和地方军事防务不是刺史的职责。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 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政治方面: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从而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②采取措施削爵、除国。③设刺史,全国分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权力大于诸侯。‘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经济方面:统一盐铁经营和统一货币(五铢钱)汉强大,为汉武帝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方面: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多年。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为儒家读书人入仕开辟了通道。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故答案为:D。
9. D
【解析】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初统治者采取这样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困难,根本目的是稳定统治。 ABC三项都不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D项经济困难、稳定统治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二、材料分析题
10. (1)焚书坑儒;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休养生息;文景之治(4)统治者要以民为本
【解析】(1)本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及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全部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结合材料,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经济萧条的社会状况,因此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以民为本。
故答案为:(1)焚书坑儒;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4)统治者要以民为本。
11. (1)秦末农民战争。
(2)文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加强监察制度,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
(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末年农民战争之后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的贫困,人民急需休养生息。因此材料反映的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秦朝末年农民战争。
(2)根据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根据材料三中,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根据材料二“文景之治”与材料三中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1)秦末农民战争。
(2)文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加强监察制度,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
(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12. (1)材料一:统一货币铸造为“五铢钱”,盐、铁官营。材料二: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材料三: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建议,独尊儒术。意义:西汉大一统鼎盛局面出现。
(2)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
【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材料二反映了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材料三反映了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当作封建教育的正统思想。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领域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故答案为:(1)材料一:统一货币铸造为“五铢钱”,盐、铁官营。材料二: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材料三: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建议,独尊儒术。意义:西汉大一统鼎盛局面出现。
(2)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