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说明:“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分钟)
同学们,在家里爸爸和妈妈都很爱你们,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爸爸和妈妈都很爱我。”这句话分开还可以怎么说(引出: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 发现规律:(19分钟)
1、教学例7
(课件出示植树情境图,)同学们的植树干劲真大呀,为绿化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条件,)你能在图中寻找到哪些数学信息?(1分钟)(全班读题并解题)
提问:(每组中有8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25组)
课件问题出现: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独立完成这道题的列式计算。(2分钟)
(3)请两名学生板演不同的列式方法,并讲解题思路。(3分钟)
预设学生汇报两种解法:(板演)
方法一:先计算每组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再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列式为: (8+2)×25
方法二:先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和负责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参加植树活动。
列式为:8×25+2×25
(4)分析比较。(5分钟)
师:你发现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什么相同的地方,又什么不同的地方?发现了跟你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讨论)
①结果相同,所以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电脑演示:(8+2)×25 = 8×25+2×25
②运算顺序不同,(8+2)×25是8和2的和乘25,而8×25+2×25是8和2分别同25相乘,再把积相加。
③什么是“分别去乘” (就是括号里面的两个加数一个一个地跟外面的数相乘,然后相加。)
④小结:像这样的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乘法分配律概念)
(5)交流概括。(1分钟)
师:全班同学读一遍等式,谁能再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8+2)的和乘25,等于把8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
2、类比归纳 总结规律(3分钟)
请在○里填上“>”,“﹤”或“﹦”。
(课件)(7+3)×5 ○ 7×5+3×5
4×7+6×7 ○(4+6)×7
40×(3+6) ○ 40×3+40×6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通过学生独自思考组织语言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揭示本课难点)
3.应用规律 归纳定律(5分钟)。
①谁能举出符合以上特征的等式?(学生分小组交流,投影展示台)
②像这样的等式例子还有很多,你能用一道式子来概括它们吗?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提示:用图形、用文字、用字母……)分小组探讨。
③展示成果。将你的发现介绍给同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④归纳:为了统一,我们就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c 表示因数,可以写成:(a+b)×c=a×c+b×c。
⑤小结: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中的简洁美。与以往学过的运算定律相比,乘法分配律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有两级运算,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就是把相同的因数c公平地分配给两个加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我可以让a表示爸爸,b表示妈妈,×表示爱,c表示我。即:
(a + b)× c = a×c + b×c
爸爸 妈妈爱 我, 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设计意图]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梳理知识、激活联系(8分钟)
① 填一填:(42+35)×2 =42○□+□○□ 16×(40+5)=□○□○□○□ (1分钟)
②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要说明运用运算定律计算简便)(3分钟)
(80+4)×25 (80+4)×25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要求学生口述乘法分配律概念)
(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分钟) 课本练习七第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8+2)×25 8×25+2×25
=10 ×25 =200+50
=250(人) =250(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