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宋 词
宋词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文化瑰宝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任务一:了解宋词的基本常识,结合鉴赏写景诗歌的方法,初步感知宋词的艺术特色。(意象—意境—形象/情感)技巧
任务二:了解作者生平,结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意义,思考苏轼的人生思想。
任务三:从写景、咏史、抒情三个角度来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概括诗人的形象与蕴含于词中的情感。
任务四:结合名家观点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深度感受词中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一
二
三
四
任务五:探究学习,选择适当的角度将《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声声慢》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对比鉴赏。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词(题材),且都属豪放派(流派)。
提炼流派共性,对比主旨思想。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声声慢》分属豪放派和婉约派。
对比流派风格,感受抒情特色。
3、鉴赏角度:语言、构思、形象、主题、情感等
学习提示
五
一、体式有别
格律诗为齐言诗,词则为杂言诗(长短句)
二、题材由阔大刚健趋于细小纤柔
唐诗:锐意功名进取,放眼江山塞漠、关注国计民生
宋词:男情女爱
唐代咏物诗:马、鹰、剑(刚健事物)
宋代咏物诗:柳、樱、燕、蝶、雨(纤柔事物)
三、风格上诗庄词媚
文体功能上,诗主要用于言事,词则用来娱情。
诗词之别
宋词概说
(一)词的来源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配合的传统:
《诗经》-雅乐 汉魏六朝乐府-清商乐 唐宋词-燕乐(宴乐)
诗的演唱是依词谱曲,词的演唱则是依声填词。
(二)词的体制
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乐章、琴趣、遗音
依曲填词定词调,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
调有定句,句有定音,字有定声。
按节拍分类:令、引、近、慢
按字数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三)宋词繁荣的表现
社会上下填词:词作21055首,词人1493人
新调多:词调881个(加上同调异名的共1407调)
体式多:柳永体、白石体、易安体、稼轩体、东坡体
风格多:豪放、婉约、气象恢宏、词调蕴藉
柳永 : 真率明朗
苏轼 :高旷清雄
秦观、李清照:婉约清新
辛弃疾:豪迈奔放
周邦彦 :典丽精工
张先、贺铸:奇艳俊秀
宋词概说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牌名的来源——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词之正宗”(柳永、李后主等人)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豪放词派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
宋词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史达祖等
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辰翁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写景诗歌的鉴赏方法:
(意象—意境—形象/情感 ) (技巧)
鉴赏方法
这首词上下阙分别了什么?请按照写景诗的鉴赏初步感知诗歌。
1、写了什么意象?
2、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
3、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人和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初步感知
任务二:了解作者生平,结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意义,思考苏轼的人生思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任务二:了解作者生平,结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意义,思考苏轼的人生思想。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枯木怪石图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作者生平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苏轼的仕途之路初期很顺利。
苏轼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赞“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后曾任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此间,其于抗洪灭蝗、赈贫救孤诸方面颇多政绩。后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作者生平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本文写于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黄州赤壁矶时创作的。
注意:赤壁矶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苏词
(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一、苏轼的词学主张
1、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2、提出词“自是一家”
二、苏词的艺术贡献——“以诗为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同诗一样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
2、彻底打破了柔媚香软的单一词风,在婉约之外,另树豪放与旷达两种词的风格类型。
(一)豪放风格
苏轼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豪迈奔放、恢宏刚健风格的词,使豪放风格正式成为词中一品。
(二)旷达风格
苏词中的豪放风格,虽影响较大,但数量较少,并非苏词的主要风格。最能代表苏轼思想性格的,是表现其超尘脱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的旷达词。
*旷达词的思想表现方法:
①忘掉自我,将自我化入到大自然中,从而得到超脱。
②扩大自我,充实内心,从而包容万物,超脱世俗。
③向往归隐,从而与尘俗隔绝,有时以饮酒谈禅麻醉自己。
苏词风格
1、思想儒释道合一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脱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故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
2、性格:乐观、幽默、豪放
你认为苏轼有怎样的人生思想?他的性格是怎样的?
任务三:从写景、咏史、抒情三个角度来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概括诗人的形象与蕴含于词中的情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写景
请找出上阙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特点?组成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意象恢弘,有气势。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
如何鉴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炼字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力量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人杰地灵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下阙咏史
作者从哪些角度刻画了他心中的英雄?
小乔初嫁了
家庭幸福美满
雄姿英发
形象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
装束儒雅潇洒
谈笑间
神态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
成就丰功伟绩
丰姿潇洒、英俊儒雅、韶华似锦、年轻有为,令人艳羡
衬托
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抒情
以周瑜对比作者,作者此时的人生是怎样的?
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
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作者是否放任这种“闲愁”泛滥、萦回于心?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阙“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生似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已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黄苏《蓼园词选》)
名家点评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课堂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意义: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任务五:探究学习,选择适当的角度将《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声声慢》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对比鉴赏。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词(题材),且都属豪放派(流派)。
提炼流派共性,对比主旨思想。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声声慢》分属豪放派和婉约派。
对比流派风格,感受抒情特色。
3、鉴赏角度: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
学习提示
五
梳理词的框架
探究学习:小组展示
了解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变故,结合作者生平,思考时代大背景对作者的创作有何影响?
1、《声声慢》
2、《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与两首词进行对比鉴赏:
1、与《声声慢》:
对比流派风格,感受抒情特色:
2、与《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提炼流派共性,对比主旨思想。
历史溯源,知人论世
思考这两首诗,哪首是北宋?哪首是南宋?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曛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时间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
北宋地图
南宋地图
绍兴合议:以淮水中流作为宋、金的分界线;淮水以西的唐、邓两州,全部割让给金;每年向金贡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等等。历史上把这次屈辱投降的和约叫作“绍兴和议”
扬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与赵明诚琴瑟和鸣
“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颠离漂泊
靖康之耻后,李清照随赵明诚南下,一路颠沛流离,所携带的古书名画文物因战乱而不断丢失,丈夫赵明诚也在任职路上病逝。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以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和丈夫的离世给她带来了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
知人论世:李清照
以浅易之言,发清新之思
生平与词创作:以南渡1127年为界分为两期(1) 前期—少女少妇时期
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表现离别,哀而不伤,苦涩中带甜美,叹息不失轻盈。(《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 红藕香残》)
(2) 后期—嫠妇期
民族悲剧、时代剧变、使她的心境与词境转变,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声声慢·寻寻觅觅》、《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创作风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叠词的妙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在形式上具有音韵美
2、在内容上,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
“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的一种前途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作者用这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个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情感上所受到的摧残
在这首词里,首句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加以分析。
寻寻觅觅
孤苦无依
冷冷清清
环境
萧瑟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心境
凄凉惨淡
动作
请找出词中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淡酒:这一‘淡’字,表明词人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可以凭借鸿雁寄托相思之情。而眼下,斯人已逝,物是人非,再见大雁,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阴阳相隔的悼亡之悲,在此处“雁”这一意象寄托着悼亡之悲;
黄花:满眼的菊花本应让人心情好转,然而词人此时“憔悴损”,人是无比忧伤、憔悴不堪的;
梧桐、细雨:梧桐、秋雨大都以抒写悲秋情绪为主,用以映衬主人翁内心的悲凉、孤凄;
意境: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淡酒、晚风、北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极力铺叙冷冷清清的秋景,渲染了孤独凄凉境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借景抒情
意境:
孤独凄凉
亡国之恨,亡夫之痛,孀居之苦
对比鉴赏:对比流派风格,感受抒情特色。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情感豪迈奔放,充满豪情壮志。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多用融情于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和,故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定义:诗词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赏析方法:了解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情感——掌握技巧
关键: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句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怀古诗词
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方法。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寄奴曾住(刘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上阙:追慕英雄
孙权:英雄难觅
刘裕:气势难挡
下阙:反观现实
刘义隆:元嘉草草
警告当权者,不要草率出兵
词人
难忘当年扬州路烽火
感慨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自己尚可大用
痛斥当权者苟且偷安
警示当权者民心无常
借古讽今
壮志难酬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志报国
报国无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主旨概括
对比鉴赏:提炼流派共性,对比主旨思想。
词风:慷慨豪迈,情感激昂,气势宏大。
苏轼:失意文人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辛弃疾:悲情英雄
关心国事,渴望建功立业,但年事已高,知其难为犹奋力为之的英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