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十七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列强侵略的加剧
国际列强侵略的加剧与国内各阶层的抗争
本课时间轴
太平天国运动
目 录:
壹
太平天国运动
贰
洋务运动
叁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肆
瓜分中国的狂潮
01
太平天国运动
1.1 爆发原因
探究:阅读材料思考太平天国运动为何会爆发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材料一
①政治原因:西方列强(鸦片战争)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1 爆发原因
探究:阅读材料思考太平天国运动为何会爆发
“自西洋以风火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既停其半,洋织盛而土布衰。”农村日益萧条,始以东南各省为著,后则深入内地。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
材料二
②经济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农民收入减半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
③社会原因:清政府腐败,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1.1 爆发原因
探究:阅读材料思考太平天国运动为何会爆发
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葛全胜
材料四
④自然原因: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社会凋敝,民生多艰
(洪秀全)从16岁第一次到广州参加秀才考试,直至1843年,四次科考,四次落第,成为一名高龄的落第童生。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五
⑤个人原因:洪秀全屡试不中,心怀不满,探寻新路
1.1 爆发背景
①政治原因:西方列强(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②经济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农民收入减半
③社会原因:清政府腐败,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④自然原因: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社会凋敝,民生多艰
⑤个人原因:洪秀全屡试不中,心怀不满,探寻新路
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
1.2 过程
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定都天京: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巩固政权:1853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开始衰落;
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领导层,取得浦口、三河大捷,颁布《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的夹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湘军的地雷轰开天京城墙,坚持到焚烧天王府的火光照红天空和江流。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已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2 过程
一日,忽称上帝下凡,召洪秀全至东王府,问曰:“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
天王答:“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
◎太平天国形势图
初进天京,天王醉意于大兴土木……每天操作民工达一万多人,拆毁周边民房一万余间。所建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墙高几丈……壮丽峥嵘,堪比北京的紫禁城。
——盛巽昌《实说太平天国》
材料一
材料二
1.3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
(1)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评价:
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②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②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1.3 纲领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①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④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1)内容:
(2)评价:
①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②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1.3 纲领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主张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不能实施 的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③没有先进阶级的指导;④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1.4 影响
为了挽救败势,即位不久的咸丰帝先后任命林则徐、李星沅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与同时期的旗员钦差大臣人数恰好相同。……清廷谕令各地广办地方团练,与清政府一同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便应运而生。
——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
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材料一
材料二
①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②湘淮系官僚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02
洋务运动
你们知道我这几年都是怎么过的吗?
大厦将倾!
外患
内忧
寻找出路
临危受命
师夷长技
自强求富
内忧外患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背景
洋务派
洋务派人物:
中央:奕诉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代表人物
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
自强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主要活动
福州船政局
求富
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主要活动
开平煤矿
育才
洋务派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京师同文馆、各地的学堂
主要活动
京师同文馆
海军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主要活动
北洋舰队
两面性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评价
1894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拓展: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修修补补
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原因
先贤穿新衣
材料: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洋务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
①采用机器生产,开启近代工业生产方式。
②使用雇佣劳动力,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
③采用官办方式,属于封建官办企业。
主要特点
(2)民用工业
①带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②采用雇佣劳动力和机器生产。
③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形式。
④仍具有封建性。
03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
2
1.边疆危机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1)西北危机
1
2
1.边疆危机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2)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
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
1883年8月
中法战争打响
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镇南关
大捷
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
1883年12月
1884年8月
1885年3月
1885年6月
冯子材
1
2
2.甲午中日战争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1)背景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①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朝鲜、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台湾
材料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1
2
2.甲午中日战争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1)背景
材料三 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一种半宗教性的会党组织),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1894年1月11日。全琫准率领农民军队在全罗道古阜郡举行起义,后被镇压。
材料四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②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清政府应朝鲜政府求援派兵入朝,日本也借机派兵入朝。
1
2
2.甲午中日战争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1)背景
③外部原因:
材料五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六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以及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1
2
2.甲午中日战争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2)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
2.平壤战役(1894.9)
↓
3.海军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
4.旅顺大屠杀(1894.11)
↓
5.威海卫战役(18945.2)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1
2
2.甲午中日战争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3)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2
2.甲午中日战争
4
4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4)影响
①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③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④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04
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况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
材料: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1895年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
材料:“日本帝国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的忠告,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明治天皇宣布诏书,接受三国忠告,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
——1895年5月4日,日本向三国提交的复文
概况
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强迫中国借款
第一次为俄法借款,1895年7月6日,由清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俄国各银号商董于圣彼得堡签订《四厘借款合同》,同日还签订了《四厘借款声明文件》,共十九条,1895年到1934年偿清为止,共借款4亿法郎折合白银约1亿两,支付利息折银1.1亿两,本息合计折合白银2.1亿两。
第二次英德借款,1896年3月,清政府总理衙门与英国汇丰、德国德华两银行在北京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共十八款,借款总额为1600万英镑,折银1亿两,1896年到1932年还清为止,利息折银1.4亿两,本息合计2.4亿两白银。
第三次是英德续借款,1898年3月,英德集团再次压倒俄法集团,与清政府订立《续借英德洋款合同》,取得第三次贷款权。这次借款总额也是1600万英镑,折银约1亿两,分四十五年还清,共支付利息折银1.3亿两,本息折银共2.3亿两。
沙俄以借款为要挟,强租旅顺;法国以此为时机,强租广州湾(湛江);英国同样以此为条件,强租威海;德国更是以此为威胁,强行出兵占领青岛,这样列强以借款名义,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更是在政治与军事上赚得盆满钵满,使得中国清末民国以来列强得以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概况
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成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划分势力范围
概念解读: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宜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插手。
概况
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掠夺特权
背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表现: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掠夺铁路和工矿权利
影响: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始末
背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拜上帝会
进程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败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阶级历史局限性
影响: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汉人势力上升
背景:内忧外患
代表人物:中央地方
内容:“自强”“求富”;近代军事、民用、教育、军事的发展
评价
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进程
结果:中日《马关条约》
后续: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三国干涉还辽、列强瓜分中国
感谢聆听
下节预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