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同步测评(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同步测评(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4:5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同步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形势下,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人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2.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小说的故事背景是(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身患重病依然坚守工作第一线,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5.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社会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6.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7.会议纪要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下面的纪要出自(  )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A.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该方针作出的背景是(  )
A.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确定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9.“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0.据以下史实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都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果
B.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关联不大
C.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成就显著
D.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11.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
A.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C.消除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
D.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2.“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此判断“三线建设”主要是因为(  )
A.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B.城市粮食供应不足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研制原子弹的需要
13.“大跃进”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其干渠和支渠约1 500公里,1960至1969年修建完工,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81位干部、技工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削平了1 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对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B.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C.为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D.我国高指标“左”倾错误的泛滥
14.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
新中国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 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16.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记录了“蛟龙”下海、“墨子”升空等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由此让我们联想到创业年代的英模人物,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焦裕禄
17.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18.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1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C.意识形态对立已消除 D.新型区域合作的推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摘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原因。
2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三峡时强调:“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0年9月16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他委托胡雪岩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1200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十多人。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
——整理自《科普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严重短缺,60多岁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进行石油勘探。在勘探最困难的时候,李四光鼓励大家:“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终于,1959年勘探出了大庆油田。随后,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港、胜利、华北大油田相继找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摘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兰州机器织呢局是近代中国哪次探索中创办的企业?该企业“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说明它面临什么困境?
(2)举出一名新中国早期的国防科研工作者及其贡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科研工作者身上有什么共同精神?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
23.普通民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八路军来到西沟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贫苦出身的李顺达得到了翻身机遇。1941年,西沟村成立了农会等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李顺达当选为民兵队长。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李顺达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1950年李顺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他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1951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材料二 1960年3月,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誓师会上王进喜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钻井队遇到的钻井设备没到位问题,王进喜号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他被称为“铁人”,他率领的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在随后的10个月里,1205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始终保持“争一流、上水平、讲实效、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和昂扬斗志,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劳模李顺达、王进喜的历史贡献。
(2)指出李顺达、王进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你应如何评价李顺达、王进喜等人的历史贡献。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解析]:第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基本确立,故A项错误;中国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形势下召开的,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中共十二大、十三大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召开的,故C、D两项错误。
2.A 
[解析]:由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可知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B、C、D三项时间不符合,均排除。
3.A 
[解析]:据材料“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故B项正确。
5.C 
[解析]:材料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社会与旧社会的区别,但其主要目的是号召民众参与普选,故A项错误;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材料中的传单号召人们积极参加普选,是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作准备,不是为了践行新民主主义,故B项错误,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已经获得解放,故D项错误。
6.C
[解析]:据题干中“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可知,这是在阐述我国各民族居住的现实,故选C项。题干材料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反侵略无关,排除A、B、D三项。
7.B
8.C
9.C
10.C
[解析]:由材料“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可知,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领域,故选C项。“文革”开始于1966年,排除A项;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D 
[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相符,故选D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与材料中“1953年”不符,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与材料中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排除B项;“消除”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
12.A 
[解析]:据材料“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和“三线建设”等信息可知主要涉及国防和基本交通建设,结合所学1964年中国面临美苏的威胁可得出国际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中国进行国防建设,故A项正确;据材料“建起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不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故B项错误;1960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与材料时间“1964年”不符,故C项错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故D项错误。
13.B 
[解析]:题干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怕牺牲、克服困难,最终修建了红旗渠,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体现了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14.D 
[解析]:材料中周恩来以及“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说明是1972年中美签署的《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项正确。A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B项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C项是1979年1月1日,均排除。
1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A项。
1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在研制原子弹和导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B项符合题意;A项王进喜以公而忘私、忘我拼搏的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誉为“铁人”;C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D项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县委好书记。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干“两弹元勋”不符。
17.B
[解析]: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物质积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措施没有扭转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排除C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材料中前两次改革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排除D项。
18.B
[解析]:1949年5月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材料中中共中央的指示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目的是接管城市后利用资本家恢复发展生产,故选B项。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营经济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合作,并非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生产,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并没有进行调整,排除D项。
19.C
[解析]: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
2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国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了成套技术设备,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意识形态对立已消除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故D项错误。
21.(1)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原因: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朝两国军队的并肩作战;中朝两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正确的军事策略等。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胜利,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原因从战争性质、中朝军队的并肩作战等方面分析。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回答即可。
22.(1)洋务运动。困境:缺乏技术;缺乏人才
(2)邓稼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精神:艰苦奋斗、忘我工作、追求卓越、创新精神、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为国奉献等。
(3)条件:国家独立;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制度保障)(制度创新);人才(教育发展);技术(先进科技);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加大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等。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王进喜为开发大庆油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铁人精神”。
(2)时代精神:爱党爱国、实干奉献、艰苦奋斗,主人翁精神。如何评价: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二信息分层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叙述。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他们都热爱党和国家,都能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的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4.(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①1958-1962年
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1965年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时间“1952-1957年”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首先需要分时期作答,可以把每个时期的变化与原因一起作答即可。第(3)问,紧扣“‘二五’计划期间”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内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再结合其消极影响归纳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