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24 22:2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 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2.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
A. 防止试剂腐蚀胶管
B. 防止试剂腐蚀皮肤
C. 防止试剂挥发
D. 防止液体流出
3.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春天——花朵掰成花瓣
B. 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 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 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4.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5.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 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煤燃烧发电
6.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7.下列描述的,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氢气的可燃性
B. 汽油的挥发性
C. 浓硫酸的腐蚀性
D. 氧气的助燃性
8.科学研究时,判断某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 需加热观察现象
B. 发现气体消失
C. 发现固体消失
D. 有其他物质生成
9.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 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10.对人呼出的气体进行研究的最好的方法是( )
A. 讨论
B. 实验
C. 调查
D. 上网
11.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乙醇可作燃料
B. 氧气用于炼钢
C. 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D. 氯化钠用来制纯碱
12.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时,液体没有规定用量时,一般取的体积为( )
A. 2mL~3 mL
B. 1mL~2mL
C. 7mL~8mL
D. 10mL~11mL
1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5.0 mL水时仰视刻度,则所量水的体积 (  )
A. 等于5.0 mL
B. 大于5.0 mL
C. 小于5.0 mL
D. 不能确定
14.复印机复印资料时,常能闻到—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B. 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 臭氧的特殊的气味属于臭氧的物理性质
D. 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属于臭氧的化学性质
15.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 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 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 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__________,不要把鼻孔________________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品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取________,固体只需________________。
17.“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
18.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___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做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A选项正确;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B选项正确;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故C选项错误;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故D选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防止试剂腐蚀胶管,所以答案应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依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A.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酿造白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答案】B
【解析】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很明显是设计实验,故选B。
5.【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燃起篝火烘烤食物,是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煤燃烧发电时,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B。
6.【答案】C
【解析】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择C。
7.【答案】B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氢气的可燃性、 浓硫酸的腐蚀性 、氧气的助燃性都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均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汽油的挥发性,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8.【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与加热观察无关;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以及发现气体消失、发现固体消失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D。
9.【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后,若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将烧杯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就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所以蜡烛能重新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黄色火焰,故D错误。
10.【答案】B
【解析】人们研究物质的最好的方法是实验。
11.【答案】C
【解析】A.乙醇可作燃料,是利用了乙醇的可燃性; B.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D.氯化钠用来制纯碱,以上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化学性质;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物理性质。
12.【答案】B
【解析】实验时我们应该节约药品。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时,液体没有规定用量时,一般取的体积为1mL~2mL,所以答案应选B。
13.【答案】B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若仰视刻度,读数是偏小的,故量取水的体积是偏大的。某同学用量筒量取5.0 mL水时仰视刻度,则所量水的体积大于5.0 mL。所以答案应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需把握好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臭氧与氧气是不同种物质,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氧气,生成物是臭氧,属化学变化;臭氧的特殊的气味属于臭氧的物理性质, 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所以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属于臭氧的化学性质。
15.【答案】D
【解析】取用液体药品时,手拿试剂瓶,标签应朝向手心,故A选项错;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要紧挨着,以防倒洒,故B错;手持试管,应稍微倾斜,故C错;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所以答案应选D。
16.【答案】接触; 凑到容器口; 任何药品的味道; 1~2 mL; 盖满试管底部
【解析】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明确规定,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取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17.【答案】(1)有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2)有蓝色沉淀产生;(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记忆。颗粒状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答案】(1)向着手心;倒放(2)A (3)1/3;预热(4)洗涤
【解析】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是为了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9.【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0.【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