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 声音是什么
一、选择题
1.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4.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玻璃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二、填空题
5.如图1所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首先登场的是宋祖英和成龙,一曲《邀世界共享》向全世界人民发出邀请,歌声是由于演员声带的_______而产生的,现场观众能听到歌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中传播.
6.如图2,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至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______;其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7.如图3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弹起,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_______.
8.下表中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声音传播的一些规律,请认真分析,说出其中的两条规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题
9.研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影响空气的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则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不同,由此产生了声音不是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造成了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拣温度低的道路走,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比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比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据上述声速与气温有关的小短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烈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
(2)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10.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振动 空气 6.小 空气 7.振动 能量
8.(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9.(1)上 (2)下
10.
(1)棉线(固体)能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手捏住线时,阻碍了振动在棉线上的传播 (4)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