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5: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史上最危险的职业:人均寿命39岁,
非正常死亡率44%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好了歌
皇帝的烦恼
忠 奸 难 辨
官 吏 难 选
地 方 难 管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
中央与地方
课标要求: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
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枢政务机构的沿革
、赋税制度的变化。
学法指导:1、了解汉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
及特点。
3、了解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用唯物史
观分析得出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形势
作出的决策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归纳总结
时期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禅让制
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皇帝任免制(军功爵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
血缘关系
德能
功劳、能力
德能
门第
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
观看课本P-38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官吏难选问题)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制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现的问题
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
选官不实,弄虚作假;社会动荡,难以实行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官吏难选问题)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进步性: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问题;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统编历史教研苑
课堂练习
1.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 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D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官吏难选问题)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士族权力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阶级关系:庶族壮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隋唐两代哪些皇帝对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连一连)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元明清
考试选官
设进士科(形成)
设进士、眀经两科
设武举和殿试
科举成为定制
完善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官吏难选问题)如何评价科举制?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个优点是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余秋雨《十万进士》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增强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了社会良好学风形成,提高官员素质
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2001全国),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
意义主要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陈世美与秦香莲
范进中举
积极:1.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 .促进了社会良好学风形成,有利儒家思想传播。
3.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
消极:1.科举考试内容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束缚
了读书人,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发展。
2. 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思想根源;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
的看法。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权与相权问题)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决策执行机构
魏晋南北朝
皇 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隋唐: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够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利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问题)
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执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或颁发的敕令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利,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需在政事堂达成协议才成。…当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的要员皆是贵族出身,且贵族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绝不用命令的口吻。 ——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历朝沿袭,意义深远
特点
影响
统编历史教研苑
课堂练习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C.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D.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D
小结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内容
特点
中决,门审,尚执;六部负责具体行政事
影响
作用:①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①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
②三省相互独立和制约;
③分工明确、职权专一。
如果唐朝要修建一座宫殿,应该经过哪些程序呢?
情景设置
1.中书省草拟修建宫殿的方案
2.门下省对方案进行审核
3.门下省交给皇帝定夺
4.政令交给尚书省
5.工部实施修建工程
秦 东汉 唐朝
基本
特点(发展趋势)
三公
九卿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小结:中央官制的演变
设置尚书台,下分六曹
内外
朝制
西汉
魏晋南北朝
三省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皇朝稳固与社会稳定问题)
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均田制(北魏):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是指国家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租庸调制(唐初):庸是指21—59岁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进步意义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充分生产时间,提高劳动积极性,利于农业发展;
改变混乱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利于经济发展,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皇朝稳固与社会稳定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土地兼并,富者逃税,贫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增加,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赋税制度·两税法
量出制入,根据中央财政支出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各地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缴纳,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
不分主、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一年按夏秋两季纳税
特点: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
三、赋税制度·两税法
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 …… 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按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1)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2)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发展,减轻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3)改变人丁为主赋税制度,减小贫富差距
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开放公平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制
规范科学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务实便民
课堂小结
“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制度”这一手棋牵动着治国理政全局,制度创新不仅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更成为一个基础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环节,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保障着人民幸福安康、维护着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让“复兴号”在圆梦征程上一往无前。
启示?
国家强大靠什么?-----------
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课后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度与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有何异同?
项目 中国 西方
不同 背景
性质
目的
作用
相同 形式
与作用
谢谢各位老师前来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