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1.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
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对内对外的政策是什么?
3.护国战争的结果如何?之后中国陷入什么局面?
“宋教仁案”
对内: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 1914年初,解散国会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失败;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根据上面的图片,概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近代化的探索
学习西方技术
学习西方制度
西方思想文化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失败
失败
???
新文化运动
历程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旧思想逆流。
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兴起标志:
3、代表人物:
4、主要阵地:
5、口号:
6、主要内容: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敬告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有一女子唐氏19岁,奉父母之命许配给并未见过面的张家二郎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思考:唐氏真的是死于“自杀”吗?
——北京《中华新报》(民国初年)
情景一:民国新闻
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① 提倡新道德,抨击旧道德。
情景二:小说节选
内容: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治病
不能
思考:革命者夏瑜的血真的能治小栓的痨病(今天肺结核)吗?
百姓的愚昧,迷信
这说明了什么?
口号:民主、科学
民主
Democracy
科学
Science
西方民主政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科学是一种思想方式。
---《鲁迅自述》
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
德先生
赛先生
内容: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
胡 适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
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提倡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须言之有物,不摩仿古人,不作无病呻吟。
材料:
哪一个更顺口、更通俗易懂?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文言文
白话文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一次,他需要拟写一份复电以婉言拒绝朋友邀他做行政秘书的好意,请学生用文言文代拟回电······
材料二: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材料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国学者莫里斯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中国人民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意义
4.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动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概述其性质。
局限性: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共十九大报告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课堂小结
1.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 提倡民主与科学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用数字“1、2、3、4”归纳新文化运动
1:一场运动
2:两大口号
两大阵地
3:三大内容
4:四大人物
陈独秀、鲁迅、李大钊、 胡适
新文化运动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材料一:因为俄国大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不留情的批判,并提出了构建一种新社会的理想,使得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在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之外,发现了另一个“西方” ……同时对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诠释很快发生分裂。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材料二:据统计, 自第5卷第5期至1926年休刊, 《新青年》总共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200余篇,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王连花《<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18年以后,《新青年》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①新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新的内容:抨击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③新的形式: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④新的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