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内厝中学高一年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 ②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③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 ④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周礼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B.采用分封制管理国家
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最早建立县制
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A、青铜农具
B、石斧石锛
C、铁锄
D、骨耜
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6、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最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孔子提出“贵贱有序”
B.韩非坚持集权观
C.老子坚持“小国寡民”
D.墨子提出兼爱非攻
7、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8、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9、《三字经》中有:“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据此可知,在夏朝出现了( )
A.社会等级制度
B.内服外服制度
C.王位世袭制度
D.财产私有制度
答案解析:C
解析:“传子”、“家天下”说明世袭代替禅让。
10、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 “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
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掌握了同家最髙决策权力
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1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分封宗法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民族关系的变化
12、在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既有对中国文化教育影响深远的措施,又有严重摧残文化的措施,这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分别是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度量衡 ③焚书坑儒 ④严刑峻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秦王挥戈横扫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袤的国土划分,并亲自任命向自己负责的地方官”。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14、“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增加税收
B. 恩泽贵族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削夺武将军权
15、战国时期,“蛮夷猾(侵扰)夏”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人们已能用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民族差异,进而至于客观地评价异族的文化,采取学习吸收、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这说明了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地缘政治逐渐被打破
C.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16、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7、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
A.都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B.都属于嫡子
C.两者的关系是绝对不变的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18、政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浓厚的部族色彩
B.权力高度集中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
19、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衣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20、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官制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2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C.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D.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2、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代( )
A. 官僚政治的完善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独尊儒术的实现
D. 君主专制的兴起
2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4、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推断
A.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B.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C.周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
D.商王统治神权色彩浓厚
25、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26、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
A.茶马古道
B.鉴真东渡
C.丝绸之路
D.地理大发现
27、西周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主要是为了( )
A. 维护周王室安全
B. 巩固宗法分封秩序
C. 保障王位的世袭
D.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28、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为此汉武帝实行
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无为而治
D.内朝制度
29、“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材料所指的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C.焚书坑儒
D.商鞅变法
30、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文景之治”
C.颁布“推恩令”
D.“光武中兴”
31、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①推行县制 ②“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③奖励耕织和军功 ④没有军功的旧贵族仍享有特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2、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该故事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3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34、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许多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
D. 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
35、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韩非主张“法治”,反对“是古非今”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发展
37、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38、今天中国人的清明节祭祖、扫墓等观念都受到西周时期哪一制度的影响( )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39、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限制丞相权力以强化专制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反击匈奴的军事战争需要
40、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
A.丞相和外戚
B.宦官和丞相
C.外戚和宦官
D.中朝和外朝
4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西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种政治制度?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该政治制度与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内厝中学高一年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解析:C
解析:河姆渡遗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能栽培水稻,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地处云南元谋县,考古表明不能栽培水稻,故A不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表明以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B不符合题意;半坡遗址表明半坡人能栽培粟而非水稻,故D不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 ②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③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 ④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周礼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①项正确;宗法制度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②项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③项正确;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具备法的性质和作用,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④项正确;因此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B.采用分封制管理国家
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最早建立县制
答案解析:A
解析:秦代是郡县制,B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儒家,且与“焚书坑儒”事件无关,C错误;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并非秦代才有,D错误。
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A、青铜农具
B、石斧石锛
C、铁锄
D、骨耜
答案解析: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应用与推广
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了汉武帝通过改革币制,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改革币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6、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最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孔子提出“贵贱有序”
B.韩非坚持集权观
C.老子坚持“小国寡民”
D.墨子提出兼爱非攻
答案解析:B
解析:面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韩非的集权观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故选B项;“贵贱有序”与当时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的趋势不符,排除A项;“小国寡民”是一种落后的社会观,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排除C项;“兼爱非攻”符合中下层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非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排除D项。
7、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解析:B
解析:“多个地区”、“自称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现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8、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答案解析:B
解析: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9、《三字经》中有:“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据此可知,在夏朝出现了( )
A.社会等级制度
B.内服外服制度
C.王位世袭制度
D.财产私有制度
答案解析:C
解析:“传子”、“家天下”说明世袭代替禅让。
10、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 “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
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掌握了同家最髙决策权力
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答案解析:B
解析:本题考査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由材料可知,东汉光武帝时期,削弱相权,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可见尚书台是对中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正确;尚书台不是三公的下属机构,A项错误;掌握国家最髙决策权力的是皂帝,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1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分封宗法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解析:C
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废井田,开阡陌”是承认土地私有制,因此选C。
12、在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既有对中国文化教育影响深远的措施,又有严重摧残文化的措施,这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分别是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度量衡 ③焚书坑儒 ④严刑峻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解析:C
解析:这里要选的是“文化”方面的措施
13、“秦王挥戈横扫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袤的国土划分,并亲自任命向自己负责的地方官”。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解析:D
解析:废分封后,实行的是郡县制
14、“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增加税收
B. 恩泽贵族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削夺武将军权
答案解析:C
解析:
推恩令的规定:a、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b、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实施推恩令后,诸侯国面积不断减小,势力衰落。
15、战国时期,“蛮夷猾(侵扰)夏”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人们已能用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民族差异,进而至于客观地评价异族的文化,采取学习吸收、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这说明了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地缘政治逐渐被打破
C.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答案解析:C
解析:这里主要讲的是华夏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
16、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解析:C
17、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
A.都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B.都属于嫡子
C.两者的关系是绝对不变的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信息“祭祀先祖”体现的是宗法制,这是西周时期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观念的深远影响的具体体现,故B项正确。
18、政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浓厚的部族色彩
B.权力高度集中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
答案解析:B
19、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衣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答案解析:A
解析:关键词“施土牛耕人”,与耕种相关。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本题与制瓷业和祭祖无关。
20、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官制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答案解析:A
2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C.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D.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解析:D
解析:秦朝没有诸侯国;垂直管理体系是通过郡县制建立的;修直道不能扩展疆域。
22、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代( )
A. 官僚政治的完善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独尊儒术的实现
D. 君主专制的兴起
答案解析:B
解析: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是加强中央权威,强调皇帝的地位高于诸侯。
2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并没有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C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三个选项所述均正确,史实与推论符合逻辑,不符合题意,排除。
24、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推断
A.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B.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C.周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
D.商王统治神权色彩浓厚
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体现出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将导致阶级分化。
25、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答案解析:B
解析: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是对亲属的称呼,因此体现宗法色彩。
26、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
A.茶马古道
B.鉴真东渡
C.丝绸之路
D.地理大发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中西交通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C项正确;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形成的茶马古道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B项错误;16世纪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东西交流的新航路,D项错误。
27、西周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主要是为了( )
A. 维护周王室安全
B. 巩固宗法分封秩序
C. 保障王位的世袭
D.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用于巩固宗法制分封制的秩序。
28、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为此汉武帝实行
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无为而治
D.内朝制度
【答案】B
【详解】材料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据所学可知,这是汉初的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故A与汉武帝无关,A排除;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也不是汉武帝的措施,C错误;内朝制度是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分封制无关,D错误。
29、“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材料所指的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C.焚书坑儒
D.商鞅变法
答案解析:A
解析:“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是指诸侯争霸,私学兴起,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故A项正确。
30、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文景之治”
C.颁布“推恩令”
D.“光武中兴”
答案解析: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
31、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①推行县制 ②“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③奖励耕织和军功 ④没有军功的旧贵族仍享有特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解析:D
32、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该故事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解析:A
解析:塞翁失马体现的是祸福相依,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这是老子的观点。
3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答案解析:D
解析:办私学是教育下移,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平民也能接受教育。
34、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许多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
D. 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
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体现的是商代重视鬼神,目的是通过神权加强王权,因此选D
35、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韩非主张“法治”,反对“是古非今”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答案解析:A
解析:B选项是孟子的观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3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发展
答案解析:C
解析:题中成语都与战争有关,因此选C
37、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解析:C
38、今天中国人的清明节祭祖、扫墓等观念都受到西周时期哪一制度的影响( )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解析:C
39、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限制丞相权力以强化专制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反击匈奴的军事战争需要
答案解析:B
解析: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而设中朝,让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大事,分丞相的权利。
40、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
A.丞相和外戚
B.宦官和丞相
C.外戚和宦官
D.中朝和外朝
答案解析:C
解析:时间为东汉时期,东汉中后期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
4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西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种政治制度?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该政治制度与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1)政治制度: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政治制度:分封制。
关系:宗法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