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目录
CONTENTS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02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重庆
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广州
国民政府
北洋军
阀政府
南京
临时政府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1945
1949
1912
1937
1927
1925
1940
1928
蒋介石
国民政府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
国号:中华民国
国旗:五色旗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开创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北洋政府
1.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尝试
1912
1916
1928
袁世凯统治
军阀割据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
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1)政治倾向分野明显。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基本可归为两大类:同盟会类政党和非同盟会类政党。
(2)多为寿命短的泡沫政党。政党数目虽多,但真正有影响的不过十几个,且多半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
(3)不具有政党政治的实质。政党政治的实质是各个政党通过平等、合法、有序、公平的竟争,参与并控制议会、组织政府、掌握国家政权的运作,而且在运作形式上也要体现出对选民选举意志的强有力尊重与维护。在袁世凯实际掌控国家政权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党政治还是议会政治都不过是袁世凯手中的政治玩偶,仅有政党政治形式,没有政党政治实质。
【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北洋政府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奉系
直系
皖系
晋系
桂系
滇系
3.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北洋政府
史料阅读: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时期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③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以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演变
训政
时间:1928—1948(“训政”开始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六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
内容:《训政纲领》规定——
①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评价: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南京国民政府
宪政
时间:1948—1949(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统治区)
内容:
①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华民国宪法》;
②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③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南京国民政府
评价: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宪政”实质是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02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农村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1927
1937
1945
1949
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背景
①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内容
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01
02
03
抗日战争时期
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内容
01
02
思考点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 陕甘宁边区人民投票选举
学思之窗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形式,是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的体现,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政党性质和时代任务、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
(2020·全国Ⅱ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D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
内容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日益扩大。
①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③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①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义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届政协召开,作为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即明确该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该制度
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左”倾错误,人大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性
广泛性
可行性
1949年
1954年
1957-1978年
1978年
1982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
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开始至“文革”时期,多党合作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1949年9月
1954年以后
1956年
1957-1976年
1982年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特征
内容
影响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君主专制
民国开创民主制;
袁世凯独裁专制;
蒋介石独裁专制;
1840
1912
1949
今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民主制度等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