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童谣(片段)
1教学目标
1、能够听辨乐曲的音乐形象,感受音乐情绪,初步了解台湾童谣的音乐风格。
2、知道管弦乐曲《宜兰童谣》是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改编,并能哼唱歌曲 。
3、能分辨乐曲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进行的声音,并分辨《丢丢铜》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4、初步认识了解独唱、合唱、器乐合奏三种不同的音乐形式。
2新设计
1、歌曲导入
2、初步欣赏管弦乐曲《宜兰童谣》并听辨模仿火车的声音
3、学唱歌曲《丢丢铜》
4、听辨《宜兰童谣》中《丢丢铜》主题的主题旋律出现次数
5、观看演奏视频,认识主奏乐器
6、欣赏合唱版《丢丢铜》
7、课堂总结及作业安排
3学情分析
~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强。经过一年半的音乐学习,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听、唱、模、看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管弦乐在课堂中活起来,深入浅出,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宜兰童谣》选自鲍元恺《台湾音画》的第三乐章。 采用台湾宜兰童谣《丢丢铜》和《天黑黑》的旋律重新编曲而成大提琴均匀的快速音符模拟着旧式火车的车轮飞转,四只法国号相距半音模拟着汽笛长鸣,轻快的双簧管展现着孩子们的欢笑嬉闹,短笛和单簧管在竖琴的背景上描摹着孩子们的悠然自得。它们合著那灵逸跃动的节奏和轻快爽朗的旋律,绘声绘色地进入了这首洋溢着生机与童趣的管弦乐曲。
《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宜兰调》,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火车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丢,哎呦磅空内。磅空的水伊都,丢丢铜仔伊都,阿末伊都……”。歌词虽然完全改过,但那“丢丢铜”的像声词却被当做无确切含义的诙谐衬字保存下来。
4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乐曲的音乐形象,感受台湾童谣的音乐风格。
难点分辨乐曲中模仿火车的声音及主旋律《丢丢铜》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歌曲导入
~ 课前律动《健康歌》
导语“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你们知道老师唱的这首歌是描写什么山的吗那阿里山又位于中国的哪个地方呢
跟阿里山一样,宜兰也是位于台湾的一个美丽的地方,今天,老师要以一首管弦乐合奏曲《宜兰童谣》带大家走进台湾宜兰,用音乐来体会自然之美。
活动2【讲授】欣赏管弦乐曲《宜兰童谣》
~ (1)初听乐曲
作曲家鲍元恺以我国经典民歌为素材创作了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共24首。其中以台湾童谣《丢丢铜》《天黑黑》为素材创作了《宜兰童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乐曲片段。
思考A、整首曲子有哪些情绪特点,请用几个词来形容。(欢快、喜悦、激昂、雄壮、轻快、自由、热烈、激动人心)
B、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听辨模仿火车的声音
A、要求学生仔细听辨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模仿火车,表现火车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听出其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呼啸而过和行进的声音。
B、请学生上台运用碰铃和铃鼓,模仿火车的声音,跟随音乐表演。简介乐曲乐曲通过模仿钟声、火车鸣笛和行进的声音,形象地表现了火车通过隧道的情景,也表现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活动3【讲授】学习歌曲《丢丢铜》
~ 师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好听的童谣,名字叫做《丢丢铜》,我们刚才欣赏的《宜兰童谣》就是在这首歌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播放《丢丢铜》视频。
师听完歌曲,我们来了解一下歌曲的内容。
师观察谱面,你能从中发现歌曲的哪些信息
学生跟教师学唱歌曲《丢丢铜》
A、学生自由朗读歌词,教师讲解歌词中个别词语的含义。
B、学生随教师一起演唱歌曲《丢丢铜》,按照拍子的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分别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活动4【讲授】听辨主题
~ A、完整欣赏《宜兰童谣》,听辨乐曲中《丢丢铜》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4次)
B、观看视频演奏《宜兰童谣》,引导学生分辨《丢丢铜》主题出现时,用了哪些乐器演奏(双簧管,长笛,弦乐,全奏)
C、跟随图片,认识乐器双簧管、长笛、弦乐组,并模仿演奏动作。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 欣赏合唱版《丢丢铜》 学生仔细聆听,并思考合唱版本的《丢丢铜》与独唱版本的《丢丢铜》在听觉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6【练习】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请学生说一说更喜欢本堂课欣赏到的三种音乐形式(独唱、合唱和器乐演奏)中的哪一种,为什么。
活动7【作业】作业安排
~ 背诵歌曲《丢丢铜》并自由编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