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科能力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上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覆巢
陆蠡
九月秋凉的一天,上午十点钟左右,我走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大动脉﹣﹣霞飞路。因为,小病,我二十多天不出门了,一雨便成秋,道旁法国梧桐的叶子似添几分憔悴,照面的阳光也那么柔和无力,失其胁人的炎威,转觉有几分可爱。这条路的情形和二十多天前已大不相同。记得我最后一次踏过这条街的时候,路上的行人形色都有点张惶,漂亮的少年少女一个也没有,满街都是衣服不整洁的工人、商店伙计、童子军、救护队等,路旁坐满面有饥色的被难同胞。目前情况是不同了,商店大半复业,橱窗里铺陈着诱人的货品,无线电在播音,电车汽车照常走动,衣履入时的男女也以极安详的姿态缓步人行道上,一切是这般和平,谧穆,设若不是常有隆隆的炮声继续送来或轧轧的铁鸟掠过空际,真会令人疑心这里是避乱桃源,大家过的安闲岁月呢。
我慢慢地通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动脉,心里胡乱想着。在一条比较冷静的转角上,我遇见两个妇人,一个三十左右,一个则是五十开外了。她们坐在一家闭锁了的大门沿阶上,好像没有感觉似的,不理睬路过的人。她们的衣衫尚新,却满沾泥污,一看便知是战区逃出来的难民。我瞥视了一眼便走过去了,但是我的感觉有点异样,使我觉得有两个人的面形跟着我,一副有着明亮的眼睛,另一副则是悲切的表情。
我走了很远,那两副面孔始终跟着我,好像它们是素识。我搜寻我的记忆,我把步折回来,我再注视这两位妇人,而我仍想不起她们是什么人。
“是×先生么?”突然我听到从老妇人的口中吐出这样的称呼。瞧她的脸,眼泪珠串似地滚下来了。我端视了好久,我才认出她们是什么人,至于我和她们怎样相识,却是一年前的事。
去年夏天,我应了一位朋友的邀请,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村里住了好些天。那里原是我从前学校所在的地方,那一带我很熟悉,我非常喜爱这所在。沿江的长堤上长着蓊郁的槐柳,堤下便是不尽东流的长江,堤里边却是一片苇塘,不知名的鸟类吐出款款的啼声,衬着这弥绿一片。
我们居住的是一家渔户。房屋家具很简陋,但瞧他们的家庭生活,却很美满。他们一共七人,一对中年夫妇,一个母亲,三个孩子,和一位死了丈夫的弟妇。男的晨出晚归,渔汛时捉鱼,平时则种菜耕田,薄薄的田园,一家衣食粗可维持。女的一年到头打绒线衫,据说这是包工,绒线由工头供给,打成绒衫照件论工资。有一次我说要请她们替我打一件,她们说这是不可能,查明要罚的。
男的叫阿祥。他的妻子大家叫阿姊,弟妇便叫阿妹了。我们的生活也和他们一致,我们一同吃麦饭,夜里一同坐着拍蚊子,谈天,看萤火,有时坐着他们的小船到江边逛一逛,我们羡慕他们海天的生活,他们却希望儿子做读书人。
不久,我们离开了,我已经把江边故人忘得干干净净。却料不到今天在这流水游龙的霞飞路逢着她。五十多岁的老妇是邻人,她认识我。三十左右的妇人即是阿姊了。
“是×先生么?”老妇人继续问。
“是阿姊么,怎样来的?”我明知她是怎样来的,但我还是老套地问。
青年女人惘然望着我。她的眼睛似有几分异样。那是显露着惊惶、恐惧和无可告助的精神。这眼睛,我一向熟悉的,温和,明洁,含笑的,现在却令我寒栗。她望着我,却不回答我的话。显然她是认不得我,或者受刺激太深,感觉麻木了。
“阿祥他们呢?”我转身问邻妇。
“天啊,他们死得可怜!”接着她告诉我这一家人不幸的遭遇。说是战事发生后,他们因为舍不得家园,别处也没熟人,只是惴惴地躲在家里。终于有一天敌人侵入这毫无防御的家宅,勒迫阿祥交出渔舟,强他划着去偷袭某某河口,阿祥在淫威下,载着敌人向自己的弟兄方面冲去,渔舟覆了,阿祥肩上中了弹伤泅水回来。到家以后两天又有四五个鬼子闯进他的住宅,对阿妹意欲强加凌辱。阿祥按不住怒火,持刀逐去,砍伤了一个鬼子,于是这全家的惨运便开始了。为了报复这一刀之恨,阿祥被缚在柱子上,备受刀刺鞭挞。三个孩子和老母杀在他的面前。在他未曾完全失却知觉之前,眼看胼胝经营的家园起火了。这时阿姊刚巧外出,所以留得一条性命。
一种沉重的心情占据了我,我没有苦病,没有悲哀。我知道像这样的例子不知还有多少!“覆巢之下,宁有完卵?”乃理之当然,历史上便有无数先例。我们除了自强,还有别的办法么?
不知不觉间我离开她们了。突然我听得悲切的声音。
“×先生,叫我们到哪里去呢!”
“到哪里去?”叫我如何回答她。我想起长江边上的小小家园,她们除了那老窝是没地方可去的。我戚然了。我回头看她们。一副悲愁的脸撩触了我。我只能掏出身边不多的钱给她们,替她们雇了一辆黄包车,对车夫说:
“到××同乡会。”
一九三七年
(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覆巢”取自“覆巢之下,宁有完卵”,暗含了日寇侵略之下家园覆灭、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简洁而富有意蕴。
B.小说开头描述了上海霞飞路上的情景,此时与二十多天前大不同,照常走动的汽车、安闲散步的人等说明霞飞路已成为人们避乱的桃源。
C.“渔舟覆了”一句可看出,阿祥虽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乡间渔夫,但在日寇的淫威面前也表现出了机智勇敢的品性。
D.“不知不觉间我离开了她们了”,“离开”是一种无奈行为,表现了“我”在得知阿祥一家悲惨的遭遇后想帮忙但又无能为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霞飞路”“电车”“童子军”等具有特殊时代印记的名词,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的叙事起到了铺垫作用。
B.小说善用特征鲜明的细节表现人物,如写青年女人异样的眼神、悲愁的脸,表现了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无尽创伤。
C.小说善于营造典型化场景,通过对长江边的小村子美好自然环境及祥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反衬了两个妇人如今家园破碎的凄然。
D.小说刻画了街上缓步走着的行人安详的姿态,与两位妇人的落魄无助形成对比,揭露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精神麻木,缺少同情心。
(3)本文在叙述故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陆蠡曾说,“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请谈谈本文是如何通过主人公“我”来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人间”与“山寺”对比,说明在作者看来“人间”是“喧嚣的尘世”,而“山寺”是“仙境”。
B.“尽”字,流露出作者对人间春景难觅的遗憾:“始”字,表达了作者看到山寺桃花盛开的惊喜。
C.此诗极富情感变化:诗人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喜,因发现春景尚在而自得。
D.此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蕴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目一新。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哪些哲理?请简要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起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论语》中表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①);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①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 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到威风锣鼓这般动情,(②)!
……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一连串独词成句,逗号和顿号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形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在眼前。
B.②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峰的坚韧。
C.③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上的场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选出下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地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
B.“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看似语义重复,却既呈现了人们舞动鼓槌的先后过程,又将他们舞动鼓槌时 的动态美活现了出来:展现了锣鼓的起伏与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时的壮阔场面,以及鼓者的豪情释放。
C.“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 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
D.原文用“直搅得”,连接前面的动作与后面的情形,富有表现力,且“直搅得”也突出了舞蹈的气势。
(3)下边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①②处最连贯得体的一项是
A.①鼓声响起,如原野炸过的惊雷 ②这锣鼓太震,这场面太大,这是在黄河口
B.①鼓声响起,如原野炸过的惊雷 ②这是在黄河口,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
C.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 ②这是在黄河口,这锣鼓太震,这场面太大
D.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 ②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五.作文(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不少学校或老师将摄像头安在了教室,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随时处理班务及事件。有人认为,用摄像头管理学生,能够督促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也有人认为,用摄像头监管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有人认为,摄像头也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你的老师是否有通过摄像头管理班级?如果有,请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就此事给校报的“教育新声”栏目写一篇评论,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科能力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2)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解答】(1)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原文“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可知,选项丢掉了“不断适应”。
B.“重点”错,材料一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D.“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错,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
(2)C.“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错。材料三中认为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没有“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之意。
(3)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与材料三的观点“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相悖。
(4)材料二一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第二段以“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营建过程为例,从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参与感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三、四段,以“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为例,从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五、六段,以“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为例,从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
(5)结合材料一“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可概括出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结合材料二“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分析可概括出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
结合材料二“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分析可概括出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1)C
(2)C
(3)A
(4)①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②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
(5)①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②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③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把握叙述视角和作用的能力。答题角度总结,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作用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作用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客观视角。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4)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归纳。
【解答】(1)B.“照常走动的汽车、安闲散步的人等说明霞飞路已成为人们避乱的桃源”错误,第一段“设若不是常有隆隆的炮声继续送来或轧轧的铁鸟掠过空际,真会令人疑心这里是避乱桃源,大家过的安闲岁月呢”,通过“疑心”可知不是世外桃源,是假象。
(2)D.“揭露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精神麻木,缺少同情心”错误,此处对比意在突出两位妇人的无助。
(3)“九月秋凉的一天,上午十点钟左右,我走过这成为上海中心的大动脉﹣﹣霞飞路。因为小病,我二十多天不出门了,一雨便成秋,道旁法国梧桐的叶子似添几分憔悴,照面的阳光也那么柔和无力,失其胁人的炎威,转觉有几分可爱”,可知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日寇侵略之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处境,揭露了日寇屠戮平民的罪孽,给人以真实感。“去年夏天,我应了一位朋友的邀请,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村里住了好些天。那里原是我从前学校所在的地方,那一带我很熟悉,我非常喜爱这所在”,五六七八段是插叙内容,使用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交代了“我”和眼前两位妇人相识的缘由,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是×先生么”“是阿姊么,怎样来的”“天啊,他们死得可怜”“×先生,叫我们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可知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如借老妇人之口补充交代了渔户一家人的遭遇。
(4)“因为小病,我二十多天不出门了,一雨便成秋,道旁法国梧桐的叶子似添几分憔悴,照面的阳光也那么柔和无力,失其胁人的炎威,转觉有几分可爱”“目前情况是不同了,商店大半复业,橱窗里铺陈着诱人的货品,无线电在播音,电车汽车照常走动,衣履入时的男女也以极安详的姿态缓步人行道上,一切是这般和平,谧穆,设若不是常有隆隆的炮声继续送来或轧轧的铁鸟掠过空际,真会令人疑心这里是避乱桃源,大家过的安闲岁月呢”,可知小病初愈后,看到街上和平、安谧的情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但并未沉浸于这种安闲的状态,而是由炮声想到了战争的威胁;“一种沉重的心情占据了我,我没有苦病,没有悲哀。我知道像这样的例子不知还有多少!‘覆巢之下,宁有完卵?’乃理之当然,历史上便有无数先例。我们除了自强,还有别的办法么”,可知听到渔户一家人的遭遇心情沉重,感到愤怒,但是又理性地思考“我们除了自强,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戚然了。我回头看她们。一副悲愁的脸撩触了我。我只能掏出身边不多的钱给她们,替她们雇了一辆黄包车,对车夫说:‘到××同乡会’”听到两个妇人的求助,“我”心中凄然,但有理性地解决问题,安排他们“到××同乡会”。
答案:
(1)B。
(2)D。
(3)①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日寇侵略之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处境,揭露了日寇屠戮平民的罪孽,给人以真实感。②使用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交代了“我”和眼前两位妇人相识的缘由,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如借老妇人之口补充交代了渔户一家人的遭遇。
(4)①小病初愈后,看到街上和平、安谧的情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但并未沉浸于这种安闲的状态,而是由炮声想到了战争的威胁;②听到渔户一家人的遭遇心情沉重,感到愤怒,但是又理性地思考“我们除了自强,还有别的办法吗?”③听到两个妇人的求助,“我”心中凄然,但有理性地解决问题,安排他们“到××同乡会”。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3.【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题目要求简要说明两首诗蕴含的哲理的异同,作答时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加以对比,明确异同之处。
【解答】(1)D.“此诗语言华丽”错误,由“芳菲尽”“桃花始盛开”“不知转入此中来”等语句可知,写“花”和人的活动用语自然朴实,明白如话,所以应为“语言朴素”。
(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思是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由“不知”等词可知,诗歌写了诗人苦苦追寻的东西却在不经意间得到。“长恨”表明作者经历了很多痛苦、挫折,“不知转入”恰恰说明没有放弃,只要不放弃美好的事物最终会得到。
答案:
(1)D
(2)①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能够获得。②事物(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③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
4.【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重点字:豪)
(2)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重点字:彬)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
【点评】《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教育弟子专心求学的几句话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种类型的题通常从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如果是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则要具体分析该种手法的作用。本题是以选择的形式出题,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2)本题综合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和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需要从词语的词性和句子的手法考虑,一般考查动词作用,句子含义一般从修辞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考虑长短句组合的妙处。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情景补写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
【解答】(1)D.“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B.“展现了锣鼓的起伏与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时的壮阔场面,以及鼓者的豪情释放”赏析有误,展现了锣鼓的起伏和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的壮阔火烈场面和鼓者的豪情释放,语句应是文中“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句。
故选B。
(3)①分号前后,“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与后文对偶要更工整,且“惊雷”来形容鼓声不够恰当,排除AB;②“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与“这般动情”一气呵成,排除C。
故选D。
答案:
(1)D
(2)B
(3)D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五.作文(共1小题)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围绕教室安装摄像头一事展开,对这件事有支持态度也有反对态度,也有持中立的态度。任务一为:你的老师是否有通过摄像头管理班级?如果有,请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支持与否。任务二为:如果没有,请你就此事给校报的“教育新声”栏目写一篇评论,表达你的观点。写作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你的老师是否通过摄像头管理班级,然后注意书信体的格式以及用语要得体。
参考立意:
1、教室安装摄像头,更利于老师管理班级。
2、教室安装摄像头,让师生课堂更规范。
3、教室安装摄像头,更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解答】
过度关心,适得其反
敬爱的老师:
您好!我今天给您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对于教室安装摄像头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校在教室安装摄像头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随时处理班务及事件。但是,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我认为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就是弊大于利。
首先,随时监控,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
舒适的环境,能催生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而恶劣的环境,则诱发恐惧焦虑的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不但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反之,消极情绪不但会诱发身心疾病的发生,而且严重降低活动效率。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效应”。
在楼梯口安装摄像头,用于消除安全隐患,皆大欢喜,而随意“扩张”到教室,用于“监控”学生,就令人费解了。教室不是“监狱”,学生更不是“犯人”,只能管理不能“监控”。整天在“电子眼”的窥视下,教室似乎成了“牢房”,学生似乎成了“囚犯”,会产生恐惧焦虑的消极情绪。
其次,“留白”教育,才能绘出美丽画卷。
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这就是“留白效应”。艺术不能没有“留白”,教学管理也不能没有“留白”。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拥有一块自由生长的“空间”。教师需要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探究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即使丑态百出也不足为奇。这需要自身内部消解,而不该“监控”进而“曝光”。在教室里安装“电子眼”,将师生置于被监控状态,压缩了师生应有的空间,必然成为了管理者的“奴隶”。在这种窒息的氛围中,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学校管理中,给师生“留白”,不仅是给了一份尊重和宽容,更是给了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只有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师生才能在“留白”处,绘出鲜艳夺目的图画。
再次,过度地关心,则适得其反。
刺激过多、过强或过长,就会使人产生厌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超限效应”。过度地关心安全,也会造成“超限效应”。“超限效应”,超过了学生的忍受度,即使管理者处于善意,也会被曲解为“敌意”,从而产生对立的情绪。不良情绪的沉淀,就会泛化到其他管理上,甚至抵触正常的管理。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走不得一点捷径。把监控安在教室,虽然便于老师管理,但从教育本质上来说弊大于利。
【点评】层次分析:
第一层:先列举教室安装摄像头的好处,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就是弊大于利。
第二层:随时监控,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
第三层:“留白”教育,才能绘出美丽画卷。
第四层:过度地关心,则适得其反。
第五层:总结全文:把监控安在教室,虽然便于老师管理,但从教育本质上来说弊大于利。
第3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