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专题培优2021_2022学年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8题)
1.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 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D.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
2.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 酚酞溶液变红 糖水的体积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释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大小不同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切开榴莲时可闻到特殊香味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6000L氧气可压入到40L的钢瓶中 氧气分子的体积变小
C 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 A B. B C. C D. D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 室内插花,满室飘香,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
B.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C. 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 碘酒是混合物,因为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端午时节粽飘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固体碘受热升华,因为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气体受热膨胀,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6.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C. 不同的碱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解离生成的金属阳离子不同
D. 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本身变小
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序号 事实 解释
A 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H2能燃烧,而出H2O不能燃烧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D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A. A B. B C. C D. D
8.为了预防新冠肺炎,学校使用“84消毒液”对教室进行消毒。喷洒“84消毒液”后可闻到特殊气味,其原因是( )
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分子间存在间隔 C. 分子在不停运动着 D. 分子可分解成原子
9.下列对分子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 )
A.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碘升华,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C.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D. 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0.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 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 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C. 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 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11.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A. 花香四溢——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 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 食品变质——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D. 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1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热胀冷缩现象一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 O2可用于急救病人而O3则不能一分子构成不同
C.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D.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一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1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也可以再分 B.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C.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能构成物质 D.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14.下列现象用分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 矿石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 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
C.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 将一滴红墨水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进行运动
15.用分子、原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构成金属的原子间没有间隙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 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是可分的
16.如图,上瓶充满空气,下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氧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反应),抽出玻璃片,瓶口对紧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内气体颜色趋于一致。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该实验可说明不断运动 B. 当两瓶中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微粒停止运动
C. 实验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 D. 实验后,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17.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B. 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18.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盛有滴入酚酞溶液的蒸馏水,然后向小烧杯B中倒入浓氨水,立即用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B,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说明浓氨水易挥发 B. 实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 烧杯A中溶液变红,说明显碱性 D. 烧杯B中溶液的pH逐渐变大
二、综合题(共4题)
19.自然界就是一个天然“工厂”。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如图所示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
(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物质为________。
(2)氧气和臭氧均是由氧元素组成,但其化学性质不同,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
20.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石蕊试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盐酸,然后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过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烧杯A中液体变成________色.由该实验可知(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21.分子运动的实验。
(1)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结论错误的是 (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乙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乙、丙烧杯内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2)右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运动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__(填标号);
②从上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________;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________。
22.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________。
(2)液氧和氧气的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________。
(3)酒精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________。
(4)气体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2.【答案】 D
3.【答案】 B
4.【答案】 B
5.【答案】 D
6.【答案】 D
7.【答案】 C
8.【答案】 C
9.【答案】 B
10.【答案】 B
11.【答案】 C
12.【答案】 A
13.【答案】 C
14.【答案】 D
15.【答案】 A
16.【答案】 B
17.【答案】 B
18.【答案】 D
二、综合题
19.【答案】 (1)、
(2)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20.【答案】 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1.【答案】 (1)D
(2)BC;分子种类(或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量);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合理即可)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2.【答案】 (1)汽油分子不断运动和扩散
(2)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3)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解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4)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