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专题培优2021_2022学年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装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久放在空气中会形成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2.下图为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相等
C. 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 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
D. 此碳循环中将CO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3.航天探测发现: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它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C2O3)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 B. 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C. 在一定条件下C2O3能还原氧化铁 D. 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 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粉末时,试管破裂﹣﹣加热前没有将试管外壁擦干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小于1/5 ﹣﹣红磷过量
5.用下列方法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其中错误的是( )
A. 分别通入石灰水中 B.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C. 观察两种气体颜色 D.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两种气体中
6.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①是CO2溶解的结果
B. 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 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和②之间
D. 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7.在下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A. B.
C. D.
8.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可以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
B. 它们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在5%时,人会感到头痛,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D.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9.在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设计了下面四个小实验,对它们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实验Ⅱ为对照实验,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B. 实验Ⅲ为对照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C. 实验Ⅰ只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色,与本实验没有任何关系
D. 实验Ⅳ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
10.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易溶于水 B. 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 干冰不是冰 D. 实验室可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取CO2
1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今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3.14℃,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结构:由原子直接构成 B. 性质:能与水反应 C. 类别:非金属氧化物 D. 用途:用于灭火
12.根据如图实验所示,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CO2不能燃烧 B. CO2不支持燃烧 C. CO2密度比空气大 D. 蜡烛燃烧生成CO2和水
1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量2. 53 g的食盐固体 B. 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 用50 mL酒精和50 mL蒸馏水配制100 mL酒精溶液
14.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液氧用于火箭发射,由于氧气具有可燃性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由于干冰升华时吸热
C. 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由于二氧化碳能促进光合作用
D. 氮气用作粮食的保护气,由于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不一定生成碳酸 B. 带正电的微粒不一定是阳离子
C.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D. 灭火时不一定要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6.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或干冰)用途的是( )
A. 用作气体肥料 B. 用作燃料 C. 生产碳酸饮料 D. 用于人工降雨
二、综合题(共4题)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的实验示意图.
(1).四个实验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 (填序号)
(2).实验①能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化学式是 .
(3).用实验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发现反应后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4).实验④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18.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1)“山更绿”离不开绿色植物。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水和________,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②酸雨不利于植物生长。煤燃烧产生的________进入大气后可形成“硫酸型”酸雨。
(2)“水更清”就得保护好水资源。
①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是________ (填字母)。
a.工业废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b.为保护好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天然水只要通过处理后变清即可饮用
d.为了改善水质,可向其中加入大量的净水剂和消毒剂
②“赤潮”或“水华”主要是由于水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鱼类等死亡。这里的营养元素主要指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3)“空气更清新”需要监测防治大气污染。
①目前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有________ (填字母)。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可吸入颗粒物 d.稀有气体
②硝酸工厂排放的尾气中常含有NO、NO2等有害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NO+NO2+2NaOH=2X+H2O. 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19.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1)实验 3 中,A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0.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_。
(2)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3)湿衣服在烈日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 D
4.【答案】 B
5.【答案】 C
6.【答案】 A
7.【答案】 B
8.【答案】 D
9.【答案】 C
10.【答案】 C
11.【答案】 A
12.【答案】 D
13.【答案】 B
14.【答案】 A
15.【答案】 C
16.【答案】 B
二、综合题
17.【答案】 (1)3
(2)O2
(3)
(4)密度比空气大
18.【答案】 (1)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2)a;N(氮)或P(磷)
(3)d;NaNO2
19.【答案】 (1)
(2)B处紫色石蕊纸花干燥部分不变红,湿润部分变红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0.【答案】 (1)干冰
(2)隔离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
(3)烈日下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