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6 15: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三)
一、积累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10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分)
(2)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1分)
(3)日中不至,_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行》)(2分)
(4)《观沧海》中,实写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qǐ pàn( )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2)他是本城中极方正,zhì pǔ( ),博学的人。
(3)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 ),所以不相宜。
(4)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ɡ dǐnɡ fèi (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生活就是99个回合!______生活就是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当你一帆风顺、______的时候,切勿得意忘形,几个回合的胜利并不可靠,生活还有90多场考验。当你______、悲观丧气的时候,切勿______,几个回合的碰壁又算得了什么?后边还有90多个机会。
A.因为 势如破竹 一帆风顺 自吹自擂
B.虽然 一蹶不振 势如破竹 自高自大
C.如果 势如破竹 一蹶不振 自得其乐
D.因为 势如破竹 一蹶不振 自暴自弃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校初一学生大约有900个左右。(删去“大约”或“左右”)
B. 我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把“掌握”改为“掌控”)
C. 军训态度的好坏,决定了会操比赛的成功。(把“成功”改为“成败”)
D. 春天的松山湖,风景秀丽,是游玩的好季节。(把“季节”改为“去处”)
5. 阅读下面的文字,给航天科研人员写几句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敬意。(60字左右)(2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回到地球,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我们离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中国航天人“筑梦九天”的每一步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 科研人员。
6.坚守信念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以“信念”为话题展开讨论,结合语境补全下面的句子,作为你在主题活动中的发言。(2分)
信念是一种优秀品质。有了信念,生命会更有意义:信念如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念如春雷,催促觉醒的脚步。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②,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④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⑤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⑥。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节选自《孟子》,有删改)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武成》:《尚书》的篇名。③杵(chǔ):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④深造:获得高深的造诣。⑤资:积累。⑥原:同“源”。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三十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而不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博学而笃志
B.七十而从心所欲/欲其自得之也
C.温故而知新/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D.以至仁伐至不仁/日中不至
9.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虽 有 天 下 易 生 之 物 也 一 日 暴 之 十 日 寒 之 未 有 能 生 者 也。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温习知识的重要性。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 “仁”即“爱人”。
(2)甲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与乙文中哪一句话的观点相同?都强调了怎样的学习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净心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治疗,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12. 文章思路清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第②段通过列举作者的亲身经历,具体准确地论证“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B.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开篇提出论点,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呼应文章标题。
D.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具体论述了“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的观点。
14. 文章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烟 火 土 灶
白万伟
①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一捆柴、一灶火,烹出喷香的乡间美食;一顿饭、一家人,过出和美的烟火日子。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②土灶,出身微轻。几块黄土敲打的土坯或煅烧的青砖,靠着土泥黏合,垒砌成或方或圆的灶台,再坐上一口黑铁锅;没有任何仪式,土灶便诞生在了厨房内或屋檐下。清代吴趼人《恨海》第四回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这便是土灶的舞台,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
③土灶的食物,是柴草;各种各类,兼容并“燃”。修剪林子,砍下的树枝;秋风过林,落下的枯叶;树木更新,露出的朽木;收获庄稼,剩下的秸秆……皆可入灶。为不断炊,农人稍有闲暇,便上山割柴、打柴、拾柴。漫山的茅草,快镰扫过,一捆捆背出山;干枯的树枝,斧头砍过,一段段扛出山;林间的枯叶,耙子搂过,一筐筐挎出山。日积月累,陈年旧柴、今年新柴,垛满柴草场,或垒成柴院墙,昭示着农家的辛勤。
④若想人吃饱,先让灶吃饱。故而,烧火与做饭,前因而后果;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可掌握火候,绝非易事,需要耐心与技巧。蒸馒头、炖大肉,需要劈柴大火;炒小菜、煎鸡蛋,需要小柴小火;烙饼、摊煎饼,需要茅柴匀火。一根根、一把把柴草,送入灶膛;或猛烈、或温柔地燃起红暖的火焰;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清脆响亮,让人心生希望与期许。
⑤制作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各色应时的食材,本是孤立、纯粹;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俱佳、滋味十足的食物,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有人情味。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农家人尤其钟爱这一点,倾其所有、极尽所能地将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诗意而温馨。
⑥北方土灶,大都连着土炕。灶上做着美食,灶内火热从旁侧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颇是惬意。灶里剩下的炭火,扒出放入火盆取暖;或用水浇灭,晾成木炭。也可趁着灰烬的余热,埋进几根嫩玉米、几枚土豆红薯、几只红辣椒、几头大蒜,片刻便可享受喷香的烧烤。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幸福。
⑦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许是出于对土灶的感恩与敬畏,善良勤劳的农人,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仰面高高举起,意为敬天,祈求五谷丰登、全家殷实。而主妇们亦分外珍视土灶,常用坩子土将灶台刷得雪白,不能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乌黑;甚至贴上瓷砖,溜光水滑;灶上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整齐,或清理干净。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
⑧久居城市,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寻家“大锅头”餐馆,与友围坐灶台,在炭火温暖与淡淡烟香的笼罩中,开怀畅饮;时而续上一根木柴,恍然身在故乡。偶尔回家,我常静坐灶前,沉沉稳稳地烧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
⑨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选自《新一代》,有删改)
15. 全文围绕“烟火土灶”展开记叙、描写,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全文,归纳文中“土灶”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蒸馒头、炖大肉,需要劈柴大火;炒小菜、煎鸡蛋,需要小
柴小火;烙饼、摊煎饼,需要茅柴匀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结尾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在风雨中歌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③不得少于500字。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节选自《朝花夕拾》)
20.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选文,分析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了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随君直到夜郎西 (2)水何澹澹 (3)则是无信 则是无礼
(4)秋风萧瑟,洪波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企盼 (2)质朴 (3)人迹罕至 (4)人声鼎沸 3.D 4.B
5.示例:敬爱的科研人员,你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不忘初心,刻苦钻研,甘当中国“飞天路上”的“铺路石”。请允许我向你们这些无名英雄致敬。
6.信念如信标,指明奋斗的方向
7.(1)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2)迷惑,疑惑。 (3)坚定。 (4)坚定。
8.B 9.虽 有 天 下 易 生 之 物 也 /一 日 暴 之 /十 日 寒 之 /未 有 能 生 者 也。
10.(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11.(1)C (2)与乙文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相同,都强调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12.(1)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2)读书对养心之道的好处 (3)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3.B
14.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文章开篇点题,接着描述土灶的出身与食物、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农人的“敬天”等与“烟火土灶”相关的农家生活场景。
16.①土灶出身微轻,朴实、温暖;②土灶厚道、包容,不娇气;③土灶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连接着家乡的美味和乡愁。
17.(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灶”比作“庄户人家的乳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土灶像乳娘一样暖心暖胃、养人养家的特点,突出了土灶和庄户人家的亲密关系。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土灶在农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土灶和人的亲密关系。
18.记忆中烟火土灶的生活场景已经久违,传递出作者对农家幸福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久居城市的游子深感异乡漂泊的孤寂,故乡便是他们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寄托,土灶勾起的乡愁深厚绵长。
19.略。
20.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形象地反衬出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庸医为了骗取金钱,给人看病就用故弄玄虚的药方,看似神丹妙药,其实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的。
21.作者在批判和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但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提到名医陈莲河用“败鼓皮丸”来治父亲的水肿病时联系到清政府的“虎神吞洋”,同样荒唐可笑,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22.示例:《藤野先生》一文中,“我”去日本求学后,从“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中觉醒,即使学医能医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我”就弃医从文了。从“我”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从“我”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所蕴含的愤懑,可见“我”是一个爱国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