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六)
一、积累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10分)
(1)孔子在《为政》中强调温习知识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谭嗣同在《潼关》中以听觉补充视觉,打破原先画面的静态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夜雨寄北》中想象亲人团聚后的情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默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想那piāo miǎo( )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chénɡ chè( )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3)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shén tōnɡ ɡuǎnɡ dà( )的女神,叫作女娲。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bù kě jiù yào( )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人生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粹。
B.这个电子温度计很灵敏,能随时显示出气温的变化。
C.她灵机一动,为自己的新小说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名字。
D.网络时代一些无良知的网友为了引起网民围观和获得高点击率,常常发布一些骇人听闻的虚假消息。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全球正呈现前所未有的“汉语热”,国外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左右。(删去“左右”)
B.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将“著名”放在“艺术家”前面)
C.当今世界,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决定大国兴盛的关键。(把“兴盛”改为“兴衰”)
D.周国平认为:只有一个人专注于精神生活,物质上的需求就必定十分简单。(把“只有”改为“如果”)
田 舍
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5.全诗洋溢着一种“_______”的气息。(用原诗中的一个词语作答)(2分)
6.试着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乙】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③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节选自《列子》,有删改)
【注释】①素:白色。②缁(zī):黑色。③向:先前。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身亡所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往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屈伸呼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杨朱之弟曰布/因往晓之
B. 杨朱之弟曰布/其人曰
C. 衣素衣而出/丰衣足食
D. 天雨/密云不雨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 狗 不 知 迎 而 吠 之 杨 布 怒 将 扑 之。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中“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狗吠杨布的直接原因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说说两则寓言故事分别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厉振彪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 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一个人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最终才会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2.文章思路清晰,开篇通过“巧为”与“埋头”的对比,突出埋头好处多的观点;接着列举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例子,具体有力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①段从“巧为”的社会现象写起,既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B. 选文第③段采用道理论证,引用《汉书·枚乘传》和华罗庚的话,有力地论证了埋头精神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 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①段引出中心论点,第②~④段分析论证论点,第⑤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4. 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打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着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有删改)
15. 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记叙顺序来看,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试赏析文章开头、结尾的特点和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份约定,或关乎友谊,或关乎亲情,或关乎过往,或关乎未来……你曾经与谁许下约定?又将这份约定镌刻在何处?
以“镌刻在_____的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5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
话表牛魔王赶上孙大圣,只见他肩膊上掮着那柄芭蕉扇,怡颜悦色而行。魔王大惊道:“猢狲原来把运用的方法儿也叨得来了。我若当面问他索取,他定然不与。倘若扇我一扇,要去十万八千里远,却不遂了他意?我闻得唐僧在那大路上等候。他二徒弟猪精,三徒弟沙流精,我当年做妖怪时,也曾会他。且变作猪精的模样,返骗他一场。料猢狲以得意为喜,必不详细堤防。”好魔王,他也有七十二变,武艺也与大圣一般,只是身子狼犺些,欠钻疾,不活达些;把宝剑藏了,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即变作八戒一般嘴脸,抄下路,当面迎着大圣,叫道:“师兄,我来也!”
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着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思。见是个八戒的模样,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 ”牛魔王绰着经儿道:“师父见你许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过,难得他的宝贝,教我来迎你的。”行者笑道:“不必费心,我已得了手了。”牛王又问道:“你怎么得的 ”行者道:“那老牛与我战经百十合,不分胜负。他就撇了我,去那乱石山碧波潭底,与一伙蛟精、龙精饮酒。是我暗跟他去,变作个螃蟹,偷了他所骑的辟水金睛兽,变了老牛的模样,径至芭蕉洞哄那罗刹女。那女子与老孙结了一场干夫妻,是老孙设法骗将来的。”牛王道:“却是生受了。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孙大圣那知真假,也虑不及此,遂将扇子递与他。
20. 这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中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作者是_____________。(2分)
21. 简述唐僧一行人借芭蕉扇的大致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上述文字突出了孙悟空和牛魔王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1)缥缈 (2)澄澈 (3)神通广大 (4)不可救药
3.D 4.A 5.乐
6.示例:小孩子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叽叽喳喳地叫得正欢。
二、阅读
7.(1)无,没有。 (2)停止。 (3)告知,开导。 (4)你。 8.D
9.(1)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2)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
10.其 狗 不 知 /迎 而 吠 之/ 杨 布 怒/ 将 扑 之。
11.(1)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杨布穿着白衣出门,回来时却穿着黑衣
(2)甲文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乙文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只看现象、不能认清事物本质的人。
12 . 马克思著《资本论》 屠呦呦获得青嵩素样品 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13. D
14.示例:做任何事情,如果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多半会一事无成;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埋头苦干,才能有所收获。正如我们在学习中只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努力埋头前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15.标题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16.(1)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2)“洗”,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伤感。
17.选文第⑤段是插叙,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使文章更为真切感人。
18.文章开头和结尾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的情节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的情节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9.略。
20.三调(借)芭蕉扇 吴承恩
21.①一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不肯借芭蕉扇给孙悟空,一扇子扇飞了孙悟空。后孙悟空借来定风丹,又变作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铁扇公主求饶后借给悟空一把假扇;②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得真扇,又被变成猪八戒的牛魔王骗回真扇;③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服牛魔王,终于借得芭蕉扇
22.①孙悟空得意忘形,粗心大意:从文中牛魔王变作猪八戒后留有破绽,“身子狼犺些,欠钻疾,不活达些”,孙悟空心中高兴,又“只倚着强能”,没有察觉出是牛魔王,可以看出他的得意忘形、粗心大意。
②牛魔王狡诈机智,随机应变,细心谨慎:从他看到孙悟空得意扬扬的模样后就心生一计,可以看出他懂得随机应变和狡诈机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