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5 19: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约摸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对比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住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3)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呼《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
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5)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已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
C.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D.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去变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她的艺术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生命的神奇来自于她的天性。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
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古都的秋味。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在中国民间,流行一句话:中国人吃饭靠两个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①邓小平任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制度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的问题;②而通过袁隆平人工水稻杂交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粮食的增产。③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④日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⑤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⑥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多亿公斤,⑦相当于一个中等省。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⑨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⑩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一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第三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第四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年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做牙医的潘先生希望女儿不要走得太远,最好能在广州上大学,但女儿坚持要去内蒙古读书,她说:“离父母远一点,就可以早点学会独立自主。”
材料二:王阿姨的女儿想填报中文专业,大学毕业后想做媒体人。但王阿姨夫妇希望女儿能选择一个毕业以后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比如师范专业。女儿抱怨说:“虽说按你们的意愿去做,我可能少走一点弯路,但你们根本不考虑我是否喜欢,你们不尊重我的理想。”
高考志愿填报,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孩子今后就业方向及人生道路的大事。但是,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往往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假如你也面临志愿填报,经过反复权衡、深入思考,你终于做出了决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志愿填报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A
D
A
(4)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5)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分析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说法有误,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分析可知,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都能让人明白人间,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只是它们不如小说亲切有趣、活灵活现、自由描画。
(2)A项,说法有误,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B项,“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说法有误,表述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表述为: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C项,说法有误,错置因果。材料二第三段,毕飞宇回答了为什么很少讲当代作品,一是缺少自信,二是无法确定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故选D。
(3)A项,分析材料二可知,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是由核心话题延伸出来的话题。
(4)老舍的“念着玩”,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段尾“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指的是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据此分析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概括作答即可。细读材料二,结合第九段“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和倒数第五段“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分析可知,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5)细读材料一,材料第一段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进而材料第二段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如“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最后,材料第三、四、五段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
【答案】
B
A
(3)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之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串全文。
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4)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艺术特色(散文)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与写作意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作者之前计划好的,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
(2)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变化的,最初作者的情感是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
(3)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情感和时间两条行文线索进行分析即可。
从情感线索的角度来看,根据原文第一段“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可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有点酸酸的感觉;根据原文第八段“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第九段“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和原文第十段“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可知,在白鹿原生活的这段时间里,这里的风光和历史丰富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根据原文第十四段“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在乡下生活的两年间,作者的创作灵感十分丰富,这让他感到愉快和喜悦。据此分析可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贯串全文。
从时间线索的角度来看,根据原文第三段“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原文第八段“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原文第九段“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了冬季,展现了不同时节独特的风光;根据原文第十段“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可知,作者具有发散思维,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了历史的白鹿原,思路十分清晰。
(4)解答时,通读文章,抓住关键内容,可从手法、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手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借写刘邦和白居易,抒发自己“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和“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前文写了不同时节白鹿原的自然风光,接下来写刘邦和白居易的事例,由现实发散到历史,同时,引出了下文自己对于写作的感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看,写刘邦和白居易的事例,使得文章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气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D
C
(4)①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
②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
(5)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②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③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
【考点】
文言断句
宗法礼俗
古代官职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赵郡人李孝怡的《曲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在宫禁之中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听罢,)王肃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解答】
(1)“士”作“有穷厄命途多舛者”的主语,“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时”的意思是“当时”,“时亦以此多之”中“时”作时间状语,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D项,“或大夫之死”说法有误。大夫的死为“卒”。
(3)C项,“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说法有误,原文指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原文表述为: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其意思是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
(4)①每:常常。才器:才能和器量。远至:远大前途。
②拜:授予官职。征署:征召担任。见:表被动,被。
(5)通读文本,根据“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可知,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根据“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可知,高祖令祖莹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对祖莹赞赏不已;根据“莹在座,即云:‘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可知,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根据“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可知,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D
(2)①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马和雕的形象和作者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写马和雕是为了写人;③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情感毫无二致”有误。此诗尾联“为君扶病上高台”表达的是对秋风的喜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2)解答时应先明确诗句含意,再点出使用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思想情感。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身上的鬃毛不断地抖动,天上翱翔的大雕睁开睡眼顾盼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同时“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下文的抒怀蓄势,与下文作者“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借写战马和大雕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永不服老的精神,展现出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四、默写题
【答案】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尽”的书写。
(2)由“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可推知答案。注意“临”的书写。
(3)由“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雄心壮志”“结局”可推知答案。注意“胥”的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C
(2)①句中把剪纸民间艺人比作野草野花,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是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③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
(3)①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②原文中“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剪纸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中引号作用为突出强调。
A项,引号表示反语、讽刺。
B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项,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D项,引号表示引用。
故选C。
(2)画线句的本体是“民间剪纸艺人”,喻体是“野草野花”。二者存在相似性,民间剪纸艺人和野草野花都散布在大地山川之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消亡;他们都“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
(3)原文句子中,“一定”放在句尾,运用倒装句,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强化了作者对民间剪纸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原句更符合作者的情感表达需要,而改句按正常语序叙述,重点不突出,感情表达不强烈。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②,“通过袁隆平”,“袁隆平通过”,④,“日前”,“目前”,⑥,“超过200多亿公斤”,“超过200亿公斤”,⑦,“相当于一个中等省”,“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一处,语句②,主语残缺,将“通过袁隆平”修改为“袁隆平通过”。
第二处,语句④,用词错误,将“日前”修改为“目前”。
第三处,语句⑥,“超过”后面的数字必须是确数,将“超过200多亿公斤”修改为“超过200亿公斤”。
第四处,语句⑦,成分残缺,将“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修改为“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
【答案】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此题,第一步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大意,第二步抓住关键句,第三部对以上信息进行加工、整合。阅读文段,第一分句可以概括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第二分句可以概括为“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然后筛选信息,删除枝叶信息,保留并概括主干信息,得出答案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注意字数限制。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书信格式及写作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