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5 19: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哺育(bǔ) 扎辫子(zā) 亘古未有(gèn)
B.嫩绿(nèn) 铲除 (chǎn) 紧箍咒 (kū) 一蹴而就(cǔ)
C.抽噎 (yè) 迸裂(bèng) 户口簿 (bǔ) 不屈不挠(láo)
D.愤懑(mèn) 要挟 (xiá) 绊脚石 (bàn) 恃才傲物(sh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打蜡 顷刻 生死攸关 口干舌噪
B.飙升 印证 贻养天年 扶摇直上
C.巨擘 清彻 历久弥新 所向披靡
D.皱褶 荧屏 风生水起 精简机构

3.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评书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香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的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机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有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有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__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
.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________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三、(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 王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时人为之语日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________
②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________
(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
四、(18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处)
周室既衰诸候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个小题)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孟子 告子下》)
(2)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6)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7)桂棹兮兰桨,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丙项是________
.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六.(10分)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尚和精神。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于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答案】
A
【考点】
识记字音
【解析】
此题单独考查语音,答题时要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解答】
A.读音正确.
B.“紧箍咒”的“箍”应读“gū”.
C.“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áo”
D.“要挟”的“挟”应读“xié”.
故选:A
2.
【答案】
D
【考点】
识记字形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同音字和音似字,由于音相同或相近,在使用中极易造成错误.
【解答】
.“口干舌噪”应为“口干舌燥”;
.“贻养天年”应为“颐养天年”;
.“清彻”应为“清澈”;
.正确.
故选 .
3.
【答案】
D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词语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今后”是指“从……以后”,其起点是从今天起。不符合文句的含意。
B项,“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在本句中与“将”属于语意的重复。
C项,“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符合本句的语境。
D项,“息息相关”指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使用正确。
故选D。
4.
【答案】
B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搭配不当,不能说提高特色;
C项,语序不当,“所有”应该放到“中国”的后面;
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使”造成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删去“使它”。
故选B。
二、(9分)
【答案】
(1)项强加因果,大数据教育并不是工业化时代的弊端直接催生的.项理解不当,文中第一段明确表明“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项“第二门”无中生有,第三段“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项“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可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而“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中“即时”与否,与“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不密切.实际来讲,将优质课传到落后地区,有同步和不同步两种情况.
(3)项逻辑错误,第四段中表明“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而选项表述为“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逻辑不当.
答案:
(1)
(2)
(3)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解答】
(1)项强加因果,大数据教育并不是工业化时代的弊端直接催生的.项理解不当,文中第一段明确表明“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项“第二门”无中生有,第三段“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项“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可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而“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中“即时”与否,与“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不密切.实际来讲,将优质课传到落后地区,有同步和不同步两种情况.
(3)项逻辑错误,第四段中表明“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而选项表述为“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逻辑不当.
答案:
(1)
(2)
(3)
三、(19分)
【答案】
B
B
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为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4)根据文中原句加以概括
“余少好书,老而弥笃”:终身好学.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勤学苦学.温故知新.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执着专一.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勤学苦学,博观慎取.
答案:
(1)B
(2)B
(3)①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②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为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4)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
(2)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记熟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解答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可得出答案,属于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此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
【解答】
(1)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老而弥笃”的“笃”是指忠实、厚道、坚定等含义,可以引申为深厚、更加等视语境而异.
(2)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A.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B.两个均为于是;C.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3)①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及,等到,赶得上”
②本句中“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高”.“见”表被动.
(4)根据文中原句加以概括
“余少好书,老而弥笃”:终身好学.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勤学苦学.温故知新.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执着专一.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勤学苦学,博观慎取.
答案:
(1)B
(2)B
(3)①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②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为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4)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四、(18分)
【答案】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要找虚词,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附参考翻译: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于后世.(于是我)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故应断句为: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考点】
文言断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及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限划处”的要求不能超出这个要求,不能超出这个要求多划也不要少划.
【解答】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要找虚词,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附参考翻译: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于后世.(于是我)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故应断句为: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答案】
(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考点】
炼字(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苏幕遮(周邦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常”有“经常”的意思,强调时间频度,修饰的是“寒山”,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常着落日之色;“偏”有“故意’的意思,突出了情态,修饰的是“新月”,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抒发了诗人的惆怅失意之情。
(2)此诗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日暮,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答案】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字:色)
(2)积善成德 (重点字:德)
(3)一觞一咏 (重点字:觞)
(4)停杯投箸不能食 (重点字:箸)
(5)环佩空归夜月魂 (重点字:佩)
(6)沙鸥翔集 (重点字:翔)
(7)击空明兮溯流光 (重点字:溯)
(8)烽火扬州路 (重点字:烽)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字:色)
(2)积善成德 (重点字:德)
(3)一觞一咏 (重点字:觞)
(4)停杯投箸不能食 (重点字:箸)
(5)环佩空归夜月魂 (重点字:佩)
(6)沙鸥翔集 (重点字:翔)
(7)击空明兮溯流光 (重点字:溯)
(8)烽火扬州路 (重点字:烽)
五、(22分)
【答案】
试题解析:(1)选项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的美.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2)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原文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
(3)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
(4)此题是探究题,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答题中注意:“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
答案:
(1)
(2)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3)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4)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2)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考查对作品技巧的分析能力.
(4)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探究能力.
【解答】
试题解析:(1)选项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的美.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2)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原文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
(3)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
(4)此题是探究题,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答题中注意:“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
答案:
(1)
(2)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3)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4)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
六.(10分)
【答案】
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考点】
表格
表达得体
行行重行行
【解析】
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立意在走进汉字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也映射当前的文字繁简之争,其结论指向不言而喻.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也含有探究意味,给了材料,请下结论.《汉字字形演变表》来自必修教材“梳理探究”.注意要求至少写两个特点,横向看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由繁到简,越来越简单好写,再具体的看每一个字,会发现小篆及之前的字跟图画有关,象形强,笔画也多,也就是说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象形程度逐步减弱,总结出特点后,还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变化,如“鱼”“马”“车”等.
【解答】
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答案】
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考点】
句子扩展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题干给出的这句话是文段的观点句,故接下来需引用《论语》中有关“和”的观点、《三国演义》中有关“和”的故事或观点来论证。本文段类似一个议论文段,观点句已经给出,续写的应是材料句和结论句。
七.(60分)
【答案】
解析:
短小材料往往会让考生无从下手,抓不住根本.面对这句话,首先要抓住一个关键短语:“站起来”,“站起来”指人的自我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强大;然后理清材料所呈现的辩证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只有建立自己、发展自己、强大自己,才能够拥有世界,征服世界,简言之,人只有自我发展,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到,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个人,还指国家、民族.
只要对材料有清晰的认识,作文的立意就不困难了.这道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较为稳妥应该是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展开:即个人与国家、民族.
个人的角度可以称为“小我”,个人努力、奋斗,建立自我的价值,就会追寻到自己成功,拥有自己的幸福,实现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国家、民族可看作“大我”,考生可以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崛起角度立意.考生可联系几代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复兴的一些言论来写,如毛泽东年在天安门城楼响彻世界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以及今年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在演讲中,习近平引用法国人拿破仑的名言阐述“中国梦”,他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当然,两个角度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佳作示例一】:
人类的三步站立
人生的姿态千差万别.有的如瀑布跌宕,有的如溪水缠柔,但只有寻找到了流动的方向,才最终汇聚于海洋,还有的人生似骄阳夺目,有的似油灯羸弱,而只有看清楚了光明的呼唤,才最终驱走黑暗.人活一世,不在于你是宏大或微茫,重要的是,人能挺直腰板站起来,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矫健姿态,走完人生的漫漫长路.
回溯历史,当人类第一次靠双脚感受大地承载之时,人,第一次站了起来.站起来,意味着更加丰足的食物,更加惬意的居所.火种的降临,既是钻木双手的杰作,也是厚实双脚的支撑;骨针的便利,不仅靠双手的打磨,更靠双脚中流砥柱般的配合与贡献.人在第一次站起来之后,学会了用身体去测度宇宙的长度与世界的高度.
愚钝的心智在时间河水中接受洗礼,被打磨出了思考的深度.当精神被唤醒,人性觉醒与人格独立之后,人,第二次站了起来.从圣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训诫,到先哲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语,人类的心智如春日卓地上冲破冰雪的嫩芽,在这片大地上蓬勃地生息起来.这心灵的田圃中既有苏武北海牧羊不屈节辱命的人格尊严,又有李密《陈情表》中勤勤恳恳的亲人间的乌鸟私情;既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不羁,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郁顿挫.心智的屹立,让人拥有了价值的砝码、道德的权称,人们通过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生命的感受与人生的价值,步步都迈进得机智而理性.这份理性是仁义礼智之中彰显的处世准则与道理操守,也是琴棋书画中透露的雅淡情趣与清逸心境.这里尊重与孝悌规范了尊卑的秩序,谦虚与淡泊成就了君子的品行,当人类仰望繁星时,我们必会听到内心抽芽开花的声音,这是人类第二次站了起来,学会了用内心来描绘生活、体察世界.
现在,人类正在尝试着第三次站起来.这次的起立,既不是为了外界的殷实,也非为了内心的觉醒.人类这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外界与内心的关心.第三次挑战对人类来说困难重重,坎坷颠簸.既要满足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的稳定,难道我们还为了面子铺张浪费吗?难道我们还要为一己私欲去肆意屠杀宰割自然吗?如果这样,人类将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地站起来,只能是自然脚边卑躬屈膝的奴隶.人只有与自然共存,才能第三次站起.
人类正一步步站起,正一步步迈向未来走去.
【佳作示例二】:
世界为立心者鼓掌
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禅宗里有立菩提树之说,孔夫子让三千弟子立身修德,苏武的旄节立在北海之上.我总是在想,人处在这个世上,当有何种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叩经问史,朝山谒水,回答的声音说:“世界属于站着的人,世界为立心者鼓掌.
立心,立的是一颗饱受苦难却坚强的心.
摩西与他的子民受尽苦难决定站起来走出埃及时,耶和华白天以云柱夜晚以火柱指引他们抵达乐土.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是存在那样的纯洁自若的光的.因为妄念虽如脱缰,灾难又常接踵,而世界让光明如约而至.这其间是心生希望,心有坚强,心已立了起来的力量.
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勾践在卧薪尝胆,嗣同在抗诉,鲁迅在呐喊,觉民在与妻书;马丁路德在演讲,甘地在印度救赎,特蕾莎在炮火里施以爱与恩慈.
这些人在路阻且长时,站起来怀着殒身之志;在天明赫赫时,站起来心生坚强希望;在众人无助时,将小儿女情怀变成了大的悲悯.他们立了心,世界在为之鼓掌.
立心,立的是一颗举世混浊却清纯的心.
在这个不断被分心的社会大剧场,辛辣奇突如电影般刷刷掠过.却使人总记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白鹿踏雪,汪曾祺的花花瓶瓶罐罐,周国平的煮豆撒盐给人吃之,莎翁的飞鸥与海涛相遇,爱默生透明的眼球的比喻,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
这些人即使在缤纷花瓣过,依旧掸衣故清辉.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即便在乱世纷纭中,依旧立着清朗心,如明月松间,菩提微暖,即便在举世欲举时,依旧立着修身意,如阳光清风,和光同尘.
他们立了心,世界为之鼓掌.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该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对于一句话的阅读理解而引发出的思考写篇文章,简洁明了,意味深长.我们都认为这样的一句话富有“励志精神”,大多聚焦在“站起来”的思考和玩索,这样看也很有道理.如若深进一层,整体读解这句话,就会发现“人”“站起来”“世界”这样的一些概念所能组构的关系辩证,实在是微言有大义,平淡有深味.
“站起来”的生命状态或则生命姿态,确立“人与世界”的关系;“站起来”的内在蕴涵或则精神蕴藉,求证“人与自我”的关系.事实上,人与世界的关系根基于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建构,也就是说“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才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站起来”的深刻内涵的蕴藉,“世界”的多元存在的深刻体认,人之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诉求,这样的一些内容的深入思考,是文章写作的具体涵盖.
材料在一种第三人称的表述状态,让考生更易于拥有客观冷静的思考态度,避免考生更多渗入自己的感性判断和情感倾向,避免“小我”情怀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求证,避免“我向思考”的拘泥和局限,大可从历史长河的诸多生命存在和生命状态去感知和思辨丰富多彩的生命所富有的生命内涵,更可从理想生命和美好生命的自我构想和自我设计去思考生命存在的尊严和生命存在的风采.材料在审题上不难,而立意却有了相应的难度.难在思想认识水平的内在蕴藉,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求证,难在情感体验、想象、理性思辨的深度融合.既能考查考生对于“站起来”的形象体认和想象感受,也能考查考生在“人与世界”和“人与自我”方面的关系辩证的自我确认以及自我把握.同时也是对于语文教学是否真正注重了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的教育的一种极具深度的考查,语文教学不当只是文章文学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更还是文化文明的精神传承和精神浸润.
该作文题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却在立意和写作上更高地要求了考生,更侧重于考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考查,更侧重于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水平的考查,更侧重于考生实际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涵养的考查,更指向于考生在“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情怀层面上的考查.如此系列层面的考查,也是对于当今中学写作教学尤其是应试作文教学上的技术性训练和模板化训练的一种拨正.
【解答】
解析:
短小材料往往会让考生无从下手,抓不住根本.面对这句话,首先要抓住一个关键短语:“站起来”,“站起来”指人的自我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强大;然后理清材料所呈现的辩证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只有建立自己、发展自己、强大自己,才能够拥有世界,征服世界,简言之,人只有自我发展,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到,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个人,还指国家、民族.
只要对材料有清晰的认识,作文的立意就不困难了.这道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较为稳妥应该是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展开:即个人与国家、民族.
个人的角度可以称为“小我”,个人努力、奋斗,建立自我的价值,就会追寻到自己成功,拥有自己的幸福,实现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国家、民族可看作“大我”,考生可以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崛起角度立意.考生可联系几代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复兴的一些言论来写,如毛泽东年在天安门城楼响彻世界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以及今年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在演讲中,习近平引用法国人拿破仑的名言阐述“中国梦”,他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当然,两个角度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佳作示例一】:
人类的三步站立
人生的姿态千差万别.有的如瀑布跌宕,有的如溪水缠柔,但只有寻找到了流动的方向,才最终汇聚于海洋,还有的人生似骄阳夺目,有的似油灯羸弱,而只有看清楚了光明的呼唤,才最终驱走黑暗.人活一世,不在于你是宏大或微茫,重要的是,人能挺直腰板站起来,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矫健姿态,走完人生的漫漫长路.
回溯历史,当人类第一次靠双脚感受大地承载之时,人,第一次站了起来.站起来,意味着更加丰足的食物,更加惬意的居所.火种的降临,既是钻木双手的杰作,也是厚实双脚的支撑;骨针的便利,不仅靠双手的打磨,更靠双脚中流砥柱般的配合与贡献.人在第一次站起来之后,学会了用身体去测度宇宙的长度与世界的高度.
愚钝的心智在时间河水中接受洗礼,被打磨出了思考的深度.当精神被唤醒,人性觉醒与人格独立之后,人,第二次站了起来.从圣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训诫,到先哲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语,人类的心智如春日卓地上冲破冰雪的嫩芽,在这片大地上蓬勃地生息起来.这心灵的田圃中既有苏武北海牧羊不屈节辱命的人格尊严,又有李密《陈情表》中勤勤恳恳的亲人间的乌鸟私情;既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不羁,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郁顿挫.心智的屹立,让人拥有了价值的砝码、道德的权称,人们通过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生命的感受与人生的价值,步步都迈进得机智而理性.这份理性是仁义礼智之中彰显的处世准则与道理操守,也是琴棋书画中透露的雅淡情趣与清逸心境.这里尊重与孝悌规范了尊卑的秩序,谦虚与淡泊成就了君子的品行,当人类仰望繁星时,我们必会听到内心抽芽开花的声音,这是人类第二次站了起来,学会了用内心来描绘生活、体察世界.
现在,人类正在尝试着第三次站起来.这次的起立,既不是为了外界的殷实,也非为了内心的觉醒.人类这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外界与内心的关心.第三次挑战对人类来说困难重重,坎坷颠簸.既要满足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的稳定,难道我们还为了面子铺张浪费吗?难道我们还要为一己私欲去肆意屠杀宰割自然吗?如果这样,人类将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地站起来,只能是自然脚边卑躬屈膝的奴隶.人只有与自然共存,才能第三次站起.
人类正一步步站起,正一步步迈向未来走去.
【佳作示例二】:
世界为立心者鼓掌
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禅宗里有立菩提树之说,孔夫子让三千弟子立身修德,苏武的旄节立在北海之上.我总是在想,人处在这个世上,当有何种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叩经问史,朝山谒水,回答的声音说:“世界属于站着的人,世界为立心者鼓掌.
立心,立的是一颗饱受苦难却坚强的心.
摩西与他的子民受尽苦难决定站起来走出埃及时,耶和华白天以云柱夜晚以火柱指引他们抵达乐土.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是存在那样的纯洁自若的光的.因为妄念虽如脱缰,灾难又常接踵,而世界让光明如约而至.这其间是心生希望,心有坚强,心已立了起来的力量.
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勾践在卧薪尝胆,嗣同在抗诉,鲁迅在呐喊,觉民在与妻书;马丁路德在演讲,甘地在印度救赎,特蕾莎在炮火里施以爱与恩慈.
这些人在路阻且长时,站起来怀着殒身之志;在天明赫赫时,站起来心生坚强希望;在众人无助时,将小儿女情怀变成了大的悲悯.他们立了心,世界在为之鼓掌.
立心,立的是一颗举世混浊却清纯的心.
在这个不断被分心的社会大剧场,辛辣奇突如电影般刷刷掠过.却使人总记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白鹿踏雪,汪曾祺的花花瓶瓶罐罐,周国平的煮豆撒盐给人吃之,莎翁的飞鸥与海涛相遇,爱默生透明的眼球的比喻,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
这些人即使在缤纷花瓣过,依旧掸衣故清辉.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即便在乱世纷纭中,依旧立着清朗心,如明月松间,菩提微暖,即便在举世欲举时,依旧立着修身意,如阳光清风,和光同尘.
他们立了心,世界为之鼓掌.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