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2.温度带的地区分布。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视频】燕子的迁徙【提问】视屏中出现的是哪种动物,它们在进行什么活动?【承转】雨燕迁徙,历经酷暑严寒,跨越山川原野,到达梦想之地。迁徙之路,乐于助人,赢得尊重。今天我们跟随可爱的雨燕,感受祖国气温的南北变化,欣赏地域特色。【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能从视、听觉多方位感知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2、通过阅读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分析归纳出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原因。3.能举例说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板书)主问题1: 通过阅读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我国一月气温分布图 我国七月气温分布图读“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找出我国1、7月南北气温的差异,并计算气温的差距。找出我国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我国冬、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地方?(2)小组合作讨论,将下表内容填写完整。冬季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受冬季风影响气温冷暖北方南方夏季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气温冷暖北方南方 (3)总结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简画的长江干流图组内展示,并说出概况。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设计让学生在“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查找找出我国1、7月南北气温的差异,并计算气温的差距。找出我国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我国冬、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活动,让学生去读图、析图、用图,通自学读图、分析,使学生对我国气温的分布有直观的感知,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重点比较容易突破。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小结归纳:(1)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2)中国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南北普遍高温)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温度带主问题2. 1.我国习惯上划分几个温度带?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通过阅读中国的温度带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主问题引出,学生很轻松的突破了本学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展学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等温线地图的阅读,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以及温度带分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我国面积广阔,南北气温差异大,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三学程:学习任务三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 1、关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垂直 B.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不大 C.由于地势高,青藏高原是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D.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一淮河 2、下列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温差相差很大 B.东部等温线稀疏且与纬线平行 C.全国普遍高温 D.西部等温线较密且与等高线平行 3、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藏高原是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C.漠河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 D.吐鲁番盆地是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4、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的影响 B.地形的影响 C.洋流的影响 D.冬季风的影响 5、下列城市中,位于中温带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6、寒假期间,李明外出旅游,到达目的地时,他的衣着由厚厚的棉衣换成了凉爽的夏装。( ) A.从香港到成都 B.从拉萨到北京 C.从哈尔滨到海南 D.从上海到乌鲁木齐 7、“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诗句中暗含大雁渴望在北方度过 季节,那时我国气温分布特征是 。 ( ) A.冬 普遍高温 B.夏 普遍高温 C.夏 温差大,南方温暖,越向北气温越低 D.冬 温差大,南方温暖,越向北气温越低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达标(学法指导设计)(1)读清题意,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联系典型题型,突出考察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参考答案:1-7 D C D AD D C B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利用降水分布图,归纳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2.能在图上指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并说明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4.能解释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能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教学难点:阅读年等降水量图;初步分析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读图观察福建和新疆两地民居的屋顶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回答。设计意图:读图观察两地民居的屋顶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2.读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分布及天然植被。3.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会分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归纳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主问题1: 引导学生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从数值的变化归纳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找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和降水最少的地区。2.找出并勾画我国800mm和400mm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3.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结合季风图,初步分析原因。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简画的长江干流图组内展示,并说出概况。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设计让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依据图例,读取数值。引导学生从数值的变化归纳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②结合季风图,初步分析原因。(东南邻近夏季风的源地,降水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去读图、析图、用图,通自学读图、分析,使学生对我国气温的分布有直观的感知,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重点比较容易突破。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小结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结合季风图,初步分析原因。(东南邻近夏季风的源地,降水较多)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台湾火烧寮最多,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最少)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归纳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板书)主问题2. 读图,比较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四城市降水柱状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主问题引出,学生很轻松的突破了本学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展学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降水柱状图的阅读,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多集中于夏秋季节而且年际变化大。主要是因为我国夏季受夏季风影响较大,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我国降水夏季较多。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二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板书)主问题3. 读我国的干湿地区的划分,请同学们找出四个干湿地区,对比教材35页“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是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在下表中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干湿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天然植被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主问题引出,学生很轻松的突破了本学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展学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可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之间,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之间,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东北地区虽然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但属于湿润地区,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二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板书)主问题3. 读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及主要分布地区。分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中国生产、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主问题引出,学生很轻松的突破了本学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展学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通过对中国气温和降水量特点的学习,可以知道我国地跨多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之中国地形气候复杂多样,高低悬殊。使我国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二次备课
达标检测部分: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1.我国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 )A.从北向南逐渐减少 B.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C.从西向北逐渐减少 D.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2.我国东北三省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湿润地区,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纬度位置高,年降水量与蒸发量持平 D.纬度位置高,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甘肃敦煌壁画能保存至今,原因之一是该地区气候干燥,壁画不容易受潮变质,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4.关于我国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冬季南北温差小C.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 D.热带气候分布广5.我国各地出产不同的水果,如辽宁、山东的苹果梨,湖南江西的柑橘,广东海南的芒果香蕉等。这说明我国( )A.气候复杂多样,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B.夏季普遍 高温,热量丰富C.全国降水丰富 D.季风气候显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达标(学法指导设计)(1)读清题意,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联系典型题型,突出考察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参考答案:1-7 D B B A A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一、本节课亮点: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时效性。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3、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4、多媒体课件简约大方,活动设计较易,学生简单易懂。二、本节课的不足:教学形式较为传统,活动不够新颖。2、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三、改进措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