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网上挂号流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了解网上挂号流程
教材内容: 1.4.3“互联网+”应用
适应的课程标准: 2.8体验 “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探讨创新网络服务对人们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体验“互联网+” 在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的典型应用。 ●认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理解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主要体现在讲授“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互联网+教育”的特征,提升学生有目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提升学生们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每台电脑都要确保能够接入互联网。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互联网+教育”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导入2:提问学生,平时生病去医院会碰到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互联网+”应用案例,自然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体会“互联网+教育”给我们学习带来的便利。 让学生思考传统医疗的弊端,在之后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形成对比。同时引出实践与体验的内容。
实践体验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下面实践并完成体验结果反馈表 1.搜索引擎搜索你所在省份提供的官方在线预约诊疗服务平台; 2.在该平台注册用户并登录; 3.选择某医院的某科室或某医生,体验预约挂号; 4.观察该平台除了提供在线预约挂号,是否还有其他便民的服务? 5.让学生对比“互联网+医疗健康”和传统医院的区别,思考“互联网+医疗健康”,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体验“互联网+”,之后在完成实践体验结果反馈表的过程当中感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切切实实感受“互联网+”应用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条目结果你选的在线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域名及网址?用户注册需要提供哪些信息?你选择了哪家医院挂号?该平台有哪些措施应对“黄牛”?该平台除了在线挂号还提供了哪些便民服务?
问题讨论 提问学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理解“互联网+”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列举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实例。 2、总结“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有了实际的体验过程,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升华。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完成教材思考与练习 1.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在“互联网+”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析“互联网+教育”,其中突出了哪些技术的应用(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 3.课后作业1-5题。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1.课后作业6-9题。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教学设计思路 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对“互联网+”的概述和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主要通过具体“互联网+”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应用实例一定要是学生比较了解,并且平时也会有接触的。所以学生们平时经常用到的“互联网+教育”就是最合适不过的例子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互联网+”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这时引导学生对“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对比,有了这个对比学生就能相对较容易的总结出 “互联网+教育”的特征。这个过程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实践体验进行铺垫。 接下去进入实践体验环节,先引导学生分析平时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当中碰到了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体验互联网官方医疗平台的挂号流程。让学生完成实践体验结果反馈表。在完成体验之后,引导学生对比“互联网+医疗健康”和传统医疗,前面分析的看病过程当中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感受“互联网+医疗健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互联网+”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借助书本的题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与讨论环节。 讨论“互联网+人工智能”将会在哪些层面改变社会? 引导学生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慧制造、智能汽车、智能无人机、智能安防等讨论“互联网+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也可以从侧面讨论负面影响。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你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引导学生从学生消费、支付方式、理财方面等方面讨论。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展示“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实例,从同学们体验“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提升学生有目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堂以及课后的小组讨论,提升学生们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落点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在互联网官方医疗平台挂号的流程,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同时思考带来了哪些问题。“互联网+”的概述与特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互联网+”的概述与特征
教材内容: 1.4.1“互联网+”概述 1.4.2“互联网+”特征
适应的课程标准: 2.8体验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互联网+”的概述。 ●理解“互联网+”的特征。 ●了解“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信息社会责任: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应该听说过“互联网+”,那“互联网+”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导入2:观看介绍“互联网+”的视频和书本内容,请学生归纳“互联网+”的概述,并总结“互联网+”的特征。 通过师生对话、探讨启发学生思考。之后通过较为新奇有趣视频,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互联网+”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小组讨论 1. 通过上述介绍“互联网+”的视频并结合课本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互联网+”的概述,总结“互联网+”的特征。 2. 由每个小组找一位代表发言,表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如表述不全,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互联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知识讲解 上述学生已经对“互联网+”的概述和六大特征进行了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汇总。并对“互联网+”概述和特征中较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十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它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的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 二是创新驱动。 三是重塑结构。 四是尊重人性。 五是开放生态。 六是连接一切。 在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互联网+”特征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为后面完成实践、体验以及项目挑战打好基础。
问题讨论 在学习了“互联网+”的概念及特征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互联网+”的应用体现?哪些方面?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联网+”,并了解“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思考“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课堂小结 1.总结“互联网+”的概念。 2.总结“互联网+”的特征。 3.举例“互联网+”的一些应用。 学习评价 对自己体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思考后续完善的方向。(5=优秀,4=超出一般水平,3=满意,2=有待改进,1=不太理想) 评分项自我评价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5 4 3 2 1能够总结出“互联网+”的概述5 4 3 2 1能够总结“互联网+”的特征5 4 3 2 1能够举例一些“互联网+”的应用5 4 3 2 1
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互联网+”概述和特征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升华。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课后练习1-5题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课后练习6-7题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学习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纯粹领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比较乏味,也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给学生播放一段“互联网+”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视频,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位同学通过视频获得的知识肯定有不同,下面就让学生分成小组,对“互联网+”的概述和特征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来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为后面完成实践、体验以及项目挑战打好基础。 在完成“互联网+”的概述和特征讲解之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互联网+”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讨论环节”,讨论在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互联网+”的应用体现?哪些方面?为下节课做准备。 为巩固所学,及时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通过观看视频和任务设计,让学生对“互联网+”的概述和特征进行总结,对学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信息社会责任:落点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本节课在最后的问题讨论环节,针对的是“互联网+”一些新兴事物,对于这些新事物、新技术,学生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能理性判断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