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金牌学案-风向标》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件:专题十八 实验专题(1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金牌学案-风向标》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件:专题十八 实验专题(1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8-29 19:48:49

文档简介

(共2张PPT)
考点 11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一、材料: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二、注意事项
染色体
低倍镜
高倍镜
1 .判断各期细胞的依据: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的
____________变化的特点。
2.可通过观察多个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母细
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连续变化。
3.观察时,先用__________观察,找到各时期的细胞,再转
用__________观察。
1.下列属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材料的是(
)
A.马蛔虫受精卵
C.小鼠睾丸
B.成熟花粉粒
D.叶肉细胞
解析:只有原始生殖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能观察到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是(
)
B.洋葱根尖
D.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A.蓖麻种子
C.蝗虫的卵巢
答案:C
▲考点梳理
考点精练(共2张PPT)
考点 15 模拟尿糖的检测
一、原理
砖红
1.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葡萄糖),可发生以下反应:
(1)斐林试剂+葡萄糖→________色沉淀
(2)班氏试剂+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3)尿糖试纸+葡萄糖→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
比对,可知葡萄糖含量)
2.正常人的尿液中无还原糖(葡萄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二、材料:葡萄糖溶液模拟糖尿。
1.检验尿液中有无葡萄糖,下列试剂中可选用的是(
)
A.斐林试剂
B.碘液
C.甲基绿溶液
D.重铬酸钾
解析:碘液检测淀粉,甲基绿溶液检测 DNA,重铬酸钾检测
酒精。
答案:A
▲考点梳理
考点精练(共3张PPT)
考点 16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原理
pH
J
S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________、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的生长状况
(1)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型曲线。
(2)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型曲线。
二、材料和工具
培养液、酵母菌种、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
1.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
长模式为(
)
A.直线
B.“S”型曲线
C.“J”型曲线
D.不规则曲线
解析: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食物、空间
将会越来越少,酵母菌的数量却逐渐增多,种内斗争激烈,酵母
菌的增长速度将会减慢,呈“S”型曲线。
答案:B
2.为了研究酵母菌群体生长规律,将少量酵母菌种接种到培
养液中,定期取样测定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目,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酵母菌数目为纵坐标,得到生长曲线图。酵母菌数目的测定方
法是(
)
A.取样并用显微镜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
B.取样并用放大镜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
C.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D.通过放大镜直接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A(共2张PPT)
考点 4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
二、原理
绿
蓝绿
1.叶绿体具有叶绿素,呈________色。
2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呈
__________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三、步骤
1.观察叶绿体: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2.观察线粒体:将上皮细胞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
1.下列材料中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的是(
)
A.黑藻叶细胞
C.幼嫩茎皮层细胞
B.幼嫩黄瓜果肉细胞
D.根毛细胞
解析:根毛细胞无叶绿体。
答案:D
答案:B
色后,线粒体应该呈现(
)
A.砖红色
B.蓝绿色
C.橘黄色
D.无色
2.在“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中,活细胞经健那绿染
考点梳理
考点精练(共5张PPT)
考点 3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一、显微镜的使用
1.操作步骤
对光
视野中央
取镜→安放→__________→压片→观察→收放
注: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______________→
转动__________,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种类 长度 放大倍数
物镜 长 ①____
短 ②____
目镜 ③____ 小
④____ 大
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

相反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______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
片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的,即偏哪就移向哪。
二、物镜和目镜的比较




选项 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A 酵母细胞 有 无
B 黑藻叶细胞 有 有
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无 无
D 洋葱根尖细胞 无 有
1.(2011 年 6 月广东学业水平)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 4 种细
胞,并总结出相应特征,不正确的是(
)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具有细胞壁。
答案:D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
)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
②对光
③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
镜对准通光孔
④在低倍物镜下看清物像
⑤将目标移到视野中

A.④②①⑤③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③⑤①
D.④②⑤③①
答案:B
3.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 4 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
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下列哪一个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
到的细胞最少?(
)
解析: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答案:A(共5张PPT)
考点 7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原理
溶解度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或丙酮)中。
2.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_____不同
(1)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扩散得______。
(2)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扩散得______。
二、步骤
提取色素→收集滤液→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纸层析法
分离色素
化学物质 作用
SiO2 有助于充分①________
②________ 防止色素被破坏
无水乙醇或丙酮 溶解色素
注:提取色素时,加入的化学物质的作用
研磨
CaCO3
三、结果分析
叶绿素 a
胡萝卜素
1 .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是:
____________>叶绿素 b>叶黄素>____________。
2.从色素带的位置可知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依次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 a
叶绿素 b
1.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
)
A.加入碳酸钙防止滤液挥发
B.用 NaCl 溶液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C.加入二氧化硅有利于充分研磨
D.用无水酒精或丙酮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解析:加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提取叶片中的色
素要用无水乙醇;分离各种色素用层析液;加二氧化硅是为了充
分研磨。
答案:C
2.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应
该是(
)
A.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取滤液→再画线
C.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
行纸层析
D.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进
行纸层析
答案:D
3.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 4 条
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为(
)
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
B.胡萝卜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黄素
C.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胡萝卜素
D.叶绿素 a、叶绿素 b、胡萝卜素、叶黄素
解析:记忆四种色素的扩散速度由快到慢(即纸条从上到下)
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
答案:A(共8张PPT)
考纲扫描 考纲要求
必修一
1.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与探究能力
专题十八
实验专题
考纲扫描 考纲要求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与探究能力
续表
考纲扫描 考纲要求
必修二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实验与探究能力
必修三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实验与探究能力
续表
考点 1
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原理
绿色
红色
DNA+甲基绿呈__________,RNA+吡罗红呈__________。
二、步骤
制片(0.9%NaCl)→水解(8%盐酸)→冲洗→染色→观察
注:(1)0.9%NaCl 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________。
(2)8%盐酸
正常形态
细胞膜
①改变____________等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体中 DNA 与____________分开。
(3)显微镜观察:低倍镜→高倍镜。
绿色
红色
三、结果:细胞核主要呈________,细胞质主要呈________。
蛋白质
1.为了观察 D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
甲基绿试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应该是(
)
A.细胞质呈红色
B.细胞不被染色
C.细胞核呈绿色
D.细胞核呈红色
解析:甲基绿色使 DNA 呈绿色,而 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中。
答案:C
2.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
上皮细胞置入 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持细胞形态
B.水解细胞中的蛋白质
C.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D.防止细胞吸水涨破
解析:8%的盐酸溶液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
入细胞;使染色体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
剂结合。
答案:C
3.(多选)“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
(
)
A.DNA 遇甲基绿呈绿色
B.RNA 遇甲基绿呈绿色
C.DNA 遇吡罗红呈红色
D.RNA 遇吡罗红呈红色
答案:AD(共6张PPT)
考点 2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一、还原糖的检测
1.原理
砖红色
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与斐林试
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____________的沉淀。
2.材料
还原糖
__________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材料,如苹果、梨等。
3.过程
浅蓝色
砖红色
取样液→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
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________→________)
二、脂肪的检测
1.原理
橘黄色
显微镜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_____________(或被苏丹Ⅳ染液
染成红色)。
2.材料:脂肪含量越高越好,如花生、核糖等。
3.过程
切片→染色→制片→________鉴定(低倍镜→高倍镜)
三、蛋白质的检测
双缩脲
1.原理
蛋白质与________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过程
加样液→加双缩脲试剂 A 液 1 mL,摇匀→加双缩脲试剂 B 液
4 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1.(2011 年 1 月广东学业水平)小刘同学用斐林试剂检测某饮
料,他想检测的成分应该是(
)
A.蛋白质
B.还原糖
C.脂肪
D.核酸
解析: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B
2.(2010 年广东学业水平)小张要检验自己磨的豆浆中是否含
)
有蛋白质,应选用的检测试剂是(
A.双缩脲试剂
B.斐林试剂
C.碘液
D.苏丹Ⅲ染液
答案:A
3.(多选)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检
测中,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解析:还原糖的鉴定需加热,但为了使加热均匀,应使用水
浴加热而不能直接加热。
答案:BCD(共5张PPT)
考点 5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原理
失水
吸水
不同
1.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________,质壁分
离。
2.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________,质壁分
离复原。
3.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能力________。
二、条件:细胞内外溶液具有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三、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清水,质量浓度
为 0.3 g/mL 的蔗糖溶液等。
四、步骤




1.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装片时,可看到洋葱外表皮细胞的变
化状况是(
)
A.液泡变小,紫色加深
B.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C.液泡变小,紫色变浅
D.液泡变大,紫色加深
解析: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中水分减少,不断变小,紫色
加深。
答案:A
2.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保持细
胞的生活状态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细胞壁的全透性
B.保持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C.保持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D.保持细胞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
解析: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B
3.(多选)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
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
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
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不能在酒精灯
上加热,以免水分过度散失使细胞死亡;如用浓度比较高的硝酸
钾溶液处理细胞,细胞可能会死亡而无法复原。
答案:ACD(共3张PPT)
考点 17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原理
取样器
记名计算法
1.调查方法:常用____________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1)________________: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
群落。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数量。
二、步骤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1.(2010 年广东学业水平)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
方法是(
)
A.随机观察法
B.取样器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目测估计法
答案:B
2.在“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不正确的是
(
)
A.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B.不适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C.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来统计
D.应使用诱虫器收集土壤中的所有小动物
答案:D
考点梳理
考点精练(共3张PPT)
考点 9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原理
碱性
分生区
1.染色体容易被________染料(龙胆紫)着色。
2.植物根尖和芽尖的________细胞的有丝分裂旺盛。
二、材料:洋葱根尖。
三、制片过程
染色
解离(盐酸+酒精)→漂洗(清水)→________→制片
四、观察

不同时期
1.可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
2 .观察的是________ 细胞,要通过不断移动玻片去寻找
____________的细胞。
1.(2011 年 6 月广东学业水平)选用根尖分生组织为材料来观
)
察染色体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较大
B.细胞数目较多
C.细胞处于同一分裂期
D.细胞分裂较旺盛
答案:D
最佳时期为(
)
B.分裂中期
D.分裂末期
A.分裂前期
C.分裂后期
2.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分辨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
答案:B
3.(多选)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光学显微镜
下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
A 细胞呈长方形,没有进行细胞分裂
B.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处于分裂期
C.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D.分裂后期的细胞着丝点已分裂,同源染色体已分离
解析: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不会发生分离。
答案:BC(共4张PPT)
考点 8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原理
CO2
酒精
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________和水。
2.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______和少量二氧化碳。
二、装置
甲:有氧呼吸装置
乙:无氧呼吸装置
1 .A 瓶加入 NaOH 的目的是:排除进入 B 瓶的空气中的
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O2
检测 CO2 的产生
2.C 瓶和 E 瓶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三、检测
1.检测 CO2 的产生
CO2 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
变绿再变黄,说明有 CO2 产生。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
灰绿色。
1.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的溴麝香草酚
蓝水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10% NaOH 溶液、重铬酸钾分别用于
(
)
A.检测是否产生酒精、检测是否产生 CO2、除去空气中的 CO2
B.除去空气中的 CO2、检测是否产生 CO2、检测是否产生酒精
C.检测是否产生 CO2、除去空气中的 CO2、检测是否产生酒精
D.检测是否产生 CO2、检测是否产生酒精、除去空气中的 CO2
答案:C
2.图 18-1 为“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的两个装
置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 18-1
A.甲装置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用于测定 CO2
C.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替代
D.乙装置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10%的 NaOH 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 CO2。
答案:B(共5张PPT)
考点 6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原理
蓝色
麦芽糖
淀粉遇碘后,形成________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
解成__________,其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2.步骤
碘液
不变蓝
3.实验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__________的温度条件,温
适宜
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二、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1.原理
斐林试剂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能与
______________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步骤
3.实验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 pH,pH 偏低或偏高
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1.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
)
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属于(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对照变量
答案:A
2.某同学在探索 pH 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
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①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②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 1mL
③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 5min
④分别置于 100℃、60℃、0℃环境中保温 5min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 pH 分别调到 3、7、11,保持 5min
B.①⑥④②⑤
D.②⑥①③⑤
A.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⑥③⑤
答案:D
试管号 试管内容物 条件 检测
A 2 mL 糨糊+2 mL 纯唾液 37℃,10 分钟 3 滴碘液
B 2 mL 糨糊+2 mL 清水
C 2 mL 糨糊+2 mL 稀释 10 倍唾液
D 2 mL 糨糊+2 mL 纯唾液+2 mL 浓 HCl
3.(多选)在下表所列内容的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成蓝色的
是(
)
解析:B 选项中缺少淀粉酶,D 选项中酸性太强酶失活,以
致都不能使糨糊中的淀粉分解,而淀粉遇碘变蓝。
答案:BD(共3张PPT)
考点 18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一、原理
演替
密封
阳光
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
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会发生群落的______。
二、设计要求
1.水族箱必须是________且是透明的。
2.生物种类齐全,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3.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要避免________直接
照射。
1.如果生态缸中腐生的微生物数量太少,最先出现营养危机
的生物是(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解析:腐生的微生物数量太少就不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首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能利用无机物的生物——生产者。
答案:B
2.许多同学都尝试设计制作生态缸,下面所列举的在设计生
态缸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A.缸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
B.缸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经常向缸内通气保证缸内生物的呼吸
D.缸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
解析:设计的生态缸要密闭。
答案:C(共3张PPT)
考点 10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一、原理
细胞体积
紫红
1.模拟对象:琼脂块的大小模拟______________。
2.NaOH 遇上酚酞呈________色。
3.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二、现象
琼脂块变成紫红色的速度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三、结论


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________,细胞运输物质
的效率就越________。
2.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1.下列各种边长大小的琼脂块中,NaOH 扩散速度最快的是
(
)
A.4 cm
B.3 cm
C.2 cm
D.1 cm
解析:琼脂块越小,扩散速度越快。
答案:D
拟细胞大小的是(
)
B.NaOH 溶液的浓度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A.琼脂块的大小
C.酚酞溶液的浓度
2.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用作模
答案:A
3.(多选)下列有关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
A.细胞体积越大,则其相对表面积也越大
B.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无限长大
C.根据模拟实验得出结论:细胞体积越小越好
D.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无直接影响
答案:ACD(共3张PPT)
考点 12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一、原理
纺锤体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________________的
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
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二、步骤
固定
根尖培养→低温诱导→材料__________(卡诺氏液)→制作装
片→观察
注:可观察到正常的二倍体死细胞和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
死细胞。
1.(2011 年揭阳期末)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
中,其原理是低温抑制了(
A.纺锤体的形成
B.染色体加倍
C.着丝点分裂
D.DNA 复制
答案:A
2.(2011 年 1 月广东学业水平)在用蚕豆种子进行“低温诱导
)
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正确的步骤是(
A.低温处理→发根→固定→制片
B.固定→发根→低温处理→制片
C.发根→低温处理→固定→制片
D.发根→制片→低温处理→固定
答案:C
考点梳理
考点精练(共5张PPT)
考点 14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
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一、原理


1.插条生根受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影响。
2.存在一个最适浓度,使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______,生
长最______。
二、探究活动
1.步骤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实验→
分析并作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注意事项
在正式实验前,最好做一个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来设置
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
3.预测实验结果
(1)用适宜浓度的 2,4-D 或 NAA 处理过的插条逐渐长出大量
的不定根。
(2)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
不定根或不生根。
2,4-D 溶液浓度(mg/L) 0.5 1.0 1.5 2.0 2.5 蒸馏水
枝条生根数目(条) 2 5 10 7 3 1
1.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竹节秋
海棠插枝生根的影响”的课题研究,经实验(插条基部处理 4 小时
后,用沙土培植 3 天),观察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1.5 mg/L 的 2,4-D 溶液浓度是促进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
的最佳浓度
B.2,4-D 对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
C.实验中,2,4-D 溶液浓度为 1.5 mg/L 时对竹节秋海棠插
枝生根的效果最好
D.为了探究 2,4-D 对促进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作用的最佳
浓度,可以设置 1.0 mg/L、1.2 mg/L、1.4 mg/L、1.6 mg/L、1.8 mg/
L、2.0 mg/ L 这一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
解析: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过大,不能说明 1.5mg/L 的 2,
4-D 溶液浓度为最佳浓度。
答案:A
2.(多选)下列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最适
浓度”的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每个实验组不能只选取一根枝条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解析:不同浓度之间形成对照,存在对照实验。
答案:ABC(共3张PPT)
考点 13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一、要求

单基因
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______。
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__________遗传病。如红绿色盲、
白化病、高度近视(600 度以上)等。
3.如果调查某病的遗传方式,则要对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调查统计。
二、步骤
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活动→整
理、分析调查资料
患病的家族群体
1.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其
正确的顺序是(
)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汇总结果,
统计分析
③统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④分多个小组调查,获
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B.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A.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答案:C
2.(多选)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活动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等于某种遗传病的发病人数除以某种
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再乘以 100%
B.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低的遗传病进行调查
C.根据调查的数据,就能确定各种遗传病的类型和发病的根
本原因
D.对某遗传病的患病家族群体进行调查,可知该病的遗传方

答案:A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