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字符串 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字符串 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10-25 17:44:47

文档简介

字符串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字符串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教材内容: 3.1字符串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适应的课程标准: 1.1 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线性表(包括字符串、队列、栈)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感知字符串的作用。 ●通过实际问题,恰当地选择字符串结构,并总结字符串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 信息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1) 导入1:演示两张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字符串。 以垃圾邮件(附件3)和信息诈骗的图片(附件4),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感知生活中的字符串的使用,引出字符串数据结构。
知识讲解(1) 1.字符串的概念。 2.教师举一些特殊字符串的例子,引出空串、空格串、子串等特殊字符串。 例1:空串如何表示? 例2:空格串如何表示? 例3:字符串“Hello World”有哪些子串? 以知识条目的方式呈现字符串的概念,包含字符集,字符串呈现的方式等。 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空串、空格串、子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加深对字符串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自主学习 (1)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字符串的特性”,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数组与字符串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若学生一时不能正确地表述,教师可以从存储内容、存储方式、内容大小比较等方面给予提示。 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实例,理解字符串的特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要抓住哪些要素才能理解字符串的有限序列性和可比性。
知识讲解(2) 1.字符串的基本操作 2.字符串的常用函数与方法 以知识条目和实例的方式,在Python编程环境下,逐条呈现字符串的子串判断、求子串和字符串的连接等操作。以实例形式,在Python编程环境下,逐条呈现字符串的常用函数与方法。
自主学习 (2)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例1 回文串”,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化,并编程实现回文串的判断”。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回文串的判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字符串的简单操作,更是为了让他们在现实实例中界定问题,恰当地选择数据结构字符串来存储数据,并对问题进行抽象、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
课堂小结 1.总结字符串的概念,了解各种字符集,以及一些特殊的字符串; 2.归纳字符串的特性; 3.编程实现字符串的各种基本操作和常用的函数、方法; 对本知识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思考教材“问题与讨论”中:当一个字符串中既有大小写字母,又有数字等其他ASCII字符时,如何统计大写字母、小写字母以及数字字符的个数?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3.1字符串包含了字符串的概念、特性、基本操作以及字符串的应用,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字符串的特性,是在字符串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字符串的特点,对字符串进行提炼。字符串的基本操作,是为了处理字符串相关问题,而提炼出一些基本操作,还包括一些常用的函数和方法。字符串的应用,是利用字符串的相关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条目的重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恰当地选择字符串结构,并总结字符串相关的特性及基本操作,难点是字符串的基本操作。由于学生第一次从实际问题中来恰当地选择数据结字符串,并提炼字符串的概念、特性等,初试尝试,难免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字符串的特性及基本操作。 本节课的概念性、基础性的知识点比较多,可以先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来体验,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学生对字符串有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给出字符串概念的定义及其特性,并逐条解释。对于字符串的基本操作,可以放一些简单、实用的小例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具体的操作。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网络聊天”程序中,凡是与银行卡等相关信息,都会弹出安全提醒。从这个安全提醒中,获取信息,并思考、合作讨论此信息。 计算思维:落点在“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在自主学习“字符串的特性”时,通过对比字符串的位置、大小等,提取字符串的有限序列性、可比性等特性,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在对比字符串与数组结构时,从存储内容、存储方式、大小比较等方面进行抽象,提取两种数据结构的基本特性,逐一对比。 信息社会责任:落点在“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本课导入的“网络聊天程序”,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在信息安全角度考虑,不要发布一些银行卡相关信息。字符串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字符串的应用
教材内容: 3.1字符串的应用。
适应的课程标准: 1.1 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线性表(包括字符串、队列、栈)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字符串。 ●通过项目的实践活动,体验用字符串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逐步形成运用字符串结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运用字符串结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字符串的相关操作、函数与方法,编程实现。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展示两张拥堵的城市交通图征,并抛出问题:在限行规则 下,如何快速获取违章车辆。(附件1) 以实际生活为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引出数据结构字符串。
任务 小组合,讨论、设计分析违章车辆的算法。 1.讨论:以哪种方式存储车牌?。 2.讨论如何提取车牌中地域属性的字母? 3.讨论用字符串相关操作,提取数字尾号? 4.讨论用数字尾号如何判断是否违章?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字符串的结构。引领学生用字符串相关的操作,实现在字符串中提取某字母及尾号,并根据限行规则加以判断是否违章。
算法实现 小组合作,将设计的算法,用代码实现。 把设计的算法用代码实现,增强学生的代码能力。用Python语言实践上述算法中的各个过程,体会字符串中的各个操作。
成果交流( 设计输入数据,组织学生,分享实践结果。 引领学生用数据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并分享实践成果。
课堂小结 1.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 2. 面对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 3. 在编写程序时,如何使用字符串的操作、方法、函数等解决相关问题。 对本知识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1. 完成教材3.1后的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3.1字符串的应用,是3.1字符串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的延续,是在学生学习了字符串相关的操作、函数与方法的基础上,在现实问题中,恰当的选择字符串来解决问题。 本条目的重点是从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字符串结构,难点是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的过程,并用字符串的基本操作或函数与方法进行编程实现。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机动车违章识别系统”,参考教材中的过程,逐步体验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编程实现等过程。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观看“车流量视频”后,对于违章车牌的获取,学生能主动地想到用计算机工具来批量处理;在小组合作设计算法、编程实现时,可以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落点在“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设计“分析违章车辆”的算法与程序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界定问题,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用字符串合理的组织数据,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分析车牌”的方案,并用字符串的操作、方法、函数等工具,编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