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栈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教材内容: 3.3 栈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适应的课程标准: 1.1 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线性表(包括字符串、队列、栈)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从问题中提炼出栈结构。 ●能够总结出栈的特性,领会栈的相关操作。 ●通过具体任务的实践活动,体验用栈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逐步形成运用栈结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1) 导入1:根据投影中的“消毒柜中的餐盘.bmp”图片(附件3),总结餐盘和钢桶取放有哪些特点? 导入2:列举生活中包含栈结构特点的事例。 以图片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感知生活中蕴含栈结构的实例,并总结生活中事物的特点。 结合栈结构,发挥想象,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知识讲解(1) 1. 栈的概念。 以知识条目的方式呈现栈的概念。
自主学习 (1)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栈的特性”,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与讨论“栈与队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把学到的知识,与前一节中队列进行对比。
知识讲解(2) 1.教师举一些例子,讲解栈的建栈、入栈等操作。 例1:“A”“B”“C”“D”四个元素,按序入栈、出栈,模拟出其中的过程。 2.根据入栈的代码,请学生编写出程序。 3.分组、合作完成问题与讨论“编号为1、2、3、4的4列火车,按顺序开进一个栈式结构的站点。问题:开出火车站的顺序有多少种?请写出所有可能的出栈序列。” 通过实际问题,加深对栈的基本操作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知识点迁移。掌握入栈程序后,迁移出栈程序。 以问题讨化的形式,加深、巩固对入栈、出栈的理解。
自主学习 (2) 1.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用户角色特征值”转换成二进制,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编写出转换程序”。 若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述,教师可以从模拟十进制转二进制,并参照入栈、出栈的操作方面给予提示。 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进制转换过程中提炼出栈的基本操作,并引导学生思考,编写进制转换程序(附件5)。
课堂小结 1. 总结栈的概念; 2. 归纳栈的特性; 3. 编程实现栈的各种基本操作,以及栈的简单应用; 对本知识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本节思考与练习1和练习2。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3.3包含了栈的概念、特性、基本操作以及栈的应用,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在了解了生活中一些蕴含了栈结构的生活实例后,可以得到栈结构的概念,提炼出栈结构的特性。根据实例中的栈顶的相关操作,可以提炼出建栈、入栈、出栈等基本操作。理解了这些基本操作后,就可以解决含有栈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编程实现。 本条目的重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恰当地选择栈结构,并总结栈的特性及基本操作,难点是栈结构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学生第一次从实际问题中恰当地选择数据结构栈,并提炼栈的概念、特性等,初试尝试,难免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栈的特性及基本操作。 本节课的概念性、基础性的知识点比较多,可以先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来体验,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学生对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给出栈的定义及其特性,并逐条解释。对于栈的基本操作,可以放一些简单、实用的小例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具体的操作。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设计“用户角色特征值”时,能够主动选取计算机工具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在车厢调度游戏中,学生能团队合作,共同讨论车厢的入栈、出栈等。 计算思维:落点在“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在学习栈的入栈操作后,能栈的入队操作迁移到出栈操作。在“用户角色特征值”问题中,能够分析任务,抽象处理,把中间过程建模成入栈、出栈操作。栈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栈的应用
教材内容: 3.2栈的应用。
适应的课程标准: 1.1 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线性表(包括字符串、队列、栈)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栈。 ●通过项目的实践活动,体验用栈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逐步形成运用栈结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运用栈结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栈的相关操作,编程实现。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玩一个小游戏,在“括号匹配.exe”(附件1)中,学生任意输入数学计算式,程序能判断计算式中的括号是否匹配。 以游戏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了解括号匹配。
任务 完成教材中的“括号匹配”,小组合作,对“括号匹配”进行抽象与建模和设计算法。 1.讨论:如何抽象问题,建立模型。 2.讨论计算式中的各个括号如何存储? 3.讨论用栈的相关操作,实现“括号匹配”的判断?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提炼出栈的结构。引领学生用栈相关的操作,实现括号的入栈、出栈等操作。
算法实现 小组合作,将设计的算法,用代码实现。 把设计的算法用代码实现,增强学生的代码能力。用Python语言实践上述算法中的各个过程,体会栈的各个操作。
成果交流 设计输入数据,组织学生,分享实践结果。 引领学生用数据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并分享实践成果。
自主学习 对于完成“括号匹配”程序时间有多的同学,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实践与体验“逆波兰表达式”。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栈操作的应用迁移到“逆波兰表达式”(附件2)。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辅助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
课堂小结 1.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 2. 面对问题,如何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 3. 在编写程序时,如何使用栈的入栈、出栈等操作。 对本知识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1.完成本章教材3.3后的巩固与提高中的练习6。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3.2栈的应用,是3.3栈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的延续,是在学习了栈相关的操作的基础上,在现实问题中,恰当的选择栈来解决问题。 本条目的重点是从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栈结构,难点是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的过程,并用栈的基本操作进行编程实现。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项目“括号匹配”和实践与体验“逆波兰表达式”,参考教材,逐步体验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编程实现等过程。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不断的试验“括号匹配”的游戏中,体验用计算机工具来验证数学中的问题;在小组合作设计“括号匹配”算法、编程实现时,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落点在“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设计“括号匹配”的算法与程序实现的过程中,能够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忽略括号以外的字符,直接判断左右括号是否匹配;在设计算法时,能合理的组织左右括号,根据入栈、出栈情况判断是否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