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队列 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2 队列 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10-25 17:44:47

文档简介

队列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队列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教材内容: 3.2 队列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适应的课程标准: 1.1 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线性表(包括字符串、队列、栈)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感知队列的作用。 ●通过实际问题,恰当地选择队列结构,并总结队列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1) 导入1:展示有序排队上车的乘客(附件1),和有序排队接客的出租车排队图(附件2)。 以图片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感知生活中的队列的使用,引出队列结构。
知识讲解(1) 1.队列的概念。 2. 教师举一些例子,讲解队列的特性。 例1:模拟甲、乙、丙、丁4个人按序入队、出队,以及介绍4个人在队列中的结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加深对队列特性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自主学习 (1)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队列的基本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编写出队程序”。 若学生一时不能正确地表述,教师可以从参照入队操作方面给予提示。 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队列的基本操作,并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出队的编程实现。
实践任务 约瑟夫问题的队列实现 n个人排成一圈,从某个人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依次编号。从编号为1的人开始顺时针“1,2,3,……,1,2,3,……”报数,报到m(m>1)的人退出圈子。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圈子里的人数将不断减少。请按序输出出圈的编号。 以第二章的例2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出用队列解决该任务的算法步骤。
课堂小结 1. 总结队列的概念; 2. 归纳队列的特性; 3. 编程实现队列的各种基本操作,以及队列的简单应用; 对本知识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了解教材中的拓展链接“循环队列”,并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描述“假溢出”现象。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3.2队列包含了队列的概念、特性、基本操作以及队列的应用,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队列的特性,是在队列概念的基础上,对队列进行提炼。队列的基本操作,是在队列的特性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队列的入队、出队等相关的基本操作。队列的应用,是利用队列的相关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条目的重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恰当地选择队列结构,并总结队列的特性及基本操作,难点是队列的基本操作。由于学生第一次从实际问题中来恰当地选择数据结构队列,并提炼队列的概念、特性等,初试尝试,难免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队列的特性及基本操作。 本节课的概念性、基础性的知识点比较多,可以先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来体验,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学生对队列有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给出队列的定义及其特性,并逐条解释。对于队列的基本操作,可以放一些简单、实用的小例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具体的操作。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营业厅办事对比图中,学生获取队列信息,感知用队列结构处理后,办事流程更合理化了。在合作解决队列的出队操作时,共享信息,共同探讨,实现已有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落点在“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在自主学习队列的基本操作后,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将队列的入队操作迁移到出队操作。在“约瑟夫环”问题中,能提取报数的特征,抽象处理,把每处报数的人出队后再进队或输出操作,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述出该问题。队列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队列的应用
教材内容: 3.2队列的应用。
适应的课程标准: 1.1 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线性表(包括字符串、队列、栈)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队列。 ●通过项目的实践活动,体验用队列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逐步形成运用队列结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运用队列结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队列的相关操作,编程实现。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展示各种加密方法图,恺撒密码(附件1)、维吉尼亚密码(附件2)、摩尔斯电码(附件3)。与同学一起用恺撒密码方法解密(附件4)。解密后,抛出本课教材中的例1信息的加密。 以破解密码为例,引出本课课例信息的加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任务 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分析信息加密的算法。 1.讨论:以哪种方式存储信息? 2.讨论信息中的各个字符如何操作? 3.讨论用队列相关操作,实现信息的加密?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提炼出队列的结构。引领学生用队列相关的操作,实现信息中的字符取出、入队等操作。
算法实现 小组合作,将设计的算法,用代码实现。 把设计的算法用代码实现,增强学生的代码能力。用Python语言实践上述算法中的各个过程,体会队列中的各个操作。
成果交流 设计输入数据,组织学生,分享实践结果。 引领学生用数据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并分享实践成果。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教材中的“银行排队系统”。 强化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抽象并建模,结合入队、出队等操作,设计“银行排队系统”的算法。时间有多的同学,可以编写程序,实现“银行排队系统”的功能。
课堂小结 1.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恰当的选择数据结构; 2. 面对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 3. 在编写程序时,如何使用队列的入队、出队等操作。 对本知识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完成教材3.2后的课后练习1。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3.2队列的应用,是3.2队列的概念、特性及基本操作的延续,是在学习了队列相关的操作的基础上,在现实问题中,恰当的选择队列来解决问题。 本条目的重点是从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队列结构,难点是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的过程,并用队列的基本操作进行编程实现。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加密”和“银行排队叫号系统”实列,参考教材,逐步体验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编程实现等过程。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本条例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分析如下: 信息意识:落点在“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不断的试验“解码程序”中的密码后,学生能主动地想到用计算机程序来设计密码压缩程序;在小组合作设计“信息加密”算法、编程实现时,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落点在“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设计“信息加密”的算法与程序实现的过程中,能够界定问题,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用队列合理的组织数据,用入队、出队解决加密的各个步骤。在自主学 习“银行排队叫号取号系统”时,能根据取号、叫号的过程,抽象问题、建立队列的模型,并用入队、出队等操作实现排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