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
教材内容:5.3 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
适应的课程标准: 1.7 通过实现数据的排序和查找,体验迭代和递归的方法,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教学目标: ●了解排序的主要作用,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知道常用的排序算法。 ●熟练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并能应用。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描述数据的内涵与外延,能够将有限制条件的、复杂生活情境中的关系进行抽象,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表达数据的逻辑关系。 ●计算思维:能够从数据结构的视角审视基于数组、链表的程序,解释程序中数据的组织形式,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操作,评判其中数据结构运用的合理性;能够针对限定条件的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运用数据结构合理组织、存储数据,选择合适的算法(排序、查找、迭代、递归)编程实现、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要使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数据结构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或协作探究;能够评估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对学习数据结构的价值,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信息社会责任:能够分析数据与社会各领域间的关系,自觉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python编程环境。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在一次电视节目上,谷歌总裁施密特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对一百万个32位长整数进行排序 ”同在现场的奥巴马总统立刻响应道:“肯定不能用冒泡排序法。”施密特评价说:"天哪!他是从谁那里听说这个的。” 通过有趣的故事,涉及术语“冒泡排序”,激起学生对排序的兴趣,对排序概念形成初步认识,同时对“冒泡排序”是什么产生强烈好奇心。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什么是排序 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经历排序的场景,比如体育课上按身高排列等等熟悉的生活体验。这种熟悉的经验,在计算机中的排序又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计算中经常使用到排序实例。如:文件夹中图片文件可分别按名称、大小、类型、修改日期等方式进行排序;电子邮件列表一般按照日期排序,最新的邮件被放置在最顶端;购物网站上搜索到的某类商品可按价格、销量、信用等方式进行排序。 设问:计算机要对数据排序,先要考虑数据的组织形式。如果有一组数(23,20,13,18,14,11)分别存储以数组、链表的形式,排序有什么不同呢? 设问: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我们以后假设数据以数组形式存储,然后讨论它的排序算法。排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上面的数组d进行按升序排序后,数组d中数据的存储情况变为如图所示。 排序后的数据存储情况 教师总结:排序(sorting)就是整理数据的序列,使其中元素按照某个值的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的操作。在排序的过程中,序列里的数据元素的值保持不变,但其排列顺序可能改变。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对排序并不陌生,但如何严谨地定义排序,并与数据在计算机中存储形式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化。通过三个问题,串起排序的作用与意义、数据排序的组织形式、排序的概念与要求等等。
学习任务二 前面奥巴马总统提到的“冒泡排序”,它是如何进行的呢? 1. 冒泡排序的一般过程动画演示。 使用现成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直观展示“冒泡排序”的动画。 考虑一般情形,讲解冒泡排序第一遍的加工过程: 冒泡排序算法对数组d的第一遍加工过程 设问:经过第一遍加工,是否能够确保数据中的最大元素下沉到最下面? 2. 设计算法 (
对于
n个元素,
第一遍加工将最大元素下沉到第
n个
位置
对于剩下的n
-1元素,反复使用该规则,直到最后余下两个元素
进行比较和交换
冒泡排序完成
) 可以安排小活动,比如打印6个数字卡片,让6位学生手持卡片,完成冒泡排序的整个过程。在理解冒泡排序算法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程序的实现过程,进一步理解数据排序的思想和方法。 3. 冒泡排序的自然语言描述 老师展示动画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启发,总结其规律,概括其算法,体现课堂的生成性。 设问1:若要排序的数有n个,最少需要进行几遍? 设问2:对于第一遍加工的基本过程,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吗? 设问3:完整的冒泡排序,你能使用语言描述清楚吗? 教师总结:若要排序的数有n个,则需要n-1遍加工,第j遍加工中,从第一个数开始,相邻两数比较,若反序则交换两者的位置;直到第n+1-j个数为止,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比较,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比较,......,第n-j个与第n+1-j个比较,共比较n-j次。此时第n+1-j个位置上的数已经按要求排好,所以不参加以后的比较和交换操作。 对n个元素的数组,用冒泡法进行排序时,共需比较 (n-1)+(n-2)+…+1=次 其时间复杂度为O(n2)。 设问4:冒泡排序算法的每一遍加工中,最小的元素“上浮”和最大的元素“下沉”这两种方式在程序实现时有何区别? 欣赏动画,了解冒泡排序的一般过程。首要是寻找和发现冒泡排序的一般规律。能够由第一遍加工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类推,实现整个排序过程。通过第一遍加工的细致分析,学生得到具体到抽象的基本思维训练。 设计意图:重点在于第一遍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清楚了,那么对于后面的每遍加工,遵循同样的规则,以此类推,即可实现数据的完整排序。 设计意图:弄清楚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可以多花些时间,总结规律,并用自然语言准确地表达算法的操作步骤。这是下一节的重要铺垫。
拓展学习 建议引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并与冒泡排序相比较,分析为什么奥巴马总统说:“肯定不能用冒泡排序法。” 设计意图:与导入相响应,引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分析,以及对比较次数、交换次数的细致分析。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1. 排序的基本概念; 2.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3.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及其特点 为下节引入程序实现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举例说明冒泡排序每一遍处理的结果。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建议重点关注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数据排序是计算机中常见操作,排序的算法内容极为丰富,应用极为广泛。它是很多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算法里需要对数据先进行排序。比如二分查找等。建议从排序应用的典型场景从发,启发学生培养对排序的重要性和作用的意识,在分析数据存储形式的基础上,以数组中数据排序为例,体会排序的具体思想与方法。再以冒泡排序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排序的基本方法。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本节课在导入时选择了一则小故事,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并举例,列举、回顾学生生活与身边的排序相关的真实场景,引入计算机编程中常用的排序用途与定义,进而增强学生对排序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认识。 计算思维:首先,数据采用数组或者链表形式存储与排序算法的操作密切相关,这一点与本章第一节有紧密联系。其次,排序的基本定义。“排序”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方面: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排序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序)进行了梳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科学严谨态度。而后介绍的冒泡排序,主要通过动画“模拟”的形式,直观呈现冒泡排序的一般过程。最后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并描述整个排序过程,让学生总结其规律,概括其算法,体现课堂的生成性。这个模拟——抽象——概括的过程,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师使用“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动画,直观展示“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描述算法的基本过程,从中整理思路、总结规律。数据排序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数据排序的应用
教材内容:5.3数据排序的应用
适应的课程标准: 1.7 通过实现数据的排序和查找,体验迭代和递归的方法,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教学目标: ●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数据组织形式。 ●能够完整地进行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实现,解决排序算法的应用问题。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描述数据的内涵与外延,能够将有限制条件的、复杂生活情境中的关系进行抽象,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表达数据的逻辑关系。 ●计算思维:能够从数据结构的视角审视基于数组、链表的程序,解释程序中数据的组织形式,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操作,评判其中数据结构运用的合理性;能够针对限定条件的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运用数据结构合理组织、存储数据,选择合适的算法(排序、查找、迭代、递归)编程实现、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要使学生为熟练地运用数据结构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或协作探究;能够评估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对学习数据结构的价值,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信息社会责任:能够分析数据与社会各领域间的关系,自觉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python编程环境。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奥运排行榜部分数据(Excel数据) 编号国家/地区人口数量(万)金牌银牌铜牌总数8中国13640751212810020印度130420102353美国3226236383611021印度尼西亚26110113513巴西205293481523尼日利亚18231013452俄罗斯14253232128726日本12703961025
请学生操作Excel表,并按关键字“金牌”进行排序。并调换关键字排序。分析按不同关键字排序,对排序的结果有何影响?记录的位置变化?同一条记录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生活中的数据分析案例,体会排序过程中若要发生交换,则要将待排序的两条记录整体进行交换。
新课讲解 ●学习任务一:抽象与建模 问题: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个国家的信息是一条记录,包括编号、国家/地区、人口数量、各奖牌数等数据项。根据刚才的实践体验,对记录按关键字排序,交换应当如何进行? 教师总结:排序过程中若要发生交换,则要将待排序的两条记录整体进行交换。 ●学习任务二: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 对于每个国家,需要记录其一条完整的记录信息,排序之前要将所有国家的信息存储起来,可以选取数组结构来实现。 有两种方案: 一是采用7个一维数组按列存储,即每个数组分别存储每个国家的编号、国家/地区、人口数量、各奖牌数等,如定义b数组存储表中8个国家的金牌数量,其对应的值为[51,1,36,1,3,0,23,9]; 二是采用1个一维数组(实际是二维数组)按行存储,每个数组元素对应某个国家的一条记录信息,如[8,‘中国’,136407,51,21,28,100]对应中国的相关信息。 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排序时数据的交换方式也何不同?学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 老师总结: 若采用采用7个一维数组按列存储,排序过程中,两条记录的对应数据项都要相应交换,即要考虑7个一维数组的操作。 若采用1个一维数组按行存储,排序中的数据交换可对整条记录进行交换操作。 设问:哪种存储形式处理起来更方便快捷? ●学习任务三:程序实现 老师可以提供数据样例,并以csv格式文件分发给学生。读取数据文件时,选择一个一维数组,然后以金牌数为关键字进行降序排序。根据学习情况,读写csv文件的程序代码可以由老师提供给学生。 示例程序: import csv #数据读入 csvFile = open("jp.csv", "r") #打开相应数据文件 reader = csv.reader(csvFile) #建立一个读入数据的对象 a = [] for item in reader: a.append(item) csvFile.close() #排序 for i in range(1,len(a)-1): #排序不包含第一行数据 for j in range(1,len(a)-i): if int(a[j][3])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复杂数据排序应当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数据存储形式,带来的数据交换形式不同。 设计意图:可以在配合讲解程序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老师可以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
拓展学习 老师提供大数据量的数据文件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冒泡排序的效率,并与python提供的库函数sort()的算法效率进行对比。 通过对排序稳定性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冒泡排序的稳定性如何。 一般情况下,数据规模较小,各种排序方法的时间耗费差异较小,选择面较大;当数据规模较大时,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 (n2),一般不会选用,常用的有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希尔排序等,时间复杂度为O (n log2 n),python中使用的排序方法为TimSort,它实质上是对归并排序的优化,目前认为是最优秀的排序方法。稳定性是指排序前后,相同的数据项前后关系会不会带来变化,冒泡排序是稳定的,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数据结构也对排序有很大影响,编程的复杂度不同,空间复杂度不同。一般情况下,降低了时间复杂度,就会带来较高的空间复杂度;降低了空间复杂度,会带来较高的时间复杂度。对较特殊的数据比如在一定范围内的整数,使用桶排序,时间复杂度达到O (n),但空间复杂度会提高,需要较多的辅助空间。 设计意图:排序问题涉及到算法效率的分析、稳定性分析、数据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所涉及。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1. 记录的关键字排序注意事项; 2. 不同数据组织形式对算法的实现影响; 3. 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实现的完整经过。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习程度设计对应的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实践体验“K- 近邻分类算法初步”。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本条目建议重点关注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建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由学生已经获得的编程经验自然延伸,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可从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实现三个方面进行。即通过合适途径让学生明晰排序算法应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特别是面对较复杂结构的数据时,如果数据以记录的形式呈现,各条记录的排序如何进行,涉及排序的具体操作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据此再讨论算法的设计,对数据的组织形式展开讨论,并详细剖析在不同组织形式下的排序方法有什么差异。厘清问题是程序实现的关键所在,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之后,再针对具体实现讲解要点,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同时可以就不同的数据组织形式对程序实现的难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数据结构对排序算法的重要影响。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本节课在导入时选择了一个案例,导入“奥运排行榜部分数据(Excel数据)”,由于Excel表格进行排序操作时,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组织形式、排序的关键字、记录在排序前后各行数据内部数据项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否变化,从而形成对记录排序相关问题初步的意识。 计算思维:本节中围绕较为复杂形式的数据如何进行排序展开,这是一个由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实现组成的完整经过。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本节的数据可以从真实环境中产生,或者由老师提前安排好并提供数据文件,或者由学生课前自主搜集相关数据。鼓励学生利用多途径方式收集数据,并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进行数据排序算法的探索。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5.3 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适应的课程标准: 1.7 通过实现数据的排序和查找,体验迭代和递归的方法,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冒泡排序的基本程序结构。 ●能够编程实现冒泡排序。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描述数据的内涵与外延,能够将有限制条件的、复杂生活情境中的关系进行抽象,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表达数据的逻辑关系。 ●计算思维:能够从数据结构的视角审视基于数组、链表的程序,解释程序中数据的组织形式,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操作,评判其中数据结构运用的合理性;能够针对限定条件的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运用数据结构合理组织、存储数据,选择合适的算法(排序、查找、迭代、递归)编程实现、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数据结构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或协作探究;能够评估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对学习数据结构的价值,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信息社会责任:能够分析数据与社会各领域间的关系,自觉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python编程环境。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回顾旧知: 请同学们写出冒泡排序第一趟的基本过程。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联系新知。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冒泡排序的基本过程与规则 问题:冒泡排序应该对任意排列的n个数据都能实现最终的排序,这里面是否有规则,规则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排序的最少遍数为n-1,每遍进行的基本过程。 第一遍,对n个元素冒泡,加工完毕,最大值23“下沉”至数组最后第一个元素的位置; 第二遍,对n-1个元素冒泡,加工完毕,最大值20“下沉”至数组最后第二个元素的位置; …… 第n-1遍,对2个元素冒泡,加工完毕,最大值13“下沉”至数组最后第n-1个元素的位置; 排序完成。 以升序、“最大元素下沉”为例,提炼出一般规则: 设问:再仔细观察某一遍里面的加工步骤,这种方法是否通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排序过程中,按下面的方式使用变量i和j: i:记录正进行的处理遍数,第1遍处理时值为1,第2遍处理时值为2,依次类推。 j:记录当前数组元素的下标。每遍处理过程中,j值总是从第一个数组元素的下标值0开始,按每次加1的方式,直至j=n-i-1为止。每当j取定一个值后,当前数组元素d[j]将与它的后一个元素d[j+1]进行比较,若d[j] >d[j+1],则互换这两个数组元素中的数据。 设计意图:按照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策略,推动学生加深对冒泡排序的深刻认识。
学习任务二:冒泡排序的程序实现 学生自主编写程序,教师及时跟踪、辅导、点评、总结 1.先研究冒泡排序的第一遍的程序实现 仍以这些数据为例,回顾冒泡排序第一遍的加工过程: 冒泡排序算法对数组d的第一遍加工过程 设问:经过第一遍加工,是否能够确保数据中的最大元素下沉到最下面?如何使用程序实现? for j in range(0,length-1): if L[j]>L[j+1]: temp=L[j] L[j]=L[j+1] L[j+1]=temp j代表数组元素的下标,试问j从0开始,是否可以达到length-1?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第一遍加工的实现中可以发现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全部算法过程。 2. 设计算法 设问:上一步中,我们编写了第一遍加工的程序代码,如何修改一下,完成第i遍(i = 1 , 2, 3, ……)的加工过程? (
对于
n个元素,
第一遍加工将最大元素下沉到第
n个
位置
对于剩下的n
-1元素,反复使用该规则,直到最后余下两个元素
进行比较和交换
冒泡排序完成
) for j in range(0,length-i): if L[j]>L[j+1]: temp=L[j] L[j]=L[j+1] L[j+1]=temp 设计意图:重点在于第一遍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清楚了,那么对于后面的每遍加工,遵循同样的规则,以此类推,即可实现数据的完整排序。此处在于引导学生意识到对第i遍加工来说,只需要将一个参数略微修改一下即可。 3. 学生动手编写冒泡排序的程序 def bubble_sort(L): length=len(L) #序列长度为length,需要执行length-1遍加工 for i in range(1,length): for j in range(0,length-i): if L[j]>L[j+1]: temp=L[j] L[j]=L[j+1] L[j+1]=temp 设计意图:由第一遍加工的代码,概括出第i遍加工代码,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最后将整个过程,进一步概括出一个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的程序结构,这是一个难点。可以多花些时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验证。 设计意图:从第一遍加工的实现中可以发现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全部算法过程。 设计意图:重点在于第一遍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清楚了,那么对于后面的每遍加工,遵循同样的规则,以此类推,即可实现数据的完整排序。此处在于引导学生意识到对第i遍加工来说,只需要将一个参数略微修改一下即可。 设计意图:由第一遍加工的代码,概括出第i遍加工代码,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最后将整个过程,进一步概括出一个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的程序结构,这是一个难点。可以多花些时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验证。
拓展学习 冒泡排序算法的每一遍加工中,最小的元素“上浮”和最大的元素“下沉”这两种方式在程序实现时有何区别? 建议在上节引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选择排序”的程序实现。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1. 冒泡排序的基本过程和结构; 2. 冒泡排序的程序实现。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选择排序算法是在参加待排序序列的所有元素中找出最小(或最大)数据的元素,使它与第一个元素中的数据相互交换位置。然后再在余下的元素中找出最小(或最大)数据的元素,与第二个元素中的数据相互交换位置。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成为一个有序的序列。请根据该排序算法的思想,编程实现对数据序列[23,20,13,18,14,11,98,4] 的升序排列。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为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建议分配1课时完成。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与前面所学的冒泡排序基本思想与方法建立联系,学生可以较熟悉地对若干个数据进行冒泡排序。 其次,引导学生能够从抽象的角度概括出冒泡排序的基本规则,并能以合适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呈现出其每遍加工的基本过程。 再次,在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上,可以引入自然语言、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冒泡排序的基本程序结构,从而实现对程序实现这个难点的突破。 本节主要内容为排序算法的核心模块。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本节侧重于计算思维的训练。程序语言是表达算法思想的工具,为了实现冒泡排序,在数据组织形式上选择较为简单的整数,并从中概括出冒泡排序的基本过程和算法步骤。这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为了照顾普通学生的需要,可以从分析冒泡排序的第一遍加工入手,然后再就其程序实现进行展开,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然后再从第一遍的实现,推广到第i遍加工,这是一个思维泛化的过程;再由此出发,抽象出冒泡排序的整体程序结构,并通过简洁的代码实现,提炼出了冒泡排序的基本算法。这个基本过程,是一种思维螺旋式上升的提升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