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某山地的等高线图,表示山谷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貌改变的作用是( )
A. 流水、风、海浪和冰川 B. 火山和地震 C. 大陆漂移 D. 板块构造运动
3.我们可以在浙江余姚龙泉县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可以说明( )
A. 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 B. 地形是变化的,海陆也在变迁
C. 地形是稳定不变的 D. 地形变化是很剧烈的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表形态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B. 人类活动不会导致海陆的变迁
C. 目前,非洲和南美洲还在同一块大陆上 D. 从古至今,地表形态都是不变的
5.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是( )
A. 火山湖 B. 沙漠中的蘑菇石 C. 喜马拉雅山 D. 海岸边的怪石
6.在分层设色图上,绿色表示( )
A. 山地 B. 高原 C. 平原 D. 盆地
7.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最低处死海的海拔﹣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 8848米 B. 9248米 C. 12848米 D. 2212米
8.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攀登珠峰的大本营的海拔高度是5200米,峰顶与大本营的相对高度是( )
A. 8844米 B. 3644米 C. 5200米 D. 14044米
9.甲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2000米,比乙地低1000米,则( )
A. 甲地海拔1000米 B.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1000米 C. 乙地海拔1000米 D. 甲地海拔3000米
10.气象工作者在同一时刻测得A处气温是20℃,B处气温是38℃,则A、B的相对高度是( )
A. 1 000米 B. 2 000米 C. 3 000米 D. 4 000米
11.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曹河的流向是( )
A. 由西南流向东北 B. 由东南流向西北 C. 由西北流向东南 D. 由东北流向西南
12.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 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 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 D. 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二、填空题
13.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 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 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 绕土豆模型面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 “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14.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顶A的海拔是_______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________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________。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________。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________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________。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________,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为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为山脊;
3、山顶指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解答】A、 ①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是山顶,A错误;
B、 ②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B错误;
C、 ③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C正确;
D、 ④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D错误。
故选C
2.【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的两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需要学生知道即可。
【解答】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前者主要指的是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等。后者主要指这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故答案为:A。
3.【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形变化的原因分析,以浙江余姚带状岩层为材料来说明。
【解答】地形是不断的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不是稳定不变的,一般变化不剧烈,不易被人们所察觉,螺蚌等生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目前出现在崖壁上,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
故答案为:B。
4.【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的变化的成因。地形是不断的受到内外力共同作用,不断地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有时候容易被人觉察,有时候不易被人觉察。
【解答】地表形态直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海陆的变迁,如荷兰的填海造陆,目前,非洲和南美洲分离成两块大陆。
故答案为:A.
5.【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产生的现象,属于基础题目。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等。四个选项中只有B蘑菇石是风力作用形成的,火山湖和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怪石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选:B
6.【答案】 C
【解析】【分析】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本题主要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 B
【解析】【分析】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题目中两个高度都是海拔.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需要了解清楚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解答】解: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列式计算:8848﹣(﹣400)=9248米.
故选:B.
8.【答案】 B
【解析】【分析】海拔是指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考查了相对高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解答】解: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计算峰顶与大本营的相对高度是:8844米﹣5200米=3644米.
故选:B.
9.【答案】 B
【解析】【分析】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是相对高度.本题考查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学习中同学们容易将海拔和相对高度混淆,是一道易错题目.
【解答】解:甲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2000米,比乙地低1000米,则甲地海拔为2000米,乙地的海拔为30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 C
【解析】【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和洋流因素等.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答】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A处气温是20℃,B处气温是38℃,则A、B的相对高度是:(38℃﹣20℃)÷0.6℃×100米=3000米.
故选:C.
11.【答案】 D
【解析】【解答】 读图可得,曹河流位于山谷部位,该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图中曹河的流向是东北流向西南.
故选:D.
【分析】 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与北方相对的方向是南方,读图可得,图中曹河的流向是自东北流向西南.
12.【答案】 C
【解析】【解答】A项甲处等高线比乙处密集,坡度要陡,攀登费力;B项丁处等高线比丙处稀疏,因此坡度要缓和,所以B表述错误;C项甲、乙、丙、丁四处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都是280米,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形、坡度陡缓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把等高线图所反映的有用信息加以分析。
二、填空题
13.【答案】 (1)A,B
(2)甲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只要写出 “沿线切下”,即给分)
【解析】【分析】(1)测量等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小误差。
(2)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解答】(1)A、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每块橡皮高度要相同,A符合题意;
B、记号笔水平放置画出的线才在同一平面上,B符合题意;
C、等高线是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不能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C不符合题意。
(2)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的等高线密集,因此从甲地登山的路会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故答案为:(1)A B(2)甲(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只要写出 “沿线切下”,即给分)
14.【答案】 (1)930m;570m
(2)360m;710m
【解析】【分析】本题为计算题,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结合运用计算即可。
【解答】(1)山顶C的海拔是930m,350m+220m=570m,故山顶A的海拔是570m。
(2)930m-(350m+220m)=360m,故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60m,930m-220m=710m,故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710m。
故答案为:(1)930m;570m(2)360m;710m
三、解答题
15.【答案】 (1)663;鞍部
(2)甲
(3)B
(4)2.4
(5)①
(6)西南—东北(或东北—西南);D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两个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63-512-151米;依据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A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B位于山坡上;适合搭建帐篷的是B,C为陡崖.
(4)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χ2比例尺.若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1.2x2=2.4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如图中泥石流发生时1、2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1;因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6)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为山谷,需要架桥;D-处为山脊,需要挖掘隧道.故答案为:(1)663;151;鞍部;(2)甲;(3)B;(4)2.4;(5)1;(6)西南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