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中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东观中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29 21: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观中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1.9)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明,这是指
A、大宗的嫡长子 B、大宗的庶子 C、小宗的长子 D、小宗的次子
3 老舍的《四世同堂》描述了我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而如今,核心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崩溃 B.经济的发展C.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D.法律的规定
4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5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6 汉统治者吸取秦的教训,建立了太子制度,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对此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原则继承了先秦宗法制 ② 其确保了西汉初年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 是汉出现太 后听政和宦官专权的一个制度原因 ④ 目的是为了保证帝位的传承,维护刘氏统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 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8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奖励农耕 D.商鞅变法
9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10 清人陶煦在《租核 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3 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4 下列改革措施中,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B.鲁国的“初税亩”
C.秦国的商鞅变法 D.晋国的税制改革
15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6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
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8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19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思想应出自
A孟子 B韩非 C 庄子 D墨子
20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学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 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提倡
A要体贴他人B应贵贱有序C行政为本D人际关系要和谐
22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是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也 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D理是万物本原
23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④ B② C③ D④
24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5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二 材料题
26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
时期 代表人物 拥有的权力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不是合法的宰相,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5 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7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高山族耕田图》(略)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一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一一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台湾高山族耕田图》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白居易的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5分)
(2)材料三、材料四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摘抄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你怎样评价上述两种看法?(7分)
(3)概括材料四主张产生的历史条件。(5分)

28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作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照人格和道德情操方面有何建树。(5分)


历史答题卡
26 (1)(6分)



(2)(5 分)



(3)(4分)


27 (1)(5分)


(2)(7分)



(3)(5分)



28 (1)(8分)




(2)(5分)




(3)(5分)


答案
1 c 2a 3d 4a 5c 6d 7a 8a 9c 10b 11a 12a 13a 14c 15c 16a 17b 18d 19a 20c 21b 22c 23d 24a 25d
26答案:(1)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一职在明朝被废除;明朝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地位、权力降低。(4分)主要原因相权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2分)
(2)西汉设“中朝”,限制三公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代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清朝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听命于皇帝。(5分)
(3)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7 ①时间:春秋时期。(1分)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3分)
②材料三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1分)理由:“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或答:“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1分)材料四认为工商皆为本。(1分)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1分)评价:重农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巩固),(1分)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分)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1分)
(3) 略 (5分)
28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2分)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2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4分)
(2)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5分)
(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5分)
答案
1 c 2a 3d 4a 5c 6d 7a 8a 9c 10b 11a 12a 13a 14c 15c 16a 17b 18d 19a 20c 21b 22c 23d 24a 25d
26答案:(1)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一职在明朝被废除;明朝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地位、权力降低。(4分)主要原因相权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2分)
(2)西汉设“中朝”,限制三公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代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清朝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听命于皇帝。(5分)
(3)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7 ①时间:春秋时期。(1分)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3分)
②材料三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1分)理由:“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或答:“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1分)材料四认为工商皆为本。(1分)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1分)评价:重农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巩固),(1分)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分)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1分)
(3) 略 (5分)
28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2分)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2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4分)
(2)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5分)
(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