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观潮》精品教学资料包(自读课文,一课时讲完,适合公开课教学与平时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28.《观潮》精品教学资料包(自读课文,一课时讲完,适合公开课教学与平时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18 21:30: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8.《观潮》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
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用两课时教完。除生字外,要注意常用词的教学,如方、倏尔、文、溢目、江干等。
二、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资料,以增强直观性。
三、要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可布置学生根据注释把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四、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了解南宋的国都在临安,这将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师可稍作介绍: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二、笔卷江涛,墨泻江潮──《观潮》析(吴功正)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妖娆多姿!
(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三、浙江钱塘奇观“海宁潮”将申报“世界遗产” (张文)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天文学家指出:海宁潮是由于月球的引力和杭州湾“喇叭形”的出海口共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钱塘江大潮特大涌潮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朔”(中国农历初一)或“望”(农历十六),即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二是这“朔”或“望”必须最靠近“秋分”节气(在九月二十三日左右);三是这“朔”或“望”必须发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去年是九月十七日,地球和月球相距最近)。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仅符合第一个条件;而农历八月初三的钱塘江大潮,则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因此,同是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的将比八月初三的逊色得多。
记者从海宁了解到,本月底,海宁市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8. 《观潮》课文原文及译文
课文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课文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8. 《观潮》标准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图画。
【教学步骤】
一、引读,创境激趣。3’
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生:看过。师:那么,请说说海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生:没看过。师:哦,生活在东固山区,确实难有机会,不过也没关系。今天,让我们放开思绪,随南宋词人周密,一起去观赏那“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板书:观潮)
请大家边看边听边体会。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钱塘潮的壮美”。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潮怎么样呢?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生: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美)、令人震撼、山崩地裂等。)师:说得真好,道出了海潮的壮美。(板书:壮美)
让我们走进课文《观潮》。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生读一个,给一个正音;全班齐读,每个词连读2遍)2’
霆tínɡ 斋zhāi 艨艟 ménɡ chōnɡ 履lǚ 倏shū 舸 ɡ 泅qiú鲸jīnɡ 绮qǐ 僦赁jiùlìn 穹qiónɡ
2、教师范读。问:老师哪些地方和你读得不一样?请说说理由。4’
(古读,即像古人一样读:摇头晃脑、拖音拉调)。
(屏显)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气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情感等)。
3、学生自读。请大家根据自己听读的喜爱程度自由朗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2’
(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问处,质疑。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注释翻译
注释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浙江:钱塘江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当……时
其:指潮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既而:不一会儿
际天:连接着天
沃:用水淋洗
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译文1: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注释2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尹:长官
艨艟:战船
既而:然后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倏尔:突然
略:一点儿
舸:船
逝:去,往
译文2: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注释3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文:用作动词、画着文彩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仞:八尺
干:岸
穹: 高
僦赁:租用
席地:一席之地,仅一个座位的地方。
容:许,使
译文3: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4、学生赛读。要求三个大组的同学各推选出1名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赛后,师生点评。对最优者和其所在组进行奖励。
5、教师提问:钱塘潮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美)、令人震撼,如果用相机拍下来,将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文章题目是“观潮”,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板书:涨潮图、军演图、弄潮图、观潮图)2’
三、研读,细部探究。
第1段:涨潮图
①听读。请一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将听到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联想、想象成美丽的图画(或边听边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1’
②请找出表现海潮壮观(雄豪)景象的词语:“伟观”、“势极雄豪”。2’
③品读,体味语言。3’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一句,它写出了______。”进行点评。教师点拨。如:“我喜欢仅如银线一句,它写出了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
A 、“我喜欢玉城雪岭一句,它写出了海潮的形态和颜色。”
B 、“我喜欢大声如雷霆一句,它写出了海潮的声音。”
C、“我喜欢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一句,它写出了海潮的气势、动感和情味。”
④小结:这段文字从形、色、声、势几个方面,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板书:自然美)。1’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1’
请大家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将它背下来。 1’
第2段:军演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的水军演习”答问,并用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3’
明确:“我看到了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
第3段:弄潮图
涨潮时,不仅有军人演习,还有吴中健儿们弄潮表演。请具体说说这幅图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2’
如:“披发文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富有地方色彩。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争先主动迎击。在弄潮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1’
请全体男生齐读第2、3段。2’
第4段:观潮图
问:这个文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
不能。突出了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从侧面烘托出海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涨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军演图和弄潮图则是人以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板书:人情美)
四、悟读,合作讨论。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2’
明确:与海潮相互衬托(即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衬托):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两者相得益彰。
五、延读,拓展延伸。
1、同学争论。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塘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呢? 2’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冲浪运动、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嫦娥1号飞天,都表明今人更有挑战性。)这些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更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2、积累语言。2’
周密笔下的《观潮》是一篇描绘钱塘潮奇景的美文,那么,我们熟知的大师们笔下的钱江潮又是怎样的呢?(屏显)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
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苏轼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
3、知识拓展
欣赏视频:涌潮与潮汐的形成
六、结语,激发斗志。1’
赏天下奇景,品千古美文。走进周密的《观潮》,如同欣赏一朵摇曳多姿的奇葩,观看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聆听一首激动人心的乐章。我由衷的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壮观的钱塘潮能在大家的心头激荡,八百年前吴地的风俗人情会在大家的脑海中飘扬!
七、作业(任选一题)1’
1、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2、将宋朝潘阆的词《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抓住观潮、潮水、弄潮儿和自己的感受来写,重点写潮水和弄潮儿。
②字数300左右。
附板书:
涨潮图 (自然美)
观潮 军演图 壮美
弄潮图 人情美
观潮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8.观潮
新人教版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
钱塘潮视频
G g
读准字音:
霆tínɡ 斋zhāi 艨艟 ménɡ chōnɡ 履lǚ 倏shū 舸 ɡ 泅qiú
鲸jīnɡ 绮qǐ 僦赁jiùlìn 穹qiónɡ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气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情感等)
钱塘江
农历十六日
(十五日叫望)
当……时
不一会儿
用水淋洗
…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指潮
发、起
几乎、将近
连接着天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长官
战船

舞动
树立、举
突然
一点儿
去,往

然后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用作动词、画着文彩
逆流迎着潮水
八尺

租用
许,使

一席之地,仅一个座位的地方。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1、请找出表现海潮壮观(雄豪)景象的词语。
2、请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一句,它写出了____。”进行点评。
3、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的水军演习”答问,并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4、涨潮时不仅有水军演习,还有吴中健儿们的弄潮表演。请具体说说这幅图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
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积累语言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
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
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苏轼)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
知识拓展
欣赏视频:涌潮与潮汐的形成
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2、将宋朝潘阆的词《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抓住观潮、潮水、弄潮儿和自己的感受来写,重点写潮水和弄潮儿。
②字数300左右。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8. 《观潮》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雷霆(tínɡ) 震撼(hàn)
京尹(yǐn)
B.艨艟(tōnɡ) 如履平地(lǚ)
崩山(bēnɡ)
C.为火所焚(fén) 善泅者(qiú)
溯迎而上(suò)
D.鲸波万仞(rèn) 罗绮(qǐ)
车马塞途(sāi)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1)例:如履平地 ( ) 
A.西装革履 B.郑人买履 
C.履险如夷 D.履行职责
(2)例: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A.物尽其用 B.尽人皆知
C.同归于尽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例:人物略不相睹 ( )
A.略不沾湿 B.雄才大略
C.攻城略地 D.长远战略
3.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字。
仅如银线 (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天下之伟观也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4.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
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势极雄豪。
5.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状语后置句)
C.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也(判断句)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整体感知
1.对下列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以这种表演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B.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C.而旗尾一点也没沾湿,以这种表演夸耀自己高超的技能。
D.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凭借这种表演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
2.判断下列说法是对还是错,对的画勾,错的画叉。
⑴“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
⑵“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其中“倏尔”:指刹那间。“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  )
⑶“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意思是: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  )
⑷《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这是一篇以场面描写著称的佳作,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  )
3.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以此表现大自然力量的伟大。
B.赞美水军和吴中健儿的非凡勇敢和高超的游泳技术,以此表现当朝社会的良好风气。
C.说明观潮是当时社会的一件盛举,以此表现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热爱之情。
D.赞美钱塘江海潮的壮观的景象,并叙写了当时观潮的盛况,以此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三、课内阅读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4.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_”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阅读
白洋①潮
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②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③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④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⑤,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⑥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⑦,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⑧,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①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②遄(chuán):迅速;③真:同“直”;④擘(bò)翼:张开翅膀;⑤蹴(cù)起:涌起;⑥镞镞:同“簇簇”,聚集;⑦辟易:惊退;⑧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他很擅长讲故事。
岁岁如之
如驱千百群小鹅
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三峡》)
势欲拍岸而上
势极雄豪(《观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⑵坐半日,颜始定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⑵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4.作者为了突出海潮的壮美,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
                       
5.第二段“坐半日,颜始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新题探密
巧填成语。
厨师的拿手好戏……………( )
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
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 )
替人写春联………………( )
扭着秧歌打腰鼓…………( )
卖桃子的和卖李子的打架……( )
参考答案:
一、1.A(B项:艟,chōng/C项:溯,sù/D项:塞,sè) 2.(1)C (2)D (3)A 3.仅:几乎/只 能:才能、能力/能够 观:景象/欣赏 势:气势/阵势 4.C(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项“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形容表演,用词错误;D项“惊天动地”,在这里形容声势浩大。) 5.C 6.B 二、1.B 2.⑴√⑵√⑶×⑷× 3.D 4.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三、1.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2.形、色、声、势 3.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4.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四、1.A 2.⑴非同寻常;⑵脸色。3.⑴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⑵观看的人们(被潮水)惊退,跑着躲避到海塘下面。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用观者的感受反衬海潮的惊心动魄的气势。6.答案:添油加醋;开天辟地;闪烁其辞;与人作对;旁敲侧击;投桃报李。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8. 《观潮》2004—2010年中考期末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3个试题(备注:中考未考过)
《观潮》期末考试题1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tínɡ(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ménɡ chōnɡ( )( )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lǚ( )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ɡě( )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在文中的空白处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填空。
(1)《观潮》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人。
(2)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仔细读读第一段,它的中心句是什么?这段有着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又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浙江之潮”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找出第二段中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①________②_______,其中“奔腾分合”四字,文字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请用一组句子详述这四个字概括的内容。并分析一下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6、文中写钱塘潮,又写了水军和吴中健儿,这是一幅________画,又是一幅________画,是________美和________美的统一。
7.“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这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把钱塘潮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
8、“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出自________一诗,作者是________,这一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作者引用此诗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霆   艨艟 履 舸
2、⑴《武林旧事》 周密 公谨 宋 湖州
⑵①仅如银线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④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①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 ②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③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4、“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分 视觉、听觉 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5、既尔 倏尔 (战船)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合舷并驶。动静结合
6、风景 风俗 自然人情
7、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银线 玉城雪岭
8、《浙江观潮》 杨万里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
《观潮》期末考试题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
2、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观潮》期末考试题3
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译文: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潮水奔腾的巨大声音如雷霆一般,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文: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译文:很快的黄烟四面升起,人和景物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轰然震响,声音如同崩山一样。
D、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参考答案】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弄潮健儿的英姿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4、C(“人物略不相睹”应该译为“人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