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奕诉
2.“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宝山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四行仓库战役
3.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 舰奋勇作战,在全舰燃起大火的情况下毅然撞击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这一事件发生在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旅顺之战 D.威海卫战役
4.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的国家是( )
A.德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
5.下列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是
A.汉阳铁厂 B.湖北织布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开平煤矿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7.下列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求富 B.自强 C.师夷长技 D.变法革新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法、美、俄、日、德、意、奥八个主要国家组织联军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A.称霸世界 B.占领中国 C.镇压义和团运动 D.输入鸦片
9.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印刷精美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0.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④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
A.“自强”“求富” B.“振兴中华”
C.“打倒孔家店” D.“誓死力争”
12.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发生在
A.辽东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3.为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危机的加剧,曾留学于英国的严复决定通过翻译著述来警醒世人。在译著《天演论》中,他借阐述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强调面临瓜分威胁的中国,只有改革现状,才能避免亡国灭种之祸。造成此时“民族危机加剧”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史料搜集和鉴别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
15.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日《马关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6.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内容能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哪个屈辱条约(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1901年6月,清政府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击毙的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建碑,碑上说,克林德“为国捐躯,令名美誉”。这事件说明了( )
A.清政府善于进行外交活动 B.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C.克林德为其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D.克林德是中外友好的见证
18.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A B.B C.C D.D
19.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次集体亮相”的直接目的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C.镇压中国的反帝斗争 D.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20.“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A.创办近代工业 B.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矢志为变法献身 D.提倡民主、科学
21.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甲午战争激化了中日民族矛盾
22.近代中国,洋务派赞同以“中学”为体;维新派的康有为也借助孔子推行“变法”。至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则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对儒学态度的变化体现了( )
A.教育的近代化 B.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C.经济的工业化 D.近代化探索的深入
2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主张“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上述人物宣传了什么观点?( )
A.以革命形势推翻当时的政府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改革变法 D.进行思想变革
24.“中日两国同于七月初一宣战,(甲午)八月十八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那一次的海军之战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一个战争。”此次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宝贵 D.邓世昌
2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二、非选择题
26.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苦苦的探索。
请回答:
(1)在维护清朝统治的上,洋务派提出了什么主张?请写出两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说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7.十九世纪中后期,亚洲有两个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改革。最先改革的是一个东方岛国,后来改革的是一个天朝大国。两国改革都颁布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一系列措施,轰动一时,影响巨大。结果是东方岛国改革成功,天朝大国改革失败.请回答:
(1)东方岛国和天朝大国分别是哪两个国家?列出两国的改革名称。
(2)在东方岛国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中,有哪两项内容最能体现其改革性质和富有远见性?
(3)天朝大国改革虽然失败,但其历史作用仍值得肯定。它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认为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必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于是他们打起“自强”、“求富”的牌子,主持推行洋务“新政”。
——龚书铎、方攸翰《中国近代史纲》
(1)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谁?他们推行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的“他们”能否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请举例说明。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1)以上材料出自什么文献?是哪次运动中颁布的?此运动的领导人是谁?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2)此材料是哪次运动张贴的告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哪些局限性?这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爆发于哪次侵华战争期间?
(3)两次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4)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事件?哪个阶级领导的?目的是什么?
(5)你如何评价材料三中的事件?
材料四
(6)按顺序写出材料四人物的名称,他们领导了什么运动?揭开此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此运动中哪些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通过以上四则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30.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材料二 “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
——顺口溜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民谣
(2)材料二中顺口溜有利于我们记忆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危害最大?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材料四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对这段历史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C 6.C 7.D 8.C 9.C 10.A 11.A 12.C 13.C 14.D 15.D 16.C 17.B 18.B 19.C 20.A 21.A 22.D 23.C 24.D 25.D
26.(1)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②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任两个.
(2)①公车上书;②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①三民主义;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
(5)戊戌变法失败的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7.(1)日本、中国;明治维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2)向西方学习,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28.(1)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统治
(2)不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洋务派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29.(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1864年,天京陷落。
(2)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封建迷信色彩;“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5)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没有改变政治制度,因此,没有是中国从根本上走上富强的道路。
(6)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公车上书;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7)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救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等。
30.
(1)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 开设工厂 帝国主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