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湖心亭看雪
知识过关检测
1
对接课内
2
一、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______,今义:(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表示大数后面有零头,余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我
知识过关检测 课后练习,夯实基础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
原意为:雪花,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
原意为:客人(跟“主”相对),句中意为:____________。
客居
下雪
3.一词多义
①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更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还
更加
(2)强
尽力(竭力、勉力)
勉励
4.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下一白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及下船 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失
这
撑(船)
裹、围
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
等到
5.重点虚词
(1)天与云与山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姓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和,同
疑问代词,表反诘,哪、哪里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代词,代指“他们的”
代词,“……的人”
二、特殊句式翻译
1.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见”前省略主语“他们”)
2.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正常语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
教材经典设问
(九年级上册P58“思考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15分)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①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悲苦、郁闷
对接课内 【课内对接点】主旨相关:借景抒情 实词对接:是
一材多设问
【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回到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比出郭,日已夕③,航湖④至普宁,遇道人⑤参寥,问龙井所遣⑥篮舆⑦,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⑧开霁⑨,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⑩并湖而行。出雷峰 ,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 ,入灵石坞,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偏西,(我)坐船渡湖到普宁,碰到了僧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使用的竹轿 ,(参寥)说,“因为没有按时来,(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晚,天空放晴,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随参寥拄拐杖一起沿着湖边前行。(我们)过了雷峰塔,过了南屏山,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
得支径 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 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 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 ,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232字,选自明末清初·张岱《龙井题名记(秦观)》]
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取泉水,(背)靠着山石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音,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
【注释】①吴兴:地名。后文中的会稽、龙井、普宁皆为地名。②辨才:法号元静,和后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③夕:西向,偏西。④航湖:这里指坐船渡湖。⑤道人:这里指僧人。⑥遣:这里是可供使用。⑦篮舆:竹轿。⑧天宇:天空。⑨霁:雨过天晴。⑩策杖:拄拐杖。 雷峰:即雷峰塔。后文中的南屏,灵石坞均为山名。 濯足于惠因涧: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 支径:小路。 酌:舀取。 据:靠着。 激激:形容急流的声音。 鼓: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二鼓即二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比出郭 比:__________
(2)以不时至 时:__________
(3)是夕 是:__________
(4)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并: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道 旁 庐 舍 灯 火 隐 显 草 木 深 郁 流 水 激 激 悲 鸣 殆 非 人 间 之 境。
等到
按时
这
一起
【答案】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实词迁移
实词 本课同义项句 意思
是
实词 教材其他篇目同义项句 意思
比
时
并
是日更定矣 这
比至陈 等到
学而时习之 按时
二石兽并沉焉 一起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2)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自
自康乐以来 自:____________
明日
明日徐公来 明日:__________
2.左侧(2)句句式为:________________
教材相同句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
第二天
状语后置句
示例: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关键词/句式迁移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对美景的喜爱、内心的欢愉。(意思对即可)
4.从选文加横线句子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2分)
【答案】不拘小节、洒脱随性。(意思对即可)
(创新设问)请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间月光的明澈透亮。
拓展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