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
一、选择题
1.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来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均为不饱和溶液,③、④均为饱和溶液
B.①→②,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②→③,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③→④,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某温度时,物质X的饱和溶液中,X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气体
B.该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该温度时X的溶解度为50g
D.降低温度一定能析出晶体X
3.若烧碱溶液不小心沾到皮肤上,可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的硼酸溶液。现要配制300g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解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B.量取水的体积时,将蒸馏水直接倒入量筒,直至291mL刻度线处
C.装瓶过程中,若少量硼酸溶液酒出,则剩余硼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D.称量硼酸固体的质量时,若托盘天平的指针稍偏向左盘,可尝试向右移动游码
4.小芳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按照如图的操作称量氯化钠、量取水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
A.12.4% B.12.5% C.16.9% D.17.1%
5.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得到相应溶液质量与加入KCl质量的关系如出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B.乙和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
C.本实验中只有乙溶液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
D.通过本实验得出KCl固体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在炎热的夏天,小林从的冰箱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的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b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时,a溶液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定是不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a溶液
7.甲是的氯化钠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乙和丙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大
8.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图所示的操作,最终甲、为两烧杯中溶液( )
A.溶质质量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密度相同 D.均为饱和溶液
9.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a、c两点时,NaOH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d点时,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0.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液刚好饱和析出晶体;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液刚好饱和析出晶体在上述四个过程中,各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变小,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B.②溶质质量变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变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③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④溶质质量变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变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1.将某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分别通过加水或升温处理,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②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③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②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①大
D.③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②大
12.t℃,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图中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D.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13.将40℃的饱和石灰水冷却至10℃;或加入少量CaO,但温度仍保持40℃,在这两种情况下均未改变的是( )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的溶解度
C.溶液的质量
D.溶液中的数目
14.已知:(1)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克的物质为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1克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克的物质为难溶物质。(2)20℃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7.4 3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氢氧化钙是难溶物质 B.20℃时可以配制出20%的硝酸钾溶液
C.20℃时氯酸钾是易溶物质 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15.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溶液选种,如图所示为实验室配制该溶液的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B.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
C.在称量的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左偏,应向右移游码
D.再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使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16.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为:①=②>③>④
C.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将④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为饱和溶液
二、简答题
17.预防“新冠肺炎”现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消毒液对空气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液能够迅速彻底地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某校决定复课开学前对全校教室、寝室全面消毒。小柯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
二氧化氯(ClO2)10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80%
密度 1.2g/cm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存
(1)这10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含溶质二氧化氯___________克。
(2)我校欲配制30千克质量分数为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来消毒,需要多少千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____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18.下图是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请根据有关信息计算:
(1)这瓶硫酸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g,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_____g。
(2)用这种浓硫酸50g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多少克?(列式计算)
三、探究题
19.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颗粒大小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____。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
(3)你认为该兴趣小组设计第四组实验的意图是______。
20.实验室有A、B两瓶硝酸钾溶液(室温30℃),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8%和25%,但已经失去了标签无法分辨,小应利用所学知识并查阅资料,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来鉴别。
(查阅资料)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
(方案一)分别取适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甲、乙两烧杯中,用同一支密度计测量。据图分析,__________(填“甲”或“乙”)杯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两个烧杯中,分别向两杯溶液中边搅拌边逐渐加入过量的等质量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过滤、干燥、称量,得到滤渣质量较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填“8%”或“25%”)的硝酸钾溶液。
(方案三)取等质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将两支试管置于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出现________现象的即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①、③、④一定是饱和溶液,②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来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由图①到图②,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得到的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此时由图②到图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氯化钠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图③到图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C
【详解】
A、由图无法判断X一定是气体,X还可能是固体,选项错误;
B、物质溶于水后溶液不一定都呈无色,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该温度下,15gX溶于3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该温度下,50gX溶于100g水中也能形成饱和溶液,即该温度时X的溶解度为50g,选项正确;
D、由图不能判断X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所以降低温度不一定能析出晶体X,选项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A、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解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故选项说法正确;
B、所需水的质量为:300g×(1-3%)=291g,即291mL,量取水的体积时,先用倾倒法加液体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体到291mL刻度线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装瓶过程中,若少量硼酸溶液洒出,因溶液具有均一性,剩余硼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称量硼酸固体的质量时,若托盘天平的指针稍偏向左盘,说明左盘的质量偏大,不能尝试向右移动游码,应减少药品至天平平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4.A
【详解】
小芳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将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使用的是10g和5g的砝码和2.7g的游码;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10g+5g-2.7g=12.3g,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为87mL(合87g),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2.4%。故选A。
5.B
【详解】
A、由图可知,乙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氯化钾的质量为40g,则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8.6%,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乙溶液和丙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都为100g,氯化钾的质量也都为40g,则乙和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乙溶液与丙溶液的组成相同,则本实验中乙和丙溶液均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D、实验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通过本实验不能得出氯化钾固体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项错误;
故选B。
6.B
【详解】
A、由题意知,5℃时,a溶液中有少量蔗糖晶体存在,故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b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从5℃到室温,温度升高,晶体消失说明晶体已经溶解了,从而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故C正确;
D、由于a溶液中比b溶液中溶解的溶质少,故b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故D正确。
故选B。
7.C
【详解】
A、将甲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后没有晶体析出,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乙中没有晶体析出,可能是刚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丙中有析出的晶体,丙一定是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C、甲、乙中溶质的质量相等,甲的溶液质量比乙多,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选项正确;
D、当乙是饱和溶液时,乙、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选项错误
故选C。
8.A
【详解】
A、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转移50mL至乙,转移后甲、乙溶液的质量相等,向乙溶液中加入50mL水,由于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质量不同,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乙两烧杯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同,它们的密度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转移50mL至乙,转移后甲、乙溶液的质量相等,向乙溶液中加入50mL水,故最终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A、由图可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之后,溶液温度升高,可知此过程放热,故A正确。
B、a、c两点时,温度相同,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故B正确。
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c点溶液中有固体存在,d点温度比c点低,所以溶液中肯定也有固体存在,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10.A
【详解】
①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等温蒸发溶剂刚好变成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②饱和溶液继续等温蒸发溶剂就会析出晶体,此时,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减小,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③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刚好饱和时,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④饱和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至析出晶体时,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故选A。
11.D
【详解】
A、由图可知,溶液中加水后形成的溶液②底部有固体剩余,则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给溶液升温后形成的溶液③中固体全部溶解,则得到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大于溶液①中溶质的质量,但溶液②中溶剂的质量也大于溶液①中溶剂的质量,所以无法确定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小于溶液③中溶质的质量,溶液②中溶剂水的质量大于溶液③中溶剂水的质量,所以③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②大,选项正确,故选D。
12.C
【详解】
A、根据图示,不能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错误;
B、根据图示,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物质质量为40g,故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但选项中没有带单位,故错误;
C、溶质越多,溶剂越少,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m<W=Z,故正确;
D, 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6.7%,故错误。
故选D。
13.A
【详解】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第一方式溶液变为不饱和但溶液组成未改变,加入生石灰的溶液会吸收少量水分,但溶液依然饱和,这两种方式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故正确;
B、不同温度的氢氧化钙溶解度不同,故错误;
C、加入生石灰的溶液因与水反应而使溶剂的质量减少,因温度不变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部分溶质析出,溶液的质量不再相等,故错误;
D、溶质的量由C可知已不再相等,故钙离子数目不等,故错误。
故选A。
14.B
【详解】
A、在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65g,在0.01~1g之间,属于微溶物质,故A说法不正确。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所以可以配制出20%的硝酸钾溶液,故B说法正确。
C、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g,在1~10g之间,属于可溶物质,故C说法不正确。
D、由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31.6g)比氯化钠(36.0g)小,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5.C
【详解】
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分析图示可知,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故说法正确;
B、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故说法正确;
C、配制100g 16%NaCl溶液,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6%=16g,是定值,②中称量NaCl的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左偏,说明氯化钠多了,需减少氯化钠使天平平衡,故说法错误;
D、量筒的读数“仰小俯大”,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6.C
【详解】
A、因为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所以①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B、①→②是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恰好饱和,溶质质量不变,②→③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减小,③→④析出的溶质逐渐增多,溶质质量继续减小,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为:①=②>③>④,此选项正确;
C、在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此选项错误;
D、将④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为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7.960g 二氧化氯质量为:m质 = 30kg × 20% = 6kg;
需要二氧化氯消毒液的质量为:
【详解】
(1)1000毫升=1000厘米3,1000厘米3二氧化氯消毒液中含溶质二氧化氯的质量为:1000厘米3×1.2克/厘米3×80%=960g。
(2)见答案。
18.(1)由题意,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体积为500mL(500cm3),这瓶硫酸溶液的质量是1.84g/cm3×500cm3=920g;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920g×98%=901.6g。
(2)设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50g×98%=x×19.6%
x=250g,
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250g。
【详解】
解析见答案。
19.溶质的状态、溶剂的质量 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的速率快,节省实验时间 第四组可以与第二或第三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详解】
(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所以溶质的状态、溶剂的质量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
(2)物质由块状改为粉末状会增加同一物质的溶解速度,使实验时间变短;
(3)第四组实验是相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对比,主要是温度的改变,与其它组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1)溶质的状态、溶剂的质量;(2)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的速率快,节省实验时间;(3)第四组可以与第二或第三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20.乙 8% 析出固体
【详解】
[方案一] 据图分析,乙杯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25%的硝酸钾溶液密度较大;
[方案二] 得到滤渣质量较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8%的硝酸钾溶液能够溶解较多的硝酸钾;
[方案三] 试管中出现晶体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25%的硝酸钾溶液中的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