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碱
一、单选题
1.忘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变质。下表中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 )
选项 问题 分析与设计
A 为何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B 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产生沉淀多少
D 如何除去杂质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2.已知溶液的导电性与单位体积内离子的数目、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单位体积内离子数目越多,导电性越强;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性越强(如两个氯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导电性相当),现向含有Ca(OH)2和NaOH的混合液中通入CO2气体,下列测得溶液导电性(用“电流强度I”表示)变化与通入CO2气体体积(V)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3.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OH═2Y+Cu(OH)2↓,则( )
A. X一定是Cu(NO3)2 B. X的相对分子质量比Y大
C. 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 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4.关注健康,预防疾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健康人体血浆pH范围在0.9~1.5 B.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C. 含氟牙膏可防治龋齿 D.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5.在元旦晚会上小明表演了—个魔术:他拿出一把装满“水”的“宝壶”,分别向编号为ABCDEF六只烧杯(装有少量不同试剂)中倒“水”,结果A杯无色透明,B杯看似红墨水,C杯看似蓝墨水,D杯看似牛奶,E杯看似红褐色涂料,F杯看似蓝色果冻。则宝壶中的“水”可能是( )
A. H2O2 B. HCl溶液 C. AgNO3溶液 D. NaOH溶液
6. 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7.NaOH固体需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它( )
A. 易挥发并且有腐蚀性 B. 易潮解并且有腐蚀性
C. 有腐蚀性并且易和二氧化碳反应 D. 易潮解并且易和二氧化碳反应
8.已知氢氧化锂(LiOH)可溶于水,其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下列对氢氧化锂的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B.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 能与稀硫酸反应 D.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9.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忽略水分蒸发),质量会减少的是 ( )
A. 浓硫酸 B. 浓盐酸 C. 氯化钠固体 D. 氢氧化钠固体
10.固体氢氧化钠不能露置于空气中的原因是 ( )
A. 易潮解 B. 易与氧气反应 C. 易潮解和易与CO2反应 D. 易与氮气反应
11.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其保存方法.固体KOH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 ③易吸收水分 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下列不属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 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C. 能和CO2反应 D. 能和硫酸反应
二、填空题
13.在小黄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别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 。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 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可以滴加上图中出现的哪种试剂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
14.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所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x)关系如图所示。OA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点C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
15.为验证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过老师设计并与小燕进行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分开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等体积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K1,K2,观察实验现象。
(1)实验整个过程中,小燕观察到________
(2)实验后,过老师从A中锥形瓶内取出适量溶液,倒入试管中,并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无现象,再加入了氯化镁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了A中溶液一定存在________
(3)从而小燕得出了结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及碳酸钠的性质分析,解答时需结合除杂原则及氢氧化钠的碱性。
【解答】A、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书写正确,不符合题意;
B、要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可向样品中加入盐酸,若产生气泡则证明变质,不符合题意;
C、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钡,通过产生沉淀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但无法观察到产生沉淀多少,要证明全部变质,只需向溶液中加入酚酞观察颜色,符合题意;
D、加适量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 B
【解析】【分析】如果溶液中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将导致离子数减小,导电能力变弱;如果有新的溶质加入,将导致离子数增多,导电能力增强,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一开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此时溶液离子减少,导电性减弱,电流变小;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完毕后,此时导电性减少到最弱,继续通二氧化碳,又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变,即电流大小不变;当碳酸钠反应成后,二氧化碳于碳酸钙和碳酸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增多导电性增强,即电流变大,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X+2NaOH═Y+Cu(OH)2↓可知,X是可溶性的铜盐,可溶性的铜盐有氯化铜和硝酸铜进行分析.
【解答】解:A、通过推导可知,X可能是硝酸铜,也可能是氯化铜,故A错误;
B、2NaOH的式量是80,Cu(OH)2的式量是98,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2Y=18,X的式量比Y大,故B正确;
C、因为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已经决定了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即1:2:2:1,Na为+1价,所以生成的钠盐的阴离子应该是﹣1价,故C错误;
D、通过推导可知,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d额关系、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健康人体内血浆的pH范围为7.35~7.45,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正确;
C、含氟牙膏可防治龋齿,正确;
D、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正确;
故选A.
5.【答案】 D
【解析】【分析】利用六只烧杯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可以得出小明用的“水”,有可能是一种碱,因为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红褐色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铁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铜是一种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确定加入的物质是一种碱.
【解答】解:由E杯看似红褐色涂料,F杯看似蓝色果冻,我们可以猜测,在E中加入“水”之后,出现了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加入F后出现了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从而我们可确定加入的“水”中有氢氧根.所以根据答案我们认为加入的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选D.
6.【答案】 C
【解析】【解答】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开始时不会生成气体,待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才开始产生气体,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C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7.【答案】 D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和苛性钠,是一种强碱,具有腐蚀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气体而变质。解题时需注意:NaOH固体和NaOH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分析是有所区别的。
【解答】NaOH固体不挥发但具有腐蚀性,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易吸水而潮解,易吸收CO2气体而变质。
故答案选D
8.【答案】 D
【解析】【分析】因为氢氧化锂(LiOH)可溶于水,其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所以氢氧化锂(LiOH)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与稀硫酸反应、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解答】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相似,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盐和水;其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和酸发生中和反应。
故答案为:D
9.【答案】 B
【解析】【分析】A、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来回答此题;
B、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回答此题;
C、根据氯化钠放置在空气中性质很稳定的知识判断.
D、根据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且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来判断。
【解答】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判断: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水后质量要增加,故A错;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液质量要减少,故B对;
C、氯化钠露置在空气中很稳定,质量一般不会变化,故C错;
D、氢氧化钠固体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并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质量要增加,故D错。
故答案为:B
10.【答案】 C
【解析】【解答】由于氢氧化钠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还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因此必须密封保存.
【分析】利用氢氧化钠的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11.【答案】 B
【解析】【解答】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性质极为相似,也具有在空气中易潮解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的特性,因此为防止氢氧化钾变质就必须密封保存.
故选B
【分析】密封保存即是药品要与空气隔绝,是为了防止氢氧化钾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的反应.所以氢氧化钾的在空气中的吸收水分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密封的主要原因.
12.【答案】 A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碱的通性的掌握。
【解答】A、氢氧化钾不能与碳酸钠发生反应;故A正确;
B、 酚酞溶液变红色,体现了氢氧化钾的碱性;故B错误;
C、 , 体现了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 , 体现了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3.【答案】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无色酚酞
(3)碳酸钠(或稀盐酸)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产物解答;
(2)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
(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因此反应后的溶液中肯定存在氯化钠,可能存在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可以滴入继续碳酸钠溶液,如果还有沉淀生成,那么说明溶液中还存在剩余的氢氧化钙;也可以滴入稀盐酸,如果有气泡生成,那么说明存在剩余的碳酸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B试管中,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无色酚酞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可以滴加上图中出现的哪种试剂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碳酸钠(或稀盐酸) 。
14.【答案】 NaOH+HCl=NaCl+H2O;Na2SO4、NaCl、NaOH
【解析】【分析】根据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才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分析。
【解答】 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才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所以OA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AB段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占是氢氧化钠过量的图像,溶液中溶质除生成的硫酸钠和氯化钠外还有剩余的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NaOH+HCl=NaCl+H2O ; Na2SO4、NaCl、NaOH 。
三、实验探究题
15.【答案】 (1)B装置中的氯化钙溶液压入A装置和C装置,并且都出现白色沉淀
(2)氢氧化钠溶液
(3)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使左右两侧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当打开弹簧夹后,中间B内的氯化钙溶液在瓶内气压的左右下被压进左右两个装置内,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同时看到白色沉淀;
(2)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不反应,但是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3)氢氧化钠为碱,而二氧化碳为非金属氧化物,二者能够发生反应,据此得出结论。
【解答】(1)实验整个过程中,小燕观察到;B装置中的氯化钙溶液压入A装置和C装置,并且都出现白色沉淀;
(2)验后,过老师从A中锥形瓶内取出适量溶液,倒入试管中,并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无现象,再加入了氯化镁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了A中溶液一定存在氢氧化钠溶液;
(3)从而小燕得出了结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