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亲情之爱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妈妈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那张商业银行的定期存单的密码
B. 李叔叔暴怒无常的脾气让很多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C. 我的朋友安慰我说:“这只是暂时的诀别,用不着悲伤”
D. 他们絮絮叨叨地谈了一个多小时,天黑了才结束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 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 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 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下列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是()。
A. 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 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 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 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____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____,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合欢树》等。
字音字形
瘫痪( ) 捶打( )
憔悴( ) 絮叨( )
沉jì( ) jué( )别
shì( )弄 淡yǎ( )
词语理解
(1)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来回翻身。
(5)___________: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1)—(3)题。
双腿tānhuàn( )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此时已经肝疼得整宿( )睡不着觉,当“我”答应去看北海的菊花时,qiáocuì( )的她竟喜出忘外,絮( )絮叨( )叨地说个没完,直到说到“跑”“踩”之类的敏感词,才悄悄离开。
母亲 A (艰苦 艰难)地呼吸着,她昏迷前还不忘记她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菊花开得 B (灿烂 烂漫),“我”与母亲却永远地绝别了。母亲虽然走了,但“我”会用行动告诉她,不仅自己好好活,还会带着妹妹好好活。
(1)给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2)上文中每段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A、B两处。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下面语段画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
环境,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管理,①着力实施了荣昌“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着力加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②市民环保意识不断落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③影响民生的突出逐步问题解决,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第①处成分残缺,可在___________后加___________。
(2)第②处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第③处语序不当,可将___________调整到___________后面。
学习了本文后,那种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生,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名人品母爱】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仿照示例写出一句歌颂母爱的名言。
【示例】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访谈母爱】有这样的话: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老师也一定让你去采访过自己的母亲,你采访过了吗?你又是怎样进行采访的?把你设计的采访内容展示出来吧。(不少于3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知文本(1)课文围绕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文第①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她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简要分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如何理解“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的妙处。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第①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一句中的3个动词“扑”“抓”“忍”,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的急切心情。细节描写内容虽细小,却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判断成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解答】
A项,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A正确。
B项,暴怒无常:指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无常是指时常变化,变化不定。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项,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和词语“暂时”矛盾。故C错误。
D项,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唠叨。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D正确。
故选C 。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
【解答】
A项,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冒号,把第1个冒号改为逗号;
B项,第1个问号改为逗号;
D项,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解答】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是《藤野先生》所包涵的思想感情。故A正确。
B. “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是《二十四孝图》所包涵的思想感情。故B正确。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是《五猖会》所包涵的思想感情。故C正确。
D.《故乡》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但没有突出表现怎样被扼杀,所以本项表述不妥。故D错误。
故选D。
4.【答案】散文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5.【答案】tān huàn chuí qiáo cuì xù 寂 诀 侍 雅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以及汉子书写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本题注意“瘫痪”“絮”的读音以及“诀”“侍”的书写。
6.【答案】(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3)十分寂静
(4)翻来覆去
(5)侍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释词语的语境义具体步骤如下:解释词的本义,本义就是最常见的意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本题可以结合自己的识记来理解。如“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沉寂”指十分寂静。
7.【答案】(1)瘫痪 xiǔ 憔悴 xù dāo
(2)忘 望 绝 诀
(3)艰难 烂漫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拼读与汉字书写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注意“絮叨”的读音。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错别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易错字、同音字、形似字,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注意“喜出望外”“诀别”的正确书写。
(3)【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做题时,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看懂,其次注意词语的语言环境,最后理解词语意思。
【解答】
“艰苦艰难困苦。“艰难”困难。结合语境应选艰难。灿烂:光彩鲜明耀眼。烂漫:形容颜色鲜丽。集合语境应选烂漫。
8.【答案】(1)“四大” “行动”或“工程”
(2)“落实” “增强”或“提高”
(3)“逐步” “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1)第①处成分残缺,可在“四大”后加“行动”或“工程”;(2)第②处搭配不当,可将“落实”改为“增强”或“提高”;(3)第③处语序不当,可将“逐步”调整到“问题”后面。
9.【答案】(1)(示例)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2)(示例)①妈妈,您对我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有时您会觉得累吗?②有时我错怪了您,甚至发不该发的脾气,您会怪我吗?③您对我最大的期望是什么?假如我没有达到您的期望,您会对我失去信心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积累及识记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如: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采访对象设计采访内容的能力。要求学生先确定采访的对象,然后结合人物身份和活动的主题和要求,进行内容的设计。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先选择采访的对象,然后按照要求设计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即可。如:①妈妈,您对我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有时您会觉得累吗?②有时我错怪了您,甚至发不该发的脾气,您会怪我吗?③您对我最大的期望是什么?假如我没有达到您的期望,您会对我失去信心吗?
10.【答案】(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自己的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2)母亲是一个坚强乐观、无私勇敢、热爱生活、理解儿子的伟大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整理概括即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本文依次写了:“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自己的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分析。本文中,母亲不管自己身患重病却只顾儿子的情绪,依然不忘生活的美好坚持带儿子去看花,可见母亲是一个坚强乐观、无私勇敢、热爱生活、理解儿子的伟大的人。
11.【答案】【小题1】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
【小题2】示例: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爱与关心,还可以看出她的坚忍、乐观。
【小题3】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到明朗、坚强的变化。
【小题4】母亲牵挂的儿女已经长大,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不悲观失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示例: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爱与关心,还可以看出她的坚忍、乐观。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题目和文章主题的关系,具体语言环境,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通过分析可知,这句话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到明朗、坚强的变化。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具体语言环境、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句子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这句话的含义是:母亲牵挂的儿女已经长大,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不悲观失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
12.【答案】【小题1】带“我”摘艾叶 荒年做艾饼
【小题2】“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表达了“我”对老屋的亲切感。
【小题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题4】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记叙文进行内容概括时,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故事情节,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方面概括情节。依据第②段句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可以概括为奶奶带“我”摘艾叶;依据第⑥段句子“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可以概括为荒年做艾饼。
2.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句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先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体会其作用。“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表达了“我”对老屋的亲切感。
3. 本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在文章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然后仔细阅读要把握的主要段落,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文首、文中和文末),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主题、内容、情感等方面回答即可。分析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要从结构、内容(主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作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文中人物的形象,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本句话细腻的描写了奶奶说话时娇羞神态,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13.【答案】(示例)我的祖母70岁了。一头白色的短发像一层白霜笼罩在头上。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纵横交错,镌刻着70年来千辛万苦的经历。一双大眼睛已深深陷进眼窝,嘴里的牙齿几乎全脱落。她那双粗糙瘦削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但她仍然精神矍铄,满面红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人的小作文,要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劳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细节描写的运用。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渲染人物心情。如:我的祖母70岁了。一头白色的短发像一层白霜笼罩在头上。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纵横交错,镌刻着70年来千辛万苦的经历。一双大眼睛已深深陷进眼窝,嘴里的牙齿几乎全脱落。她那双粗糙瘦削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但她仍然精神矍铄,满面红光。
第11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