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课导入
1.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2.通过分析史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的艰苦努力,激发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1860年
1894年
1895年
1898年
1912年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技术
制度
失败
失败
1915年
1923年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整体感知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之背景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袁世凯独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探究新知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之背景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六号
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陈独秀等人是如何带领国人“觉悟”的?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新文化运动 时间
标志
代表人物
重要阵地
1915年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探究新知
《青年杂志》封面
陈独秀
(1879—1942)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法语: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陈独秀
(1879—1942)
胡适
(1891—1962)
鲁迅
(1881—1936)
李大钊
(1889—1927)
1917年,陈独秀被北大聘为文科学长,《新青年》随即从上海迁往北京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陈独秀入北大后,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杂志真正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真正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蔡元培
(1868-1940)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胡适
陈独秀
辜鸿铭
蔡元培
鲁迅
李大钊
知识拓展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三.新文化运动之内容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说。
新道德:资产阶级新道德,追求自由、平等。
探究新知
西洋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民主=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科学=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
(2)提倡民主与科学
三.新文化运动之内容
核心
现在各种日报、旬报,虽然出的不少,却都是深文奥义,满纸的之、乎、者、也、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人,哪里能够看得懂呢?
——王观泉:《被绑的普米修斯——陈独秀传》
新
文学
新鲜
平易
通俗
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论》
(第二卷第6号)
三.新文化运动之内容
(3)倡导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九一八年四月
三.新文化运动之内容
(3)倡导文学革命
四.新文化运动之影响
材料一 李欣淑幼年时,父亲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探究新知
材料二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统计结果如下:
——《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材料三 1923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14 孔子 1
四.新文化运动之影响
(2)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四.新文化运动之影响
材料四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五四运动回忆录》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更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3)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新文化运动之影响
材料六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堂小结
(2021自贡市)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这里“新的启蒙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021滨州市)“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最早提出该主张的是( )
A. 陈独秀 B. 蔡元培 C. 鲁迅 D. 胡适
C
A
课堂练习
(2021郴州市)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实业救国 B.扶清灭洋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文学
(2021宿迁市)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数的有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言教”的史实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成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D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