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黄鹤楼
原文呈现
1
写作背景
2
文学文化常识
3
古诗词曲鉴赏
4
常考名句理解
5
6
知识过关检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原文呈现】(红色加线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写作背景】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即创作了这首诗。
【文学文化常识】
崔颢(hào),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诗集》。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赏析】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刻画出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炼字:“空”字表达了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古诗词曲鉴赏】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赏析】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前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颈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
【赏析】以抒情作结,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炼字: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常考名句理解】
(1)《黄鹤楼》中表达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颢在《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使用叠字,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一诗中,诗人以游子之身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而不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乘鹤而去,写出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两联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C.颈联诗人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写出树木分明、草木茂盛的样子,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D.这首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知识过关检测
课堂检测提能力
【解析】颈联中的“树”“芳草”勾起了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表达了其强烈的思乡之情,C项中“热爱”表述有误。
【答案】C
2.《黄鹤楼》一诗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3分)
【答案】(3分)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漂泊在外,诗人的内心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意思对即可)
3.(2021十堰)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分)
【答案】(2分)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4.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颢因何而“愁”。(2分)
【答案】(2分)人生失意;思念家乡。(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5.(2021北京)《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案】(3分)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尾联的情感,1分;鲁迅的心情,1分;二者关系,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6.(教材“思考探究”)《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