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使至塞上
原文呈现
1
写作背景
2
文学文化常识
3
古诗词曲鉴赏
4
常考名句理解
5
6
知识过关检测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文呈现】(红色加线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文学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赏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了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古诗词曲鉴赏】
慰问边关守军。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漂泊无定。即景生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炼字:“出”“入”二字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二字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感,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
炼字:“大”表现出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表现出四周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烽烟高高直立的特点。
指黄河。
炼字:“长”表现黄河渺无尽头;“圆”表现出日落之低之大,孤悬于地平线上。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赏析】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这里指前线统帅。
用典:运用典故“燕然勒功”,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主旨】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常考名句理解】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实写所见景物,即景生情,并以景物自比,抒发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传神的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1.最后两句诗中运用“_____________”的典故,其中“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借指战争最前线,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燕然勒功
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知识过关检测
课堂检测提能力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是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尾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流露出诗人对前线统帅的赞扬和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解析】颔联“征蓬”“归雁”都是实写所见景物,B项中“一虚一实”表述有误。
B
3.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案】(2分)示例: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意思对即可)
4.(教材“思考探究”改编)《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请简要赏析。
【答案】“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