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6 15:20: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 《伯牙鼓琴》
学科 六年级语文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于学习文言文不再那么陌生和畏惧。但由于知识储备害不是很多,再加上本课文字障碍比较大,所以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本文是一个故事,较为生动典型,学生很有兴趣。可以采用朗读,合作探究,表演等方式来完成。对于伯牙破琴绝弦这个行为及知音的理解可能略有难度,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困难。不可枯燥讲解,要让学生作一定理解即可。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1.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 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后面学习课文作铺垫。 2.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友情是何等珍贵,如再遇知音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3.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4.出示课题:《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1)“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2)“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4)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进行朗读指导读课文,感知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朗读测评,检测学生朗读情况 三、品读课文,体会知音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1)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 (3)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介绍人物背景 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4.感悟知音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3)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学生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用一个词来形容? 悲,痛; 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5.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6.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智慧作业设计 运用智慧作业,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检测 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 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 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巍巍乎若太山。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 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板书 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绝弦 锺子期听 巍巍 汤汤 死 千古知音
教学 反思 《伯牙鼓琴》,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