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科 四年级语文
学情 分析 我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有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即能初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体味文章情感上容易停留于表面,如何真正打动这些学生,使其与文章、作者及文中主人公进行“神交,仍有待挖掘。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字不认识,词不理解,句子读不通顺,首先巩固和提高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行进适当的拔高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我将不同的孩子分进一个学习小组,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层层推进。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刻感悟,以读、思、悟、说为主,让学生体会文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使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入境入情地读文,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感情,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畅谈读书的目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族情感。
教学 目标 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崛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 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周恩来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朗读评测,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打开朗读评测指名轮读课文重点段落。 (设计意图:利用朗读评测,可以让老师更好了解孩子们的词语掌握情况和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积极性。)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1)生分组谈论交流。 (2)生小组派代表发言,师打开PK板,为小组加分。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具备的阅读能力,通过pk赛,让每个孩子都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三、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解读标题的含义 二、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有得到惩处?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补充资料,了解“不振” 1.齐读“中华不振”的语段,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2.交流搜集成果,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设计意图: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的那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讲解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2)思考讨论: ①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②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2.生发言,PK板上为小组加分。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 , ,谁知 ,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都 ,但 , ?大家只能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得到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女人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三、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看到租界发生的事情后,周恩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说一说。 (二)提炼资料,感悟誓言。 1.在当时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外国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这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出示课件) 2.过渡:看着这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师生引渡——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生接读) 3.提问:“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像一团烈火”? (三)深化课题认识 1.过渡: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 2.交流周恩来的资料,拓展课后习题第二题周恩来写的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和品读,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和抱负。) 四、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布置作业。 1.感悟:作为新时代的你,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写一写。 2.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3.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多种方法,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板书 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 耳闻和疑惑(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目睹(中华不振!) 远大志向
教学 反思 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课堂上,我围绕“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租界发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课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思索: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不足之处: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还有,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华不振,我出示了拓展图片,孩子们从图片中明白了中华不振,更为形象直观。但是如果要是加上我的解说词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