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对象:年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认识长方体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因此我在教学时更加注重学生喜欢用电子产品学习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登录敏特数学应用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微课学习,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面与棱的特点是教学重点,是学生深入学习这种立体图形的基础;教材强调“面”与“体”的内在关联,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加强对长方体特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为教学表面积做好铺垫;表面积的计算是从“体”的研究到“面”的计算的过程,教材不呈现具体的计算公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展开图前后的关系,实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面“长方形的长、宽”建立对应关系,并依靠长方体“面”的特征进行表面积的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的教学是对长方体的特点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综合与深化,引导学生想象长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情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来强化所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与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长方体的特点发现长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与规律。 (2)学习策略目标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为后面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①通过微课教学,学习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点促进对长方体的理解。 ② 课堂中再通过基础练习、课中讨论等支撑工具的运用,对长方体的特点进行深入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的过程,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环境下,本课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练习来解决教材重难点,突破重点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以“三段五环”模式实施课堂教学。 1.课前学习: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通过观看微课,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然后进行知识点的理论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学习长方体的点棱面的特点,然后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知识运用。) (2)知识点拨,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回顾微课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点拨和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2.课中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练习(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充分地将学习时间给与学生,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深化知识点的运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知识讲解,效果反馈,利用教师的数据统计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个别知识的讲解,同时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利用课后继续学习。 (3)课中讨论,合作交流,利用敏特数学系统的课中讨论,让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来检测学生应用工具进行听、读、练、记的学习成果展示及语言输出训练。) (4)延伸拓展:引导学生 3.课后交流,师生评价。反馈本节课学习数据及学习成果,指导学生查看“学习成就”进行自我评价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