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15:4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 录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习任务一:根据目录和学习聚焦,概括三个展览厅的主题,并尝试说明三个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学习聚焦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
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学习聚焦2: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
维护稳定。
学习聚焦3: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关系到赋役征发与财政,关系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是户籍制度的补充,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控制
依托人口登记、保甲组织实现国家对民众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学习任务二: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清晰理解展览板的内容,请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提炼每个历史阶段户籍制度的历史核心概念。
(1)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核心概念:编排户口,
登记簿籍
(2)秦朝:秦汉时期,世卿世禄崩溃,封建官僚制建立……反映在户口管理上,是宗室籍与官籍分立……以职业为划分标准,大致有农户、工商业者、弟子(官办学府就读的官僚子弟)等。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
核心概念:实行分类登
记制度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汉朝: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ロ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核心概念:
丞相管理,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编户齐民:主体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所谓“编户” ,是说他们都按有关规定,正式纳入国家户口编制、登记序列;所谓“齐民” ,是说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
历史核心概念卡
(4)魏晋南北朝: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核心概念:
西晋重建户籍为“黄籍”
东晋以“白籍”登记南渡者
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土断”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5)隋唐: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隋书·食货志》
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记账,赴州依式勘造。——《唐会要》卷85
核心概念:
隋朝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代: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核心概念: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学习任务三: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并尝试用唯物史观大概念为参观者解释这一历史现象。
解题思路:
黄籍与白籍的区别是什么——宋朝主户与客户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于是否承担赋役——这是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户籍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受到税收的经济基础影响
历史大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元朝:元代的户口类别比较复杂。这些不同类别的人户,有的有专门的调查登记,内容不尽相同。据元代赋役制度,除军、匠户外,民户和其它一些人户都要按户等高下纳税服役。
——宋昌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
核心概念:
“诸色户计”,
固定户籍
(8)明朝:明朝的黄册制度一是以乡都为单位,以里甲组织来保证黄册的编制……黄册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将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将封建国家控制人口的手段和目的完全统一起来……明初户口分民户、军户、匠户三大类。
——杜婉言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9卷
核心概念:
按职业定户籍,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定“黄册”
(9)清朝: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清丈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仅有保存人口统计的作用……康熙时期实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进一步降低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而雍正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则彻底割断了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联系。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核心概念:
户籍的财政功能削弱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时间分期 历史核心概念
战国 编排户口,登记簿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丞相管理,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魏晋 南北朝 西晋重建户籍为“黄籍”;东晋以“白籍”登记南渡者;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土断”
隋唐 隋朝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 “诸色户计”,固定户籍
明朝 按职业定户籍,以里甲制为基础制定“黄册”
清朝 户籍的财政功能削弱
学习任务四:观看户籍制度展厅后,你认为古代户籍制度有什么功能,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社会控制(人口)
服务赋役(农业)
维护治安(统治)
划分地位(等级)
历史大概念:
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特点)
第一展厅: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十三五”期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公安部数据显示,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各地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农转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教育方面,“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惠及1400余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就业方面,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亿人次。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谈古论今
学习任务五:参观完第一展厅后,同学们结合时事新闻,谈一谈在户籍制度改革的今天,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给我们的当下的改革发展带来哪些启示?请写在留言簿上。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学习任务六:为了提炼展厅历史核心概念,请为第二展厅设计三个问题。(要求:围绕展厅主题,能在材料和教材100页中找到答案,三个问题之间要有梯度)
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提示:梯度决定问题的大小
提示:主题决定问题的角度
提示:答案决定问题的范围
提示:目的决定问题的方向
问题1:封建基层组织的任务有哪些?(一级概念)
问题2:你能把相应的历史概念归类到这些任务中吗?(二级概念)
问题3:能说出古代基层组织的发展有什么趋势吗?(总结规律)
问题1:提炼古代基层组织的内容?(历史概念)
问题2:概括古代基层组织的特点?(历史解释)
问题3:评价古代基层组织的作用?(史论结合)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学习任务七:为了更好地让参观者理解展厅的主题内容,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每个阶段材料对研究基层组织发展变化有什么史料价值?
(1)秦汉: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以下有乡、里,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初步确定了乡官制。此时乡里制度的特点是,在乡里组织中增加了“亭”,使秦代乡里制度呈乡、亭、里三级制。汉代乡里组织结构在沿承秦制的基础上更加严密更加具体,什伍制是基层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ー乡,乡有三老”,分别掌管全乡的户口、赋役等管理责任。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史料类型
这是学者研究乡里制度的间接史料,或第二手材料,对初学者研究历史起到引领入门的作用。从材料中的乡、亭、里,什伍制的信息,可以用于研究秦汉赋役征发和维护稳定的基层组织。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唐朝: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开篇,上元节西市开市,长安城暂停宵禁,无论来自何方何国,只需一次勘验入市,十二时辰内,可在坊间自由来往。
史料的价值判断
电视剧属于文学作品,但编剧尊重历史,也能从侧面反映真实的历史,文学作品在证史方面也有其独特价值。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侧面推测,唐代实行宵禁,城市里坊的开启有固定时间,坊设坊正,负责治安。结合教材,对于研究乡里,村坊,邻保制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3)宋朝:“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盗也,固可浙习其为兵……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士兵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事渐可以复古。此宗庙长久计,非小事也。”我们可以看到保甲法的本质是以民制民(包括流民“盗贼”)、以民制兵,以民之无偿兵役节省宋延之财开支。当然,王安石意图用兵农合一来取代腐朽骄纵之北宋军来说,多少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并不能改变保甲法之阶级压迫的本质。
——《中国古代改革家》1987年1月第1版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
历史核心概念卡
(3)宋朝:
保甲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使乡里组织完全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这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必然结果。按保甲规则将乡里社会组织起来,虽可相当程度维护乡里社会的秩序,但另一面,它又使乡里社会失去了自然、自在和自治性质。人们像被拴在一条绳子上的鱼,难有自主。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2002年2月第2版
史料的比较
这是两部不同时期的历史研究著作,针对保甲制评价的横向史料比较,对比差异,体会研究者的立场,运用的史学研究方法等。
前者作者更多利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后者利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分析,而且两者都能辩证分析,对于研究宋代乡里制度由乡里制向保甲制演变,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4)明朝: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
此碑真实地反映了明初由山西泽州向河南迁民的情况。碑文中写道:“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ー百一十户:甲首朱五……”等,末署“维大明洪武贰拾肆年仲秋月日碑记,石匠王恭”。因此,碑文也反映了明初里甲的状况。碑石现藏于河南卫辉市博物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实物史料的解读
这是教材中为我们展现的历史实物史料,用文字史料与文物史料相互印证,对于综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这段碑文记载,可以了解明初里甲制的情况。
(5)清朝:(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ロ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文献史料的解读
这是教材中为我们展现的历史文献史料,属于典制文献,具有很高的研读价值。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清朝保甲不仅承担治安任务,还承担户口登记职责。能够体现清朝乡里制与保甲制的合一。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秦汉时期:
征发赋役:设乡和里
维护稳定:什伍组织
唐朝时期:
征发赋役:乡和里,村坊制
维护稳定:邻保制度
历史核心概念卡
宋朝时期:
乡里制向保甲制演变过程
明朝时期:
征发赋役:里甲制
维护稳定:十家牌法
清朝时期:
清初里甲制,后来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学习任务八: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为何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会发生变化,请尝试用唯物史观大概念解释这一历史现象。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基础需要,不断调整上层建筑
历史大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谈古论今
学习任务九:参观完第二展厅后,同学们结合时事新闻,谈一谈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对现代中国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哪些启示?请写在留言簿上。
第二展厅: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020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习任务十:为了让参观者对古代社会救济展板有整体的认识,结合教材,为展板设计一下纲要关键词。
是什么(思想来源)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为何救(背景原因)
救什么(具体措施)
如何救(比较特点)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孟子尖锐批评了统治者“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礼记 礼运》当中记述了孔子所推崇的理想社会:“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陸。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墨子·非乐上》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是什么(思想来源)
第三展厅的主题和前两个展厅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救济与优抚依托于人口登记、保甲组织的核实。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为何救(背景原因)
《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 地官 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
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学习任务11:请尝试用唯物史观大概念,为参观者解释这一历史现象。
历史大概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反作用,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救什么(具体措施)
王君南在《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内容十分全面,有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有基于身份和年龄关联的老年保障,有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的保障,有基于解除生存危机的全面的临灾生活保障,有基于责任和慈善的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这些都是基于社会救助,注重灾前防御和灾后救助。
学习任务12: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说明每个阶段的保障内容是由谁来承担?它们分别侧重于哪一方向的救济?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保障内容 类别
秦汉 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仗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
隋唐 官仓,义仓 唐朝养病坊
宋元 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 宋以后宗族内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
明清 养济院 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
政府
政府,民间
政府
政府
民间
政府
民间
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如何救(比较特点)
王卫平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一书中认为,传统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中国特色”:秦汉以来随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社会保障措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完备。国家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地补充了政府社会保障事业的不足。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措施措施集中在只能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济的层次上。在历代王朝建立的前期,社会保障制度运行通常处于良好的状态,到了王朝的末期,尽管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备,但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思想基础较为复杂,有儒家仁义学说、佛教慈悲观念、宗族观念等不同来源,共同构成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
学习任务13: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形成早;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的层次较低;发挥的作用不稳定;具有鲜明伦理特色。
第三展厅: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谈古论今
学习任务14:参观完第三展厅后,同学们结合时事新闻,谈一谈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启示?请写在留言簿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他们是防止返贫致贫的重点人群。党和政府必须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牵挂他们的疾苦,听取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摘自《人民日报——发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民生》(2020年8月26日)
课堂总结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历史核心概念: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2.古代户籍制度的启示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核心概念: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2.古代户籍制度的启示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从哪来(思想来源)
2.为何救(背景原因)
3.救什么(具体措施)
4.如何救(比较特点)
5.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