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1.2节练习
一、单选题
水中含有约个水分子,说明
A. 分子可以再分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图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图比图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图和图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该实验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B. 微粒质量发生变化
C. 变成了新微粒 D. 微粒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下列关于气体受热膨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体积变大 B.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质量变小
C.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种类改变 D.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变大
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下列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A.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乙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乙、丙烧杯内溶液的颜色都会改变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子是运动的 B. 分子体积很小
C. 分子的质量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隙
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特性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给篮球充气: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 氢气和液态氢都可做燃料:说明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可以变化
下列关于天然水的净化操作中,单一操作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A. 沉降 B. 过滤 C. 蒸馏 D. 吸附
下列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方式不宜提倡的是
A. 园林喷灌 B. 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C. 口杯节水刷牙 D. 不断地边注水边洗衣
下列方法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A. 沉淀 B. 过滤 C. 吸附 D. 蒸馏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肥皂水能区别硬水和软水
B. 通常的饮用水是纯净物
C. 生活污水可以随意排放
D. 在河水样品中加入明矾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对于简易净水器如图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能杀菌消毒
B. 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 能制得纯净水
D. 其中的活性炭能起吸附杂质的作用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水的天然循环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水的天然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A. B. C. D.
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加热液体 B. 倾倒药品
C. 称量药品 D. 过滤液体
水的净化方法有很多,下列对应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或不溶性杂质的方法,使用不当的是
A. 泥沙过滤
B. 微生物投药消毒
C.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热煮沸
D. 色素加入明矾
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绿水青山不如金山银山
B.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C.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D. 可用肥皂水检验矿泉水是否是硬水
如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毒使用的液态氯气是化合物 B. 过滤池可以实现硬水的软化
C. 活性炭吸附是物理变化 D. 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
年月日为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经研究确定,我国纪念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兰州市将黄河水处理成饮用水可通过:加热煮沸;消毒;过滤;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如图是某同学的过滤操作,请指出其中错误:
______
______
______.
年月日,青海玉树发生强震,震后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水源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人们日常生活用水需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才能使用。
向水样中加入明矾,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经溶解、静置、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加入______填药品名称,利用它的______性填物质性质除去异味,再杀菌消毒,得到生活用水。
欲判断得到的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______进行检验,生活中常通过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请你提出一条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______
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
其中海陆之间的循环包括:______,______,降水,地上、地下径流。过程需要______热量,过程的降水过程中,云中的小冰晶变成液态水需要______热量。
雨后路边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是由于______获得______,运动______,挣脱______离开______,变成______逃逸到空气中.这叫水的______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______在锅盖上______的结果.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如,水由无数________构成,水分子的________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在题后括号内画“”或“”
固态的水: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不能运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有限的空间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在广大的空间里做无序运动。
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排列方式和距离都发生了变化。
三、实验题
酒精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中学生,不应该饮酒.
将酒精与水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______
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______
A.燃烧匙试管量筒蒸发皿.
大雨过后,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河水中取样,进行净化处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向河水样品中加入 使悬浮物沉降,然后进行过滤,请指出如图所示操作中的错误 。
该小组同学向得到的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它的 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此过程中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经过以上操作后,所得到的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软水。
若经过滤后,所得液体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写字母。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留有气泡
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水中含有约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故选:。
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准确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
【解析】解:图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的,与图比较更环保、更节约,故正确;
图中乙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丙烧杯中的酚酞不变色;图中丁试管中的滤纸不变色,丁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变红色,二者均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正确;
该实验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故正确;
由于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分子运动不到瓶外,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仍可形成对比实验,故正确;
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时,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的很慢,滤纸条也会变红,只是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故错误。
故选:。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结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来分析解答。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该题题型新颖,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较小,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微粒间有空隙,且微粒间有空隙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微粒的大小、质量、种类等都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
【解析】解: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构成气体的粒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增大;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碱的化学性质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
【解析】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不断地运动,与乙烧杯中的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而丙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不会与氨水接触,所以不会变色。
故选:。
根据酸碱指示剂与溶液相互作用时的显色情况判断实验现象,以及微观粒子的特征可以判断宏观方面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和酸碱指示剂与溶液相互作用的显色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答案】
【解析】解: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给篮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A解释正确。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解释正确。
C、氢气和液态氢都是由氢分子构成,可做燃料:说明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解释正确。
D、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随着温度变化,不断变化,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对比分析,判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
【解答】
A.通过沉淀可使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固体沉降,所得到的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小颗粒的固体及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不高,故A错误;
B.通过过滤而除去了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但对于可溶性杂质过滤并不能除去,所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不能达到最高,故B错误;
C.通过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的杂质,所得到的水为纯净物,净化程度最高,故C正确;
D.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等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进行吸附,从而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一些可溶性杂质及异味等,水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净化程度不能达到最高,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
【解析】解:、园林喷灌能节约用水,适宜提倡,故A正确;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能起到节水的作用,适宜提倡,故B正确;
C、口杯接水刷牙能节约用水,适宜提倡,故C正确;
D、不间断的边注水边洗衣服会造成了水的浪费,不宜提倡,故D错误。
故选:。
根据节水知识进行分析,不间断的边注水边洗衣服会造成了水的浪费,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能起到节水的作用,口杯接水刷牙能节约用水,园林喷灌能节约用水.
本题考查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选项内容进行.
10.【答案】
【解析】解:降低水的硬度关键是减少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A、硬水中的钙镁离子是溶于水的,是溶液,是均一的,静置后钙镁离子不会沉淀,故A错误;
B、过滤是分离不溶性的固体和液体,不能分离出可溶性的钙镁离子,故B错误;
C、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会吸附可溶性杂质,故C错误。
D、加热蒸馏可以使碳酸氢钙等物质分解生成沉淀而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D正确。
故选:。
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的水为硬水,而含较少钙镁离子的水为软水;再结合题干即可作答.
过滤和蒸馏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操作,这两个操作要区分开.过滤是分离不溶性的物质与可溶性的物质,而蒸馏是分离液态混合物.
11.【答案】
【解析】解:、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分,向水样中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A正确;
B、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饮用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故饮用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会污染水体,故C错误;
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性杂质而使之沉降下来,但明矾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故D错误;
故选:。
A、根据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来分析;
B、根据纯净物的定义分析;
C、根据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分析;
D、根据明矾净水的作用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掌握水的净化的相关知识,知道物质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
【解析】解:、没有消毒剂,不能杀菌消毒,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过程中不能除去钙离子、镁离子,不能软化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不能除去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不能得到纯净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其中的活性炭能起吸附杂质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没有消毒剂,不能杀菌消毒;
B、过程中不能除去钙离子、镁离子,不能软化水;
C、不能除去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不能得到纯净水;
D、其中的活性炭能起吸附杂质的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的天然循环,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解答】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正确;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正确;
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正确;
水的天然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运动的结果,正确;
故选:。
14.【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呈角,试管夹加持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加热过程中要不断移动试管使之均匀受热,故A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故B操作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应放在左盘,故C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D操作错误。
故选A。
15.【答案】
【解析】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A正确;投药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 B正确;加热煮沸可以去除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C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明矾不能除去水中的色素,D错误。
16.【答案】
【解析】解:、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故选项不正确;
B、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能实现“细水长流”,故选项准确;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正确;
D、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
A、根据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解答;
B、根据常见节水措施解答;
C、根据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原理解答;
D、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本题考查的是节水措施、防止水体污染、硬水与软水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答案】
【解析】解:、氯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错误;
B、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过滤池不能实现硬水的软化,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所以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
根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掌握水的净化以及各物质的作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
【解析】解:由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及净化水的原理可知,在净化黄河水时,应先将黄河水自然沉降,通过静置的方法使水中固体杂质沉至水底部;再过滤,把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从水中除去,通过消毒,加入消毒剂,杀灭水的病毒,最后通过加热煮沸,除去水残留的消毒剂并降低水的硬度,这样得到水就可以饮用了,综上所述,合理的顺序是。
故选:。
根据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及净化水的原理,分析该方法所能对净化水作起到的作用,判断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的操作顺序。
需要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才能正确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这对解答此问题尤其重要。
19.【答案】未用玻璃棒引流 滤纸高出漏斗边缘 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的内壁
【解析】解:图示的过滤操作存在多处错误:未用玻璃棒引流,会在倒入液体时使滤纸破损;滤纸高出漏斗边缘,会导致液体流出漏斗;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液体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过,过滤不彻底;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的内壁,液体流速小且会溅起.
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滤纸高出漏斗边缘 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的内壁.
根据过滤操作要求做到“一贴两低三靠”即: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边沿;三靠,玻璃棒末端要与滤纸三层处相靠,烧杯嘴要与玻璃棒中部相靠,漏斗下端口要与烧杯内壁相靠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0.【答案】净水作用 过滤 活性炭 吸附 肥皂水 加热煮沸 用淘米水浇花、或随手关闭水龙头、或浇地是进行喷灌、滴灌等
【解析】解:向水样中加入明矾,它所起的作用是净水作用,经溶解、静置、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它的吸附性除去异味,再杀菌消毒,得到生活用水;故答案为:净水作用;过滤;活性炭;吸附;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故答案为:肥皂水;加热煮沸;
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有:用淘米水浇花、随手关闭水龙头、浇地是进行喷灌、滴灌等;故答案为:用淘米水浇花、或随手关闭水龙头、或浇地是进行喷灌、滴灌等;
向水样中加入明矾,它所起的作用是净水作用,经溶解、静置、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它的吸附性除去异味,再杀菌消毒,得到生活用水;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有:用淘米水浇花、随手关闭水龙头、浇地是进行喷灌、滴灌等。
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21.【答案】蒸发;水汽输送;吸收;吸收
【解析】解:根据水循环知识可知,是蒸发,是水汽输送,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在降水过程中,小冰晶变成液态水需要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蒸发;水汽输送;吸收;吸收;
根据水循环知识及物态变化是否吸热等知识解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水循环知识,难度不大,是中考常考题。
22.【答案】水分子;能量;加快;其它水分子;水表面;水蒸气;汽化;水蒸气;液化
【解析】解:雨后路边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是由于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挣脱其它水分子的束缚,离开水表面,变成水蒸气逃逸到空气中,这就是水的汽化;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水分子;能量;加快;其它水分子;水表面;水蒸气;汽化;水蒸气;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
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液化、升华、汽化等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
23.【答案】水分子 运动
【解析】
【分析】
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水的三态变化,故答案:水分子;运动;
构成固态的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仍然做无规则运动,故说法错误,故答案:;
构成液态的水分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有限的空间运动,故说法正确,故答案:;
构成气态的水分子在广大的空间里做无序运动,故说法正确,故答案:;
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不变,故说法错误,故答案:。
24.【答案】小于 分子之间有间隔 用湿抹布盖灭
【解析】解:将酒精与水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用湿抹布盖灭;
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量筒.
故填:小于;分子之间有间隔;用湿抹布盖灭;.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之间有间隔;
隔绝氧气,或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都可以灭火;
量筒不能加热.
燃烧匙、试管、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而量筒不能加热,要注意理解.
25.【答案】明矾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吸附物理变化
不一定
【解析】净化河水时,首先加入明矾使悬浮物沉降,然后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过滤操作中必须使用玻璃棒引流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活性炭也无法除去一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经过过滤、吸附净化后的水不一定是软水。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