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作者简介 :
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日常》(1962),通过戏谑的自我韬晦来体现批评的精神;还有诗集《四季写生》(1965)、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生的变化》(1960)、另外有专著《手的变幻》(1966)等。《手的变幻》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
重点字词:
攫住(jué)迥然(jiǒng)玉笏(hù)
脊背(jǐ) 匀称(chèn)回溯(Sù)
丰腴(yú) 捏握(niē)捅掉(tǒng)
臂膊(bì bó) 驰骋(chí chěng)
课文研读:
1、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三个基本观点,并根据作者观点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①必须失去双臂(1-3段)
②不能复原双臂(4-5段)
③只能失去双臂(6-7段)
课文研读
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为什么维纳斯“为了如此秀美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首先看几个复原方案:
①找出作者对双臂复原看法的句子。
“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②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作者产生上述感受的原因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由此看来,作者对任何复原方案都极端厌恶
从上面两个部分来看,本文表达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观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说“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某些东西”是指什麽?
指欣赏者的审美想象。是这些想象使维纳斯的形象更加完美。
残缺美
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由此可见——
艺术创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欣赏者,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善它,充实它,使它成为符合审美者自己意愿的作品。
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艺术品的缺失使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效果更加完整(完美)。
——这就是“缺失”与“完美”的关系,它反映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巴尔扎克像-----罗丹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
读课文的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两条胳膊?
“它是人同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学完课文思考:
①既然残缺能带来美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提倡残缺?
②你对维纳斯的复原持怎样的观点?你会想出一个别致新颖唯美的复原方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