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塑料杯子、沙子、豆子·筛子组合,易拉罐(剪成勺子状)、蜡烛、火柴、白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快的或者变慢的变化,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b、进行实验。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黄豆(颗粒大) 没有明显的变化 物理变化
沙(颗粒小)
白糖(无色·颗粒) 第一次变化 第二次变化 第三次变化 第四次变化 ·······
融化 变黄 有气泡 变黑
产生了新物质 化学变化
【课后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课程六年级下册《物质变化单元》第二课内容,在认识物质在不断变化着的现象后,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讲课中,先以黄豆和沙的混合,后接白糖的加热,在第一个活动中,学生在观察中能总结出“黄豆变脏了”,“沙子变少了”,“黄豆和沙子的位置变了”。但要求学生提出:黄豆和沙子并没有明显变化,很勉强。我在学生的归纳活动中有意提出结论。感觉是课程完整了,但学生没有了探究的动力。这么牵引出结论否定了学生探究的“真实性”,学生不可能提出的结论,就不应该由学生去讨论。
白糖的加热时,我采用了以现象为轴的观察记录表,因为实验中,学生观察有较大的差异,实验的特点是变化快,现象多。加热时间、加热火焰位置、白糖用量、白糖的集散程度都会影响小组的现象收集。采用定时(三分钟)、定量(2勺白糖)、方便器材(粗的蜡烛),以现象为观察要点能激发学生投入地观察和记录。
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要把两个实验一起交给学生完成,这样形成对比强烈的感性知识,在告诉学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学生学习在有力实处。所以,我认为,学生学习科学一点要经历一个真实的探究活动,来不得一丝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