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文专题精讲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教材41首古诗词曲分类梳理
边 塞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关守军,途中经过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境慰问边关守军。“属国”,是诗人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实际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恰似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汉塞, 又像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 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表现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情感:即景生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烽烟直上,黄河岸边落日正圆。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炼字:“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字表现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之大,既形象地描绘了蜿蜒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凸显了大漠给人的既亲切温暖又苍茫孤寂的奇特感受。画面描述:在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大漠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画面描述方法:译文+润色(抓核心景物,加形容词,用比喻修辞,联想意境)】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用典: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情感:情绪高涨,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整体感知: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二、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逼近,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 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炼字:“黑云”一词营造了大战开始之前的紧张氛围,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画面描述: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表现手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做了粗略的点染,衬托出战地的悲壮。画面描述: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军中号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援军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写夜晚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易水”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暗示将士们具有悲壮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画面描述: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用典、情感: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斗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官军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三、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西北边塞秋天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毫无留恋之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衡阳雁去无留意”描述在秋天边塞的大雁早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留恋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词人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炼字:“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突出边塞的苦寒,“无留意”托物寄兴,以大雁毫无逗留之意,衬托出边塞的萧索荒凉,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塞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用典: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外天气极寒冷,与词人家乡吴地截然不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先写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后通过写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的景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写作手法: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是静;边声、号角则是动。边塞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在层峦叠嶂之中,荒漠上的烟与夕阳衬托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突出其戒备森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未建战功,归家无期。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情感: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但词人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扬的羌笛吹响,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白发生,士卒热泪泣。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进一步渲染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氛围。修辞、情感:“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这里的悲怆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败、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整体感知: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词人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词人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四、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刚满十五岁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八十”与“十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从而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连年战乱不息和百姓遭受的离乱之苦。炼字:“始”字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同乡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经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 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恰切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心情。说明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松柏”“冢”暗示老兵亲友已经去世。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给狗出入的墙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生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周围环绕着野生的葵菜。 主人公回到家中,所见是荒凉的废墟,庭院、井台处到处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写作手法:运用白描手法,通过近景描写,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蔬菜羹,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记叙老兵回到故居后的生活。家中没有粮食,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他煮好饭做完羹,却不知与谁共享,顿时倍感凄清。情感: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现了其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把牧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纷扬落雪。 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白草折”,不仅状“北风卷地”的威力,为次句写“飞雪”做铺垫,而且暗示风中已经带雪。炼字:“卷”字和“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之态,也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态,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发挥想象,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情感:这两句诗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诗人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散入用珍珠缀成的帘子,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诗人用这些将士身边的用品烘托出边塞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从侧面描写天气寒冷。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极显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愁云。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氛围。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修辞: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表明前途充满艰险。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主将的营帐中摆酒宴请归客,用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写送别的场面。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别的隆重氛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傍晚领兵将帅的营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让它飘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表现手法:运用反衬,写出了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 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写作手法:运用留白的写作手法,写得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炼字:“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前八句重点描写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过渡句。后八句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通过对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的描绘,衬托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咏史怀古
六、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后世的英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情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哲理:通过“前”“后”“古”“今”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时间的久远和天地空间的广大,我不禁黯然神伤,眼泪纵横! 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纵横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意指辽阔深远,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情感、哲理:通过“天地悠悠”与“独”的对比,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整体感知:诗人登楼远眺,俯仰古今,感慨无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七、泊秦淮
唐·杜牧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滩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修辞、炼字: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夜景,渲染了冷清愁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揭示时间、地点,并巧妙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画面描述: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我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秦淮河对岸吟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炼字:“犹”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暗示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用典、情感:运用“后庭花”的典故,借古讽今,这两句诗看似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
整体感知:全诗寓情于景,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八、赤 壁
唐·杜牧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自己拿起它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写兴感之由:由在沙中发现一支断戟写起,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旧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现手法: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叹,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慨,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化用典故,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失败的后果,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情感:感慨自己缺少像周瑜那样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机遇,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一件古物而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九、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 上片借景抒情,落笔眼前引遐思。词人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通过一问一答,自然地引出下文。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问句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情感: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词人的无奈、伤感、抑郁。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词人对兴亡之事的感慨,其中有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也有对南宋岌岌可危局势的忧虑。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修辞: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权势。用典:“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曾对刘备说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也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情感: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整体感知: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十、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峰像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一样,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炼字:“聚”“怒”二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遥望古都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千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炼字、情感:“踌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盛,百姓受苦;一代王朝灭亡,百姓受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作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怀古小令(散曲),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山水田园
十一、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不要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足。 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间忽然又出现一个山村。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况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炼字:“重”“复”二字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又一村”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画面描述: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有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柳荫正浓、花色明艳,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情感: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山村优美的风光、古朴的习俗,表达了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和对山村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十二、野 望
唐·王绩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接近傍晚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表现手法、情感:动静结合。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看着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应。画面描述:颔联和颈联描绘了薄暮时分诗人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从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用典: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情感: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整体感知: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表现了诗人仕途不得志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十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描绘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画面描述:远眺湖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的树;谁家燕子,为筑新巢正在啄泥衔草?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炼字:“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争”和“啄”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画面描述:远处近处都有早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树头飞,不知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颈联写植物的变化。炼字:“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没马蹄”既写出了春草尚浅,也描写了人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习俗。画面描述: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喜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西湖白堤。 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十四、饮酒(其五)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然而没有车马的喧嚣使我劳神。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远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奇绝不可及之语”。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揭开了虽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谜底,表明因为自己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闲适淡泊,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炼字:“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表现手法: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间的云气萦绕升腾,鸟儿结队回归南山的怀抱。 前句承上启下,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画面描述: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飞回山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之中隐含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写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
整体感知:这首诗融情入景,描写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十五、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 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表现手法、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吐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 “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炼字:“徘徊”是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绪不宁的状态,将词人对春天、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修辞:画横线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燕归来”的对比,以及对词人“独徘徊”的形影相吊的刻画,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又蕴含哲理。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整体感知: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思乡怀人
十六、次北固山下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人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青山”点题目中“北固山”。诗人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炼字: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做铺垫。画面描述: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正是顺风行船的好时机,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写作手法:情景交融,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精神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修辞: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修辞、用典、情感: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十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郊夕照图。画面描述: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边。 表现手法、情感:直抒胸臆,“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是全曲之“眼”,直接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整体感知:全曲仅用28字、10种景物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十八、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归期尚未确定,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先叙事后写景。“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次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诗人羁旅巴蜀,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炼字:“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现手法:“何当”表示愿望,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同时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描写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渴望与亲人、好友团聚的思归之情。
十九、黄鹤楼
唐·崔颢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刻画出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炼字:“空”字表达了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飘荡荡。 颔联是首联的延伸,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眺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炼字、情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月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千载”使人看到时间的无限性。“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之情。表现手法: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对岸汉阳的树木分明可见,长江中的小洲上芳草茂盛。 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此联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画面描述: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色渐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江上烟雾笼罩的水波让人更生烦愁。 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眺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炼字: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画面描述: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在何处。
整体感知:本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二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苏辙。 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丙辰年,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是何年何月。 开篇陡然发问,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两句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炼字、情感:“恐”字刻画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弄”字表明舞姿不断变化,词人想象到舞姿的曼妙,但未免太过清冷。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情感:“不应有恨”两句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写对月有怨怼之意,实际上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情感:前三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后两句表达宽慰之语,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哲理:前三句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心胸由郁结到开阔,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爱国忧民
二十一、木兰诗
《乐府诗集》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设置悬念。一问一答点明木兰“叹息”的原因: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修辞:“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出征催促之急。情感:“从此替爷征”表现了木兰对父亲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修辞:前四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旦辞……鸣啾啾”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心情的急切、军情的紧迫,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情感:“黄河流水鸣溅溅”和“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出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跃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矫健身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军营的艰苦生活。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画面描述(中间两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夜色深沉,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官, 希望驰骋千里马,回到故乡。 写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修辞:前两句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来到外城(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木兰回家后)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裳。坐在窗前、对着镜子,整理好看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很吃惊,(都说我们)在同一个军队中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修辞: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氛围。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表现手法:“火伴皆惊忙”表现出同伍士兵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据说,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用比喻作结,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整体感知:这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十二、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炼字:“浩荡”一词将“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将画面无限放大,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这两句展开联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最后一句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整体感知: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二十三、春 望
唐·杜甫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写望中所见。“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虽是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触目惊心;“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诗人移情于物,写“花”落泪,“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情感: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事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以想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十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写出了秋风之狂,“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飞”“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的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的挂在了林梢,低的沉到了池塘水中,表现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 独自叹息。 顽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阴沉迷蒙的深秋天空渐渐黑下来了。 景物描写。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环境氛围,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画面描述: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不停地往下漏。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被子的寒冷和坚硬;第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丧乱”指“安史之乱”。屋破雨湿更显夜长,悲苦之情从心中发出。“何由彻”与“未断绝”照应,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把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十五、卖炭翁
唐·白居易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后两句仅用十四个字就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写作手法: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前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生活的贫困。描写方法:后两句运用心理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生动地表现了卖炭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炼字:诗人先用“可怜”二字倾注了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无限同情,再以“忧”“愿”来写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表现手法:对比。“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炼字:“辗”字既写出了雪天路难行,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生活不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那轻快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手把”“口称”可见宫使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的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控诉。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吝惜不得。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写被掠夺的结果。表现手法:“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炼字:“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的炭被夺走,可惜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十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军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响起了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上片描写军旅生活。用酒醉之中“挑灯看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点明词人旧梦重温,“吹角连营”表现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经历、今已失去的气势磅礴的沙场点兵图。 “秋”字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氛围,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用典:借用“八百里”的典故, 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呼应,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弦放箭的响声如疾雷轰鸣,令人心惊。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生前死后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自己白发已生! 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结语点明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马”“快” “弦”“惊”四个字,准确地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可怜”,这里指可惜,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用典:借用“的卢马”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整体感知: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整首词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二十七、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我遇到朝廷选拔终于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在战争逐渐消歇的四周年里我一直坚持抗元。 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诗人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好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一生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修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心,使其言辞倍增凄楚,表达了诗人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修辞: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概括了诗人难忘的经历。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遇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 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表达方式、情感: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整体感知: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国家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酬赠送别
二十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首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借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出闻讯的时节是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面,“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闻道”为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替诗人传达对友人关怀的使命。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整体感知:本诗首先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十九、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表现手法: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前一句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变与推移真切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画面描述: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丽景象。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画面描述:(诗人乘船过荆门,船行过程中)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船行驶,月亮也跟着走);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变化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由欣赏美景转为深沉的思乡之叹。修辞、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有情,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整体感知:本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点出了送别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迈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要说离别的心情,我跟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都要外出做官,远离家乡。 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苦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工整自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情感: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又蕴含了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岔路口分别,实在不用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泪沾手巾。 “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作别,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整体感知:这首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谪居在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有二十三年了。 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炼字:“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无数艰辛。“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情感:“凄凉地”“弃置身”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的苦楚委婉表现出来,表现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空自惆怅不已。 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用典: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 后一句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被贬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旁边,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千树木春意盎然。 修辞、情感: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对比,暗含自己虽经历坎坷,却依然充满昂扬振奋的精神,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产生,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作,不胜感慨,暂且借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长精神”三字,表现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整体感知:这首酬答诗在感慨身世遭遇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豁达乐观的胸襟。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爱 情
三十二、关 雎
《诗经》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关关雎(jū)鸠,在河之洲。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运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相互应和的鸣叫声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水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善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成了空想,日日夜夜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身直到天亮。 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炼字:“寤寐”写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是“长”的意思,形容主人公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此处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感彩,表现出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采右采。善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文静美好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虚写,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炼字:双声词(如 “参差”)、叠韵词(如“窈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
三十三、蒹 葭
《诗经》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一片茂盛的样子,清早露水变成霜。所爱的人她在哪,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且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 好像在水的中央。 以蒹葭起兴。 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为全诗感情的抒发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男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三、四句交代了男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可见男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男主人公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芦苇一片茂盛的样子,露水珠儿不曾干。所爱的人她在哪,那人正在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且高。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像在小洲上的水中间。芦苇一片茂盛鲜明的样子,露水还没有干。所爱的人她在哪,正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藏身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之路困难重重,表现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表现形式:重章叠句,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努力追求心上人的男主人公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三十四、无 题
唐·李商隐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指心境的痛苦不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表现手法(后句):情景交融,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直到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烛油才能滴干。 修辞: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情感:这两句常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年华消逝。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炼字:“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的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流于外。“云鬓改”“夜吟”指因相思之苦,青春年华消逝,夜不成眠。“月光寒”不仅指月光的清冷,还指诗人孤独的心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恋人。 诗人希望青鸟传信,借缥缈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惆怅而又伤感,也流露出无法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此诗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豪情壮志
三十五、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传达出诗人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直陈其事,语言质朴,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这一层写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炼字:“涌”字写出了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好像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今日我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是诗的附文,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整体感知: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苍凉中又有慷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印证了曹操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特点。
三十六、望 岳
唐·杜甫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这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前两句写静态景象,后两句写动态景象。炼字、修辞:“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之美。“割”字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山南、山北的阳光被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前两句画面描述: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齐鲁大地,好像要把天空割开,山南、山北的景色截然不同,山南一面阳光普照,明亮如晨晓;山北一面则不见天日,阴翳如黄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这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表现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炼字:“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整体感知:全篇围绕“望”字展开,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十七、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站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见太阳升起。 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以及登上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特点。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表现手法:“鸡鸣”就能“见日升”,侧面烘托峰和塔之高,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情感: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宝塔最高层。 写登飞来峰的感想。用典:运用典故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情感:“不畏”二字先声夺人,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整体感知: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以理入诗,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十八、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水天相接, 晨雾蒙蒙如波涛翻滚的云。 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生动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画面描述: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银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梦魂仿佛回到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传话善相邀。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本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回到“帝所”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片。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慨叹日暮时分已不早。学作诗,徒然有妙句却无人称道。 “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难有作为;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炼字:“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一个“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传达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情感:有怨嗟,也有感慨。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之情。现实如此,词人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直送往蓬莱三座仙山去! 用典:“九万里风鹏”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情感:词人以记梦的特殊方式,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整体感知: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也表现了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词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本是宋词中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家,这首词却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风格,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三十九、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着价值万钱的佳肴。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与“金”“清”“玉”“珍”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修辞:开头以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表现手法: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遥想当年姜尚垂钓碧溪上,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用典:借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以“ 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理想与现实的痛苦促使诗人发出感叹,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是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信终将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横渡沧海。 用典: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表明虽然前路困难重重,但自己仍坚信终有一天将会像南朝宋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情感: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虽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十、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老夫我暂且发一下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用“锦帽”“貂裘”的实写与“千骑”的虚写,突出狩猎大军席卷山冈的盛大声势。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用典:运用孙权“亲乘马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写词人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狩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然鬓角稍白,但这又有什么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