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部分第五讲:文言考点讲解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部分第五讲:文言考点讲解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7 10: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文专题精讲
文言文
第五讲:文言考点讲解
理解词语,揣摩句子
[2019 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问题。
任元受,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 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 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 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 欲辟35之入幕,元受力辞⑥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 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 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di): 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考点:理解实词的含义】
⑴未尝离左右( )(2) 或以话语稍多( )(3) 尽言方养亲( )⑷必持以遗老母( )
⑷必持以遗老母( )
2.[改编]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考点:把握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以顺为正者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考点:停顿、断句】
虽名医不迨也
翻译下列句子。(4分)【考点:翻译句子】
(1) 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_
(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 表》)(2分)
译文:_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 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考点一:理解实词的含义
【常见题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 是(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首先,对教材中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
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 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
课内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 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 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 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 [2019 天津]”中“悉”字在《桃花源记》《出师表》 中都有出现,《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的''悉"是 “都”的意思,将“都”的意思代入“府治被火焚,文 卷悉烬”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 此本题的“悉”也可以理解为“都”。
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 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 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夫功臣 子弟多无才行[2019 烟台]”中的“行”通过组词 法可以解释作“品行”。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 以这么解释,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 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 解释是否正确。
语境推测法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 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师表》 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有“看”“回头看”的 意思,这句表达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对诸葛 亮的尊重,只用一个“看”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所以 应该翻译成“看望、拜访”,表达对诸葛亮的尊重。
【注意】
应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做到熟练掌握才能 自如地运用课内迁移法,实在没有印象可以结合组词 法和语境推测法临场发挥。
考点二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题型】
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 是( )
下列各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句意分析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
交换理解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 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 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 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 肯定也不同。
代入检验
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 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中考的虚词题 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 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的,再以此推断另一个 的用法。
【注意】课内虚词的学习是关键,课内虚词掌握的扎实, 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虚词的考査也就能迎刃而 解了。
考点三 停顿、断句
【常见题型】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X处)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断句”属于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理 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 断句。
借助"曰” “云” “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 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 语要在其后断开。
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 “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 “焉”等)。
借助句式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 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 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考点四 翻译句子
【常见题型】
要求直接翻译画线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査。
要求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答题思路】
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
(1)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达一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
(3)雅一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 优美。
2.明确选句的特点
(1)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 现象的句子。
(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 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
(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 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
3.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
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
翻译方法 例句 译文
保留一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 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 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查。(年号、时间词、人名、地名不 用翻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此皆良实。(官职名不用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远调 巴陵郡做知州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都是些忠良诚实的人
对应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 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 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 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 语的意义 密莅卫之里不堰于内 然而侍候守卫的大臣在朝中不敢 懈怠
更换一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 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 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 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 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小大之堑,虽不能察,必以偵。 (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率妻壬邑人,来此绝境。(妻 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 配偶")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去 处理带领妻壬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 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补充一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 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 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 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 省略主语:(臣)今当远离,临 表涕零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其)具 言所闻 (我)如今即将离朝出征,面对 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 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 三次(击鼓)勇气已经衰竭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 自己所听到的事
调序一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 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能谤讥于市朝。[正常句式为:能于市朝谤讥(寡 人)]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 过失
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 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 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 去战,勇气也。(“夫",句首发 语词,无义)寒暑易节,始一反蓮。(“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 作战,靠的是勇气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 趟
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内容 分析概括
(2019 天津改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 问题。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芝有 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克奔 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 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号余之手 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液者,非天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項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 达。与之论辨,言尊而公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 劳,是可谓善学者爰。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 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
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言和而色夷 和:谦和
2.第一段画线句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什么?(2分)【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
3.结合全文,说说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考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亚負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择]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 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文卷悉烬 悉: ⑵喝使归舍 舍: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译文:
15.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16.为了突出况钟品格,文章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考点:分析写作手法)
考点五 内容理解与概括
【常见题型】
填空题。
为什么要 / 的原因是什么?
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理解类
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 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 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 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 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 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 文字回答。
归纳概括类
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 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 围内概括。
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 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 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 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 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 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 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考点六 把握作者的情感
【常见题型】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
阅读第X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赞扬/否定。
【答题思路】
从关键词判断。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 情感态度的词语、句子。
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判断。人物的语言、心理、 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3.从关键句入手。叙事类文章中那些议论与抒情的句 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七 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选文表现了XX怎样的品质?
XX的哪些方面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 X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简要分析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选文表现了 XX的哪些特点?
本文中XX还有什么突出事迹
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 分析。
【答题思路】
了解设题特点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 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 括:①对现实的态度,如豁达、消沉;②意志特征, 如勇敢、果断;③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 ④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关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谈举止
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 变化,故分析人物情感应紧扣该人物的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
关注评价性的句子
我们还可以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 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
人物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映其性格特点、精神面貌。
积累分析人物的术语
人物形象 常用词汇
正面 人物 帝王 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体贴民情、爱民如 子……
臣子 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 辩、精于谋划、为人谦让、破案如神……
名士 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鹫不驯、多才多 艺、博学多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父母 勤劳、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 视教育……
小孩 勇敢、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 齿伶俐、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人物形象 常用词汇
反面 人物 狡诈贪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沽名钓誉、 恃强凌弱、见风使舵、蛮横专断、表里不一、口 蜜腹剑、无恶不作、忘恩负义、油嘴滑舌、卑鄙 无耻、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乘人之危、欺上瞒 下 …
考点八 分析写作方法
【常见题型】
本文开头从……说起,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怎样写……的?
第X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手法)?
选文是怎样表现……的?
【答题思路】
明确文言文的体裁
中考大多考传记、叙事、写景类文章,不同的 体裁写作方法迥异。
精读文本
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如传记类的写了谁,他做 了哪些事情。
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
有的中考题还会考查语言赏析类试题,这类 题要注意辨析修辞方法。
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
(1) 叙事类的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对比、 衬托、侧面描写。
(2) 写景类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衬托。
(3) 议论类的重点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
比较异同 迁移辨析
[2019 深圳改编]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 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 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 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 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 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 王肃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言肃过寻阳( )(3)及更刮目相待( ) ⑷人有从学者( )
(3)及更刮目相待( ) ⑷人有从学者( )
[改编]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考点:辨析语言现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 .孤常读书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 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 的?(3分)【考点:比较异同】
联系生活实际,两文中有哪些学习的 方法可以借鉴学习?(3分)【考点:迁移运用】
6.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考点:文意转述】
A.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吕蒙对鲁肃一番话,表达了吕蒙对鲁肃 的嘲笑和讽刺。
B.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孙权言辞恳切,没有轻视吕蒙,希望吕蒙 能够增进学问,有所进步。
C.董遇不教别人是因为学问可以从读书中增长, 一定要自己潜心苦读,才会获益更多。
D.董遇所说的三余时间泛指像这种情况的所有 闲余的时间,他希望人们能够利用诸如“三余”一 类的时间用心苦读
考点九 比较异同
【常见题型】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 分析。
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甲文中的……能否用乙文中的……解释,为什么?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题思路】
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
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 中求异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 表达出来。
考查 角度 应考策略
比较文 章内容 异同 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 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 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 “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 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比较主 旨情感 异同 正确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之事及文 章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
比较人 物形象 异同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 概括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 的评论等
比较写 作手法 异同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 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 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 ……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 “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
比较探 究启示 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 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 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 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 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 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考点十 迁移运用
【常见题型】
结合选文,谈谈你在……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结合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
对于文中……,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题思路】
迁移拓展类试题
这类题往往联系课文进行迁移联想。
(1)熟悉课文是前提。这类题一般会针对课 本要求背诵的篇目,要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才能 顺利答题。
(2)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根据题干的要求, 找出课内外内容的相似点;或者根据课外选文的 提示,在课文中寻找相似、相同、相反的内容。
开放探究类试题
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 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 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 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能偏颇 过激,甚至错误。
(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 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 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考点十一 文意转述
【常见题型】
此类题为选择题,一般为文中原句转述,或者对 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的转述,转述后有三种结果:
(1)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2)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3)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答题思路】
培养细心的审题意识
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择“不相符的一项” 还是“符合的一项”。
关注难点选项
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结合对选项 的理解进行比对,得出答案。
【注意】
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 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话语。
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
考点十二 辨析语言现象
【常见题型】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与文中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通假、一词多义常常在文言实词中考査,词类活 用和特殊句式有时候体现在句子翻译中。这些语言 现象有时候也单独考査,一般针对课内选文部分。解 答时须了解以下内容。
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
知识点 知识储备
通假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 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 它叫做“本字”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 同的词,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词义扩大,或 者词义缩小,或者词义转移,或者感彩发生 变化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词 义缩小,古义是指“妻子儿女”,今义仅仅是指男 子的配偶
一词 多义 一词多义即同一个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意义。如“寻”在“寻向所志"和“寻病 终”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观”在“予观夫巴陵胜 状”和“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 用。如:公将鼓(击鼓)之名词作状语: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修 饰谓语动词。如:斗折蛇(像蛇那样)行动词用作名词:本来是动词,在句中当作名词 来用。如: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作名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名 词来用。如:温故(旧知识)而知新(新知识)形容词作动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动 词来用。如: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怎么样”。如: 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 为……”“对……感到……”等。如:渔人甚异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指“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 奇怪
特殊句式 判断句。基本形式是“……者,……也”, " , 者”,“ , 也”。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 或否定判断宾语前置。倒装句的一种,如:“何陋之有”即 “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 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倒装句的一种,如:予谓菊,花之隐 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状语后置。倒装句的一种,介词“以”“于”组成 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如:躬耕于南 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 全性命”的倒装被动句。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 动句。如: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 “在……被举荐"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 象,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