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部分第二讲:教材文言文篇目知识整合 知识点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部分第二讲:教材文言文篇目知识整合 知识点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7 10: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文专题精讲
文言文
第二讲:教材文言文篇目知识整合
一、借景抒情篇
篇目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相同点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点 环境 自然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山水之乐、禽鸟之乐《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淫雨霏霏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晴明、亮丽《湖心亭看雪》:雪景——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社会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醉翁亭记》: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想感情 乐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①相同点: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立意深远。
热爱自然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贬谪 ①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遭贬谪的悲凉心境;《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②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归隐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国破 《湖心亭看雪》: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语言 《桃花源记》: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桃花源的景色,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给人朴素、自然之感。《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后之景,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写作特点 表现手法 《三峡》:①写山——正面与侧面描写;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桃花源记》:虚实结合,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的故事,又将真实人物刘子骥写进去。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小石潭记》: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岳阳楼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天气下的景象与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突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用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雪夜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白色雪景与黑色景物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行文特点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的手法,骈散结合。《醉翁亭记》:①文章多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富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二、托物言志(寓意)篇
篇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相同点 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述;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的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④中心主旨深刻、富于内涵。
不同点 内容 《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爱莲说》:从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四方面阐释了“独爱莲”的原因,并象征了君子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馨”“洁身自好”。《马说》:从千里马在“环境”“待遇”“情志”三方面的遭遇象征人才“无自己发展的合适舞台”“无赏识自己的明君”“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托物寓意 《马说》: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其加以识别和任用。
语言 《陋室铭》:用词精炼,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上”一“入”,精炼准确且生动形象,使用对偶的修辞使句子更工整、优美、音韵和谐。《爱莲说》:用词精当,“不染”“不妖”“香远益清”“宜乎众矣”等词的使用,既精炼又含蓄;在一百多字的短文中,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多种修辞、衬托贯穿全篇,用菊花正衬莲花,用牡丹反衬莲花,用爱菊之人和爱牡丹之人衬托自己,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将莲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莲花的品质。《马说》:全篇语句多用否定和反问语气。使用否定词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批评和谴责;使用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知人善任的讽刺。
三、学习实践篇
篇目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河中石兽》《孙权劝学》
相同点 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的方法。
不同点 内容 《〈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虽有嘉肴》:教学相长。《送东阳马生序》: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河中石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孙权劝学》:写吕蒙学习之后令人刮目相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点 表现手法 《虽有嘉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提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余和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河中石兽》:对比(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对待问题的反应和解决的方案)
行文特点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有哲理,明确地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富有深刻含义。《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
四、为人处世篇
篇目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伯牙善鼓琴》
相同点 通过哲理或事例给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
不同点 写作特点 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和学习中要有忧患意识,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伯牙善鼓琴》:交友建立在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且要学会珍惜友谊。《富贵不能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写作思路 《富贵不能淫》:文章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接下来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顺从,再以道理论证从行为、态度、修养方面进一步摆明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属层层递进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属层层递进式。《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属并列式。《伯牙善鼓琴》:先记叙两人普通事例,交代“善鼓琴”“善听”的特点,再用“卒逢暴雨”一事引出“辄穷其趣”,结尾借伯牙之口赞叹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层次分明,从一般事件写到特殊事件,文末借反问句点明中心,层次清晰。
五、劝谏治国篇
篇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曹刿论战》则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出师表》中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应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完成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不同点 人物形象 君 ①齐威王:善于纳谏,赏罚分明,治国有方,贤明能干。②鲁庄公:愚昧、无知(缺点);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不耻下问,以大局为重(优点)。
臣 ①邹忌:热爱祖国,敢于进谏,聪明机智,善于反省、总结,头脑清醒,善于辞令。②曹刿:热爱祖国,为人直率,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超强的军事才能。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进谏方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讽谏的方式,委婉的语气,使用以小见大(以家比国、以己比君)、类比、排比、双重否定(三个“莫不”)进行劝谏,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容易使君主接受。《曹刿论战》:曹刿一片赤诚,直言进谏。(如“何以战?”无任何称呼、问候,却能感受到曹刿重视交战一事,急于为国效劳。)《出师表》:诸葛亮以恳切、率直、质朴的语气,直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既是臣子,又是长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