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7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27 08: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单元检测
考生注意:本卷总分16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他们共同的影响是---( )
A. 大机器生产迅速发展 B. 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紧密
C. 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D. 导致国家间的矛盾激化
2. 2000年,世界第一只提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这一成就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
A. 原子能领域 B. 计算机领域 C. 生物工程领域 D. 航天技术领域
3.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有关实验的课程后一眼就能发现同学们的错误,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闻药品气味 C. 加热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4.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5.仅凭肉眼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观察时我们会借助工具。下列有关借助工具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B. 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C. 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D.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6.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 调查 B. 观察 C. 实验 D. 阅读
7.小科同学在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中观看了科学视频《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步骤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I2OTY2MDAyMQ==&mid=2247505549&idx=5&sn=c54b2cbaddc9003ab6b2eef2d7bfe7df&chksm=eade6c97dda9e5812d3c5f44bdd9c6d00a2731f452f242ef13ce3b5ee85c4f054155b8cce990" \l "rd" \t "_blank )》后非常感兴趣,马上动手用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并把观察结果绘制如下,则这里小科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A. 文字描述法 B. 表格记录法 C. 图形记录法 D. 以上都不是
8.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借助工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而会选择合适的工具恰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为了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下列最合适的工具是---( )
A. 2米钢卷尺 B. 5米钢卷尺 C. 30米皮卷尺 D. 1米木直尺
9.下列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中,其刻度线的分布不均匀的是---( )
A. 刻度尺 B. 温度计 C. 量杯 D. 体温计
10.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图书档案着火用水浇灭 B. 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用湿棉被盖灭
C.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D. 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用水浇灭
11.下表是小金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A. 文字描述法 B. 表格记录法 C. 图形记录法 D. 以上都不上
12.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3.02厘米,23.09厘米、23.10厘米、23.00厘米和23.08厘米、30.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23.058厘米 B. 23.06厘米 C. 23.95厘米 D. 无法确定,因为真实值未知
13.小安超喜欢吃奶茶里的珍珠,于是每次买珍珠奶茶时总会要求多加珍珠。一次她买了一杯320mL的珍珠奶茶,她想知道这杯珍珠奶茶中“珍珠”占了多少体积。于是把杯里的奶茶倒入了三个全新的量筒中,直到液体全部倒完,结果如图所示,则“珍珠”的体积约为---( )
A. 60cm3 B. 180cm3 C. 240cm3 D. 260cm3
14.在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时小秋设计了以下几种测法中(如图),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15.小培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5厘米,在100℃时水银柱长25厘米。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为12厘米,则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 )
A. 28℃ B. 35℃ C. 48℃ D. 60℃
二、填空题(共10题;共50分)
16. ( 7分 ) 鸡蛋的形状呈 ,内部有一个空气囊,气囊在鸡蛋 端,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 ,若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搅拌使之溶解,鸡蛋会 , 慢,最后 。若鸡蛋放在食酷中,观察到有 ,长时间后,又会出现 的现象。
17. ( 5分 ) 根据用途,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在相应位置
(1)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
(2)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 。
(3)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 。
(4)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 。
(5)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 。
18. ( 2分 )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
(1)为了研究酒精灯火焰温度,小科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如图),l~2 秒后取出,他通过观察 判断出酒精灯火焰各部分的温度不同。
(2)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物体在 处温度升高最快。
19.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 , 取用少量固体药品的是 ,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填序号)
①烧杯 ②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药匙 ⑥试管。
20. ( 4分 ) 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评价与交流;②制订探究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得出结论;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1)一次较完整的探究所经历的流程应该是: (用以上序号排序)。
(2)“胜哥”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他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胜哥”的“估计”属于 , 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用序号表示)。
21. ( 4分 ) 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墨墨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文中步骤(甲)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____ ____
(2)步骤____ ____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3)该探究的结论是____ ____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文献法;④实验法,属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是___ _____(填序号)。
22. ( 5分 ) 科学中常常需要动手自己制作工具,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如图是小科自己动手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1)小科设计此气体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作而成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将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处于A处,则该位置应标为 ℃。
(3)B、C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C处 B处(选填“<”“=”或“>”)。若B、C两处相对于A处均相差3℃,则B处位置应标为 ℃。
(4)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
23. ( 8分 ) 小科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对自己及身边物体有了较强的测量兴趣。
(1)小科发现每到学期末自己的科学书会莫名奇妙的变厚,于是他突发奇想,想测量一下期末结束后的科学书厚了多少。请你帮他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 量程3m,分度值1mm B. 量程10m,分度值1dm
C. 量程20cm,分度值1mm D. 量程10cm,分度值0.5mm
(2)小科看来当天的气温,温度计的显示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
(3)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科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 , 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 , 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绕了30圈,第二次绕了8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纸张的厚度,第 次测量误差小。
24. ( 4分 ) 科学研究表明,宇宙中存在着温度的下限:—273℃。以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t+273。
(1)如图所示,关于“冰人”和“火人”有没有说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人”在说谎 B. “火人”在说谎
C. “冰人”和“火人”都在说谎 D. “冰人”和“火人”都没有说谎
(2)月球上的夜里温度大约是-183℃,那么用热力学温度表示应该是 K。
25. ( 8分 ) 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往往会发生错觉,请观察图中的图形。
(1)图甲中AB和CD哪个间距更大一些?
(2)图乙中宽度和高度哪个比较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6分)
26. ( 12分 ) 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下列实验(实验所需器材如图所示):把一个生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往清水中溶入少量食盐,鸡蛋仍沉在杯底,继续溶入食盐,鸡蛋慢慢浮上水面。根据这实验事实,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 容器的名称是________。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___ _____。
(3)老师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_____ ___。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你觉得这种怀疑有道理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他的怀疑?____ ____。
(5)想一想: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
27. ( 6分 )如图所示,先在杯子中装满水(如图甲),再盖上硬纸板(如图乙),然后用手压着硬纸板将它倒置过来,放手后(如图丙),你猜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操作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将它记录在下面横线上。
(1)你的猜想:_____ ___。
(2)亲自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 ____。
(3)你的问题是:__ ______。
28. ( 6分 ) 微信里有一个小应用叫做“微信运动”,只要打开就能看到自己一天总共运动的步数,小科把爸爸的手机拿在手上,往前走了10步,计步器显示增加了10步。小科想: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1).小科猜测:可能是手机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显示运动的步数。于是,他拿着手机,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结果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小科的猜想是否正确? 。
(2).小科拿着手机,随着电梯升降从1楼到达4楼,发现计步器示数仍然没有变化。小科如此操作是因为他重新建立了一个猜想。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3).小科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你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9. ( 6分 ) 有一支未标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2厘米,当玻璃泡放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2厘米。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 ___。
(2)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升高1 ℃时,液柱伸长________厘米。
(3)某时刻将该温度计放在液体中测量温度,稳定后发现液柱的长度为16厘米。该时刻液体的温度为____ ____。
30. ( 6分 )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球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栓住铁球,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球和水的总体积V2;
C.取出铁球,用细线把铁球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以上细线体积忽略不计)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1)以上步骤中可以省去不做的是________(用字母符号表示)
(2)根据右图量筒的具体读数,木块体积V为________cm3。(取整数)
(3)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________ 。(选填“偏小”或“偏大”)
四、解答题(共5题;共29分)
31. ( 10分 ) 如图所示,这是我们常见的啤酒瓶。小科已经用刻度尺测出了该瓶子底部的直径为D,先给你一把刻度尺、一个可以密封的瓶塞和一些水粗略测啤酒瓶的容积。要求:
(1)写出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用测量量和已知量写出瓶子容积的表达式。
32. ( 6分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形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到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__ ______与甲学者所提到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有的理由是    。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33.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
乙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 , 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由一开始的R减小到R0 ,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方法,测出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34. ( 5分 ) 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对比后发现,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78℃。问:当甲的示数为-6℃时,乙的示数为多少?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
35. ( 5分 ) 从图中找出同学们的哪些行为不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请试写出两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和益处。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每一次科技的突破往往伴随而来的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迎来了现代化的黎明曙光。近代工业化以来,共发生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机械化”革命、“电气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正如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因此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他们共同的影响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生活方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 C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世界第一只提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需要掌握生物学技术,之后按照人类的需要设计和改造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技术,因此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生物工程领域,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 D
解析;1、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要悬滴滴加液体;
2、闻药品气味的正确操作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腔闻气体的气味;
3、加热液体时,试管要略倾斜,试管中盛的液体不能超过容器体积的1/3;
4、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A、滴加液体时滴管与试管口接触,操作错误,A错误;
B、图中闻药品气味时,鼻子凑到了瓶口,操作错误,应该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腔闻气体的气味,B错误;
C、图中试管中的液体太多,操作错误,C错误;
D、图中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操作正确,D正确。
故选D
4.答案; B
解析;氢氧化钠属于腐蚀性固体,然后根据各选项图标的含义解答。
A、图为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A错误;
B、图为腐蚀品标志图为剧毒品标志,B正确;
C、图为剧毒品标志 ,故C错误;
D、图为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 C
解析;观察细微事物的确需要一定的工具,但是工具在识别程度上也是有区别。
A、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再用肉眼观察肯定相对肉眼直接观察更清晰,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作用就是观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放大倍数不一样,看到的物体大小也不一样,不符合题意;
C、借用工具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观察物体,但不是看到的结论都完全正确,这只是相对而言,错误,符合题意;
D、天体离地球太远,借助天体望远镜能够更清楚的看到他们,得到相对更准确的数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B
解析;科学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善于观察的牛顿从别人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联想到地球与苹果之间存在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
故答案为:B
7.答案; C
解析;图形记录法的特点是图形不求数据精准展示,但直观,视觉冲击强烈。
小科同学采用的记录方法是图形记录法,因为图形记录法是直观的通过数据形成对应的图例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C
8.答案; C
解析;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篮球场的长约28米,宽约15m,因此刻度尺的长度应该大于28m,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 C
解析;依据常见测量工具的特点回答;
A、刻度尺的刻度是均匀的;
B、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C、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体温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故答案为:C。
10.答案; C
解析;根据实验室的安全准则判断。
A.图书档案着火用水浇灭,虽然灭了火,但是档案会被水浸湿造成二次损坏,故A错误;
B.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如果实验湿棉被,那么水会对电器的电路造成损坏,故B错误;
C.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用水浇灭,酒精由于密度小,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 B
解析;记录法常见的包括:表格记录法,文字记录法,图形记录法。
A、由题目中可以发现,小金同学记录的方法是用表格记录的,因此不属于文字描述法,A不符合题意。
B、题目中小金同学用表格记录了他的数据,因此属于表格记录法,B符合题意。
C、题目中并没有出现图形的形式来记录,C不符合题意。
D、小金同学采用表格记录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 B
解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出剩余几组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比较可知,30.38厘米明显偏大,将其去掉。
则课本的长度大约为:。
故选B。
13.答案; A
解析;珍珠奶茶的总体积=奶茶的体积+珍珠的体积,据此分析计算。
根据图片可知,奶茶的体积为:100mL+100mL+60mL=260mL;
则其中“珍珠”的体积为:320mL-260mL=60mL=60cm3。
故选A。
14.答案; B
解析;根据“组合法”测圆柱体直径的方法分析判断。
将乒乓球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与桌面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住乒乓球。将另外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与前面三角板的立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夹住乒乓球。此时桌面到水平放置的三角板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乒乓球的直径,故A、C错误;
水平桌面必须与三角板的某个整刻度对齐,故B正确,而D错误。
故选B。
15.答案; B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液柱长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水银柱的长度为L,实际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 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当水银柱的长度为12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35℃。
故选B
二、填空题
16.答案; 椭球形;大头一;沉下去;浮上来;漂浮在水面上;大量气泡出现;蛋壳变软的同时鸡蛋慢慢浮上来
解析;科学关键在于观察所以要学会科学地观察
根据观察,可以得出鸡蛋的一些具体特征,由于加入食盐后,鸡蛋所受的浮力变大,所有鸡蛋会慢慢浮起来,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当鸡蛋所受浮力变大而慢慢浮起来 。
17.答案; (1)D
(2)B
(3)C
(4)F
(5)A
解析;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解答。
(1)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燃烧匙,故选C;
(2)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石棉瓦,故选F;
(3)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试管夹,故选A;
(4)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广口瓶,故选D;
(5)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锥形瓶,故选B。


18.答案; (1)火柴梗各部分颜色变化(火柴梗各部分炭化程度)
(2)外焰
解析;从酒精灯燃烧时外焰部分酒精与氧气充分接触,所以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给物质加热时要用外焰去分析。
(1)小科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 秒后取出,他通过观察火柴梗各部分颜色变化判断出酒精灯火焰各部分的温度不同。
(2)由于酒精灯燃烧时外焰部分酒精与氧气充分接触,所以外焰温度最高,外焰部分明显碳化,物体在外焰处温度升高最快。
故答案为:(1)火柴梗各部分颜色变化(火柴梗各部分炭化程度)(2)外焰
19.答案; ③;⑤;②
解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分析解答。
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酒精灯,故选③;取用少量固体药品的是药匙,故选⑤;滴加少量液体的是滴管,故选② 。
20.答案; (1)④③②⑥⑤① (2)③;⑥
解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测量体温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环节.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故顺序为④③②⑥⑤①;(2)“胜哥”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是作出猜测,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获取事实与证据.
21.答案; (1)作出假设
(2)乙
(3)微量黄樟素不会致癌
(4)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以“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方法的认识.解此题从作出假设,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等方面切入.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的判断.
解:(1)作出假设: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微量黄樟素,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的组作为实验组,喂正常食物的组作为对照组,说明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若实验组的老鼠患癌症,说明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若实验组的老鼠没患癌症,说明微量黄樟素不会致癌.(4)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文献法,④实验法.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后,常用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文献法,④实验法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
22.答案; (1)气体的热胀冷缩
(2)0
(3)>;-3
(4)换用更细的弯管
解析;(1)外界温度升高时,烧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则液柱向左移动;外界温度降低时,烧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则液柱向右移动,据此分析工作原理;
(2)根据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解答;
(3)根据(1)中的分析比较B、C两处温度的大小,进而推算出B处的温度;
(4)根据V=SL可知,当气体体积的变化量相同时,弯管越细,液柱移动的距离越远,则测量精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1)平设计此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而成的。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则A处应该标0℃;
(3)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液柱则向左移动,即刻度越靠左,温度越高。因为C在B的左边,所以C处的温度>B处。A在B的左边,则A比B温度高3℃,则B处应该标-3℃。
(4)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换用更细的弯管。

23.答案; (1)D
(2)-8℃
(3);二
解析;(1)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根据图甲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所对刻度读出示数即可;
(3)根据图乙确定若干纸带的厚度和与两个直径的关系,从而计算出纸带的厚度。在实际测量中,纸带的圈数越多,计算出纸带厚度的误差会越小。

(1)科学书的厚度不会超过10cm,则量程为10cm的刻度尺就够用了。因为科学书的厚度变化也就在几毫米范围内变化,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在1mm左右即可,故选D。
(2)根据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8℃。
(3)根据图乙可知,铅笔的半径+n层纸的厚度和=外面的半径,
设纸带的厚度为x,
则;
解得:x= ;
如果第一次绕了30圈,第二次绕了8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纸张的厚度,第二次测量误差小。

24.答案; (1)A
(2)90
解析;(1)根据题目条件对宇宙间的温度的描述分析判断;
(2)将月球上的温度带入换算公式即可。
(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宇宙间的温度没有上限,因此将物体加热到1000℃是可行的,则“火人”的说法正确,故B、C错误;
宇宙间的最低温度为-273℃,不可能达到-1000℃,则“冰人”的说法错误,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2)月球上的夜里为温度为-183℃,根据T=t+273得到:T=-183℃+273=90(K)。

25.答案; (1)一样大
(2)一样大
解析;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说明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有时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小题1:直接用眼睛观察后判断,我们会认为AB比CD的间距要大些,长度比较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刻度尺,测量后我们发现AB与CD的间距是一样大的。小题2:直接用眼睛观察后判断,我们会认为高度要大于宽度,借助工具刻度尺测量后我们发现宽度和高度是一样大的。
故答案为:一样大;一样大
三、实验探究题
26.答案; (1)烧杯
(2)加入了较多的食盐
(3)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没有道理,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以后再加入鸡蛋
(5)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解析;用如图所示实验器材分别是:烧杯、玻璃棒、鸡蛋、药匙、清水、食盐来探究鸡蛋的沉浮情况。烧杯是用来配置溶液和较多量溶液的反应容器;玻璃棒可用于可用于搅拌、 引流、蘸取,在搅拌时玻璃棒不可碰到杯底和杯壁;药匙用于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固体;食盐可用来改变溶液的密度大小(1)A 容器的名称是烧杯;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溶液的密度变大而导致的浮力变大,是向杯中不断加入食盐的原因;
(3)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可采用先用玻璃棒搅拌好溶液之后,静置,再加入鸡蛋,观察沉浮情况;
(5)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只需要加入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即可,如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故答案为:(1)烧杯;(2)加入了较多的食盐;(3)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4)没有道理,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以后再加入鸡蛋;(5)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27.答案; (1)硬纸板掉下,水流出(或硬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2)硬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3)硬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解析;此探究题主要包含了大气压的知识,七年级学生未学过大气压,学生在作出猜测时会以瓶子与瓶盖的模型来思考这个探究题。
小题1:大部分学生认为瓶盖与瓶子之间有螺纹能拧紧,而纸板与杯子间没有所以会猜测:硬纸板掉下,水流出;猜测不一定与实验结果一致,也有部分学生会猜测:硬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两种猜测都是可以的。
小题2:通过操作实验后可以看到硬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小题3:实验的现象与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测不一致,将引起这部分学生的思考并提出”硬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疑问。
故答案为:小题1:硬纸板掉下,水流出(或硬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小题2:硬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小题3:硬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8.答案; (1)不正确
(2)计步器示数变化可能与高度变化有关
(3)手机在一前一后甩动的时候收到震动导致计步器示数变化
解析;(1)如果小科的猜想正确,那么坐在汽车内跟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时,计步器的示数应该发生变化;
(2)根据小科的操作,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
(3)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时,手机会不断震动,此时计数器的示数改变,据此分析得到结论。
(1)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结果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这说明计数器的示数变化与水平位置的变化没有关系,因此小科的猜想是不正确的。
(2)小科从1楼到4楼,手机的高度在不断改变,则他建立的猜想为:计步器示数变化可能与高度变化有关。
(3)小科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手机在一前一后甩动的时候收到震动导致计步器示数变化。

29.答案; (1)液体的热胀冷缩
(2)0.2
(3)20℃
解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利用液柱的高度差计算出升高100℃时液柱的伸长量,最后用即可。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温度的变化量和液柱高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液柱的长度为L,实际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 据此计算即可。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根据可知,外界温度升高1℃时,液柱伸长0.2cm。
(3)根据公式可知,当液柱长度为16cm时,

解得:t=20℃。
30.答案; (1)A
(2)15
(3)偏小
解析;(1)图2中的量筒测出的体积V2=V水+V球;图3中测出的体积V3=V水+V球+V木块 , 二者之差就是V木块=V3-V2;
(2)根据公式V木块=V3-V2计算木块的体积;
(3)如果木块吸水,那么会时图3中测出的总体积V3偏小,根据V木块=V3-V2可知,测量出木块的体积偏小。
(1)根据公式V木块=V3-V2可知,测量木块的体积只需BCD,步骤A可以省略不做;
(2)根据图片可知,木块的体积:V木块=V3-V2=85cm3-70cm3=15cm3;
(3)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小。
四、解答题
31.答案; (1)写出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步骤:①在瓶内放适量的水、塞紧塞子,用刻度尺测出水柱长度h1;②将瓶子倒置,用刻度尺测出瓶底空气柱的长度h2
(2)用测量量和已知量写出瓶子容积的表达式瓶子的容积为V=πD2/4 (h1+h2)
解析;啤酒瓶的下半部分为圆柱体,只要量出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V=Sh计算出这部分的容积;上半部分不规则,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将瓶子倒置,这时不规则的部分就转移到上面,变成圆柱体,再使用相同的方法计算,最后将两部分的体积相加得到瓶子的容积即可。
(1)步骤:①在瓶内放适量的水、塞紧塞子,用刻度尺测出水柱长度h1;
②将瓶子倒置,用刻度尺测出瓶底空气柱的长度h2;
(2)瓶子的底面积为:;
那么瓶子的容积V=V1+V2=Sh1+Sh2=S×(h1+h2)=(h1+h2)。
32.答案; (1)四
(2)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从资料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的能力.该题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该材料是一个针对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的争辩课题.在争辩中甲乙两方或者是反方对正方的论点要相互有针对性的反驳.(1)、分析材料中甲乙两方的论点可知,论点五反驳的是论点一,论点六反驳的是论点二,论点七反驳的是论点三,论点四说的是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2)、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据此可知,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使其有机会从寒冷的北极圈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故答案为:(1)四(2)B
33.答案; π(R2 r2)/d
解析;将纸展开后的横截面积与圆环的横截面积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①甲同学的方法:把纸拉开后,横截面为一个长方形,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圆环的面积,
根据长方形和圆环的面积公式得到:Ld=π(R2 -r2);
解得:纸的总长度计算表达式;
②乙同学的方法:设纸的厚度为h,长度为L;
根据①中的分析可知:Lh=π(R2 -r2) ①;
被拉开的部分卷筒纸长度为L0 ,
那么得到:L0h=π(R2 -r02) ②;
①÷②得到:;
解得:卷筒纸的长度。
34.答案; (1)当甲的温度t甲=-6℃时,根据得到:

解得:t乙=0℃;
(2)如果甲和乙的示数相同,那么根据得到:

解得:t=120℃。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甲的温度为t甲 , 乙的温度为t乙 , 那么二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 据此分析计算。
35.答案; ①用手拿试管在给其加热
②在实验室吃东西
③在实验室睡觉
④烧杯中的药剂倒在了书上
解析;根据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图片中反映的不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的行为有:
①用手拿试管在给其加热;
②在实验室吃东西;
③在实验室睡觉;
④烧杯中的药剂倒在了书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